◎ 第四回 六月雪英年失智 齊雲塔高衲成孤
關燈
小
中
大
提破,隻管毛膽大,混帳得去。
不知怎麼一經說破,左思右想,便有許多不妥當的所在。
正憂想間,門上報道:“雲師太來候。
”孟山請見,将與義能所慮一一抵掌。
那雲巢道:“居士度量清廓,今夕卻多婆氣。
我們和尚,雲海為家,煙霞作侶。
說道釋氏兼愛,畢竟诳義哄人。
若是真實肝膽中人,倫理做得的事,便一口氣應承,也不為分外兜攬。
”孟山聽見雲巢說得爽利,哈哈大笑道:“方外親人,天涯知已,某死且不朽。
”一面分付抱公子來見師太。
隻見夫人抱着忘懷站在屏風背後,孟山自抱出來在手,頓首、頓首的不歇。
把他年月日時細細道明說:“此子遠生異地,小弟身子狼狽,恐卒有不諱,看他不成,送與老師做個行腳。
”說罷,即命垂簾,請夫人自内裣衽。
雲巢回禮說道:“貧僧寶塔之願才方起頭,居士前程遠大,正要仰借榮揚,成此宏果。
”說罷雲巢進山去了。
那孟山自生忘懷之後,積疑積慮,竟成怔忡症候。
幸而在任二年,堂上朝觐,他署印六月,囊中約有二千餘金。
一晚,對陸氏道:“前日雲巢訪我,我命你母子稽首,他也領會的了。
我隻望身子健朗,今有增不減,與其途中有事,不若安心在此。
”說到此已哽咽不成話了。
陸氏道:“相公且寬懷将息介兒,出角告病文書,回去了罷。
”孟山道:“不是這等說,告病是了,而去卻不便。
”陸氏便淚下道:“終不然怎麼處?”孟山道:“我主意已定,你遵而守之,則薄薄宦資,茕茕骨肉,倒都有個還鄉日子。
若不這般,事難逆料。
去請雲巢到來,與他長算。
”正是: 非幹前定數,半點不由人。
卻說孟山請了雲巢到衙裡來,設桌素齋,定他上席。
孟山和妻子端端四拜,又抱過孩子,也學大人起興,長老一一回禮。
遂兩手捧過公子,仔細一看,朗朗道:“奇哉!頂有異筋,腳有奇骨,前日推他八字,俱是以克為生。
此子生平,非常之禍福他能承載,天下之财帛他能聚散。
明日居士自然榮耀而歸。
貧僧僭取一名,單名環,字賜南。
”孟山道:“多謝老師期望了。
弟今屈過,更有話說。
弟感怔忡,多應不濟。
所生獾孤,不欲令回。
些許吏赀,懇師收去。
視此子成立,付其挾歸。
中或夭折,便助和尚數片瓦兒,遮蓋塔廊罷了。
”即叫義能掇出兩個安東箱,交與長老。
那長老且是向天閉了眼睛,半晌覆道:“居士衷曲,貧僧領得。
但收此阿堵,莫必要貧僧納券否?”孟山大悟道:“弟有數字,乞師收執。
”書着: 浙中湖州烏程左嘉,客仕于蜀。
有子環,時方襁褓,嘉将吏餘二千兩,托安龍寺道友雲巢收去。
子肖與之歸鄉,不肖與之度日,天則舍助建塔。
此憑。
左嘉押 寫罷遞與長老。
長老取個封筒,封筒口上,倒是四個名氏封識: 左嘉 同妻陸氏 仆義能 收執銀兩文券僧普竺 雲巢收藏了道:“此物依愚僧之計,不用箱子,分作二處,口将布匹卷緊。
乘着此時黃昏,正好進山。
”紮束停當,各揭一捆,辭了到庵。
雲巢将自己打坐蒲團拽開,下是磨磚鋪砌。
叫義能相幫,掘起四塊。
扒深尺許一潭,将銀擠下。
上仍掩沙,依先磚頭鞔好,泯然無迹。
拽過蒲團,和尚就打坐定息了。
正是: 季布無一諾,侯赢重一言。
人生感意氣,黃金何足言。
看官,你看幹淨二千銀子,到托與一個萍迹相逢,卻又是個半間草披裡,打坐過日子的和尚。
更可笑銀子已在他手,反寫一紙付券與他。
依我過慮起來,不要說和尚要賴此銀,就兒子大來,将甚憑據去取?這樣所為,豈不是人己色相都化了。
若據孟山這樣看來,又象是在身邊不穩,交付與人更穩當如自己哩。
叫做: 金逢火煉方知色,人若财交更見心。
卻說忘懷已跨三歲,乖覺得沒的不曉。
隻是孟山病勢沉重,人事漸迷。
分付陸氏,向日主意,遵而守之,不可妄動。
說罷,閻宅奉請去了。
陸氏放聲大哭,忘懷也哭個不歇。
幸得陸氏先有主意,後事預備,死得不消忙亂: 洛陽花,粱園月。
好花須買,皓月須賒。
花倚欄杆看,爛熳開;月曾把酒問,團圓夜。
月有盈虧,花有開謝。
想人生苦離别:花謝了,三春近也;月缺了,中秋到也。
人去了,何時來也? 普天樂 上司府縣,倒有助喪。
縣公憐他客亡子幼,赙贈百金,陸氏做主,看經念佛,不敢從奢,将柩權厝安龍寺側,不提。
卻說陸氏出了官衙,租賃民房作寓。
忙忙過了數月,不斯七情感傷,染成弱症。
夫死兒孤,百般煎染。
囑付義能道:“小官倘得成人,扶我二柩歸家,便是你的德義。
若小官有個長短,憑你情願如何罷了!”說得痛不成聲,奄奄氣息兒又完事了。
忘懷哭得跌腳捶胸,衙門舊役,都來效勞,不知陪了多少眼淚。
恰好雲巢師太到來,義能禀道:“奶奶不幸,虛文一概從簡。
隻棺木是要緊的,明日千山萬水,搬喪回去。
若有些差誤,家中大官人就責備我了。
老爺的事好推奶奶,奶奶的事卻推不到小公子身上。
”雲巢道:“有理,你量該是如何,速速去辦。
”說罷,撫着左環,無限的感傷一回,進山去了。
義能尋個鄰媪,窩盤公子。
忙忙備辦,就權厝孟山柩側。
雲巢作吊,十分慘傷,無淚的大哭道:“孟山居士,你兒子弱小,放出主意來,扶祐他些,你可也不作他鄉之鬼了。
”遂叫義能到庵道:“這事大是仗你,我目下要出去募緣,我與你搬些石塊、和些泥土,就在打坐磚上,砌他一個石座,将燒舊韋馱,供在高處。
”義能道:“穩當無迹。
”那和尚就收拾禅褡,募緣去了。
義能回家,留了鄰媪照管公子。
他思量去世的雖然留得東西,還有日子正長。
他遂置副豆腐家夥,磨刮起來。
他做的湖州石膏豆腐,落鍋一汪水的。
起初人還來買,看看鬼也沒個往來。
義能道不過是個存耐因頭,不在話下。
正是: 時來風送滕王閣,運退雷轟薦福碑。
卻說那左環六歲上學,先生是本府石泉學廪生,叫做韓廣,号微之。
喜這孩子聰明天縱,一目不忘。
且曉得他父母來曆,是個真正孤哀,分外憐惜。
隻有一樁奇事,先生這館,在先熱熱鬧鬧,有十來多個。
自從左環進門,這十來個學生,也有忽然死的,也有生病不歇,掙紮不起的,也有爹死娘亡,沒力量來讀的,弄得跳纖纖,隻得左環一枚了。
那微之是有意思的秀才,也不在心上。
免不得暗想道:“如何收了這個左環,學生們不上數日,一夥兒都來不成了?難道他克父克母,連同學學生都刑克得着麼?”還有好笑處,極鬧熱好耍子的所在,那左環挨去看看,人都不知不覺零零落落的散了。
縣中人認得他是左二衙的公子,屢試屢驗,有此奇處,取笑叫他“六月雪”。
他自小兒,行這一派透骨冷、一掃光的運氣。
卻說今日明日,明日今日,左環忽已十三歲了。
他經書已完,行文通透。
就看得天公箬帽大,在磨子側邊做個書房起來。
咿咿唔唔,引得買豆腐的,個個笑得嘴坍,他隻不理。
讀罷,他忽呆呆着想,向義能根究道:“這豆腐生意,是我爹娘祖業麼?”義能道:“去世的是老爺、奶奶。
”左環便道:“可知我爹娘在此做官,怎沒宦囊遺下?”将幾句義能欺主的話去拿捏他。
義能垂淚道:“老爺奶奶,接連結果,年把縣丞,有多大光景。
别的不曉,隻等雲巢師太回來,他盡知的。
”光陰似箭,左環已十六七歲,相貌魁梧,偉然丈夫了。
那韓先生中了解元,左環去恭候。
性兒不喜修飾,十月寒天,穿着青絹單袍,肩上一個碗大鼠傷,露出裡衣。
韓先生見了,心下恻然道:“怎麼清到這般。
”踅身進去,向女兒讨件冬衣送他,是鹦哥綠纻絲夾道袍,卻已掇肩補尾的了。
替左環披了道:“賢契勿嫌是我故服。
”左環珍重謝别。
原來老韓斷弦,女兒四歲,一向養在外家,已十四歲了。
因老韓要帶他會試,接在家中。
女兒問道:“來者何人,贈此舊服?”老韓道:“就是那個左環學生。
”正是: 尚有绨袍贈,應憐範叔寒。
那左環才曉得穿着破衣,他将爹娘遺下箱籠,啟将開來,意要取衣。
見有銀子,他連衣不取,隻揀是銀子理起,約有百金。
也沒一分留下,都縮在袖裡,箱籠也不蓋,一陣風去了。
義能垂着淚道:“自從奶奶去世,箱上灰塵也不敢拂去,恐人議我瞞着小主,擅動
不知怎麼一經說破,左思右想,便有許多不妥當的所在。
正憂想間,門上報道:“雲師太來候。
”孟山請見,将與義能所慮一一抵掌。
那雲巢道:“居士度量清廓,今夕卻多婆氣。
我們和尚,雲海為家,煙霞作侶。
說道釋氏兼愛,畢竟诳義哄人。
若是真實肝膽中人,倫理做得的事,便一口氣應承,也不為分外兜攬。
”孟山聽見雲巢說得爽利,哈哈大笑道:“方外親人,天涯知已,某死且不朽。
”一面分付抱公子來見師太。
隻見夫人抱着忘懷站在屏風背後,孟山自抱出來在手,頓首、頓首的不歇。
把他年月日時細細道明說:“此子遠生異地,小弟身子狼狽,恐卒有不諱,看他不成,送與老師做個行腳。
”說罷,即命垂簾,請夫人自内裣衽。
雲巢回禮說道:“貧僧寶塔之願才方起頭,居士前程遠大,正要仰借榮揚,成此宏果。
”說罷雲巢進山去了。
那孟山自生忘懷之後,積疑積慮,竟成怔忡症候。
幸而在任二年,堂上朝觐,他署印六月,囊中約有二千餘金。
一晚,對陸氏道:“前日雲巢訪我,我命你母子稽首,他也領會的了。
我隻望身子健朗,今有增不減,與其途中有事,不若安心在此。
”說到此已哽咽不成話了。
陸氏道:“相公且寬懷将息介兒,出角告病文書,回去了罷。
”孟山道:“不是這等說,告病是了,而去卻不便。
”陸氏便淚下道:“終不然怎麼處?”孟山道:“我主意已定,你遵而守之,則薄薄宦資,茕茕骨肉,倒都有個還鄉日子。
若不這般,事難逆料。
去請雲巢到來,與他長算。
”正是: 非幹前定數,半點不由人。
卻說孟山請了雲巢到衙裡來,設桌素齋,定他上席。
孟山和妻子端端四拜,又抱過孩子,也學大人起興,長老一一回禮。
遂兩手捧過公子,仔細一看,朗朗道:“奇哉!頂有異筋,腳有奇骨,前日推他八字,俱是以克為生。
此子生平,非常之禍福他能承載,天下之财帛他能聚散。
明日居士自然榮耀而歸。
貧僧僭取一名,單名環,字賜南。
”孟山道:“多謝老師期望了。
弟今屈過,更有話說。
弟感怔忡,多應不濟。
所生獾孤,不欲令回。
些許吏赀,懇師收去。
視此子成立,付其挾歸。
中或夭折,便助和尚數片瓦兒,遮蓋塔廊罷了。
”即叫義能掇出兩個安東箱,交與長老。
那長老且是向天閉了眼睛,半晌覆道:“居士衷曲,貧僧領得。
但收此阿堵,莫必要貧僧納券否?”孟山大悟道:“弟有數字,乞師收執。
”書着: 浙中湖州烏程左嘉,客仕于蜀。
有子環,時方襁褓,嘉将吏餘二千兩,托安龍寺道友雲巢收去。
子肖與之歸鄉,不肖與之度日,天則舍助建塔。
此憑。
左嘉押 寫罷遞與長老。
長老取個封筒,封筒口上,倒是四個名氏封識: 左嘉 同妻陸氏 仆義能 收執銀兩文券僧普竺 雲巢收藏了道:“此物依愚僧之計,不用箱子,分作二處,口将布匹卷緊。
乘着此時黃昏,正好進山。
”紮束停當,各揭一捆,辭了到庵。
雲巢将自己打坐蒲團拽開,下是磨磚鋪砌。
叫義能相幫,掘起四塊。
扒深尺許一潭,将銀擠下。
上仍掩沙,依先磚頭鞔好,泯然無迹。
拽過蒲團,和尚就打坐定息了。
正是: 季布無一諾,侯赢重一言。
人生感意氣,黃金何足言。
看官,你看幹淨二千銀子,到托與一個萍迹相逢,卻又是個半間草披裡,打坐過日子的和尚。
更可笑銀子已在他手,反寫一紙付券與他。
依我過慮起來,不要說和尚要賴此銀,就兒子大來,将甚憑據去取?這樣所為,豈不是人己色相都化了。
若據孟山這樣看來,又象是在身邊不穩,交付與人更穩當如自己哩。
叫做: 金逢火煉方知色,人若财交更見心。
卻說忘懷已跨三歲,乖覺得沒的不曉。
隻是孟山病勢沉重,人事漸迷。
分付陸氏,向日主意,遵而守之,不可妄動。
說罷,閻宅奉請去了。
陸氏放聲大哭,忘懷也哭個不歇。
幸得陸氏先有主意,後事預備,死得不消忙亂: 洛陽花,粱園月。
好花須買,皓月須賒。
花倚欄杆看,爛熳開;月曾把酒問,團圓夜。
月有盈虧,花有開謝。
想人生苦離别:花謝了,三春近也;月缺了,中秋到也。
人去了,何時來也? 普天樂 上司府縣,倒有助喪。
縣公憐他客亡子幼,赙贈百金,陸氏做主,看經念佛,不敢從奢,将柩權厝安龍寺側,不提。
卻說陸氏出了官衙,租賃民房作寓。
忙忙過了數月,不斯七情感傷,染成弱症。
夫死兒孤,百般煎染。
囑付義能道:“小官倘得成人,扶我二柩歸家,便是你的德義。
若小官有個長短,憑你情願如何罷了!”說得痛不成聲,奄奄氣息兒又完事了。
忘懷哭得跌腳捶胸,衙門舊役,都來效勞,不知陪了多少眼淚。
恰好雲巢師太到來,義能禀道:“奶奶不幸,虛文一概從簡。
隻棺木是要緊的,明日千山萬水,搬喪回去。
若有些差誤,家中大官人就責備我了。
老爺的事好推奶奶,奶奶的事卻推不到小公子身上。
”雲巢道:“有理,你量該是如何,速速去辦。
”說罷,撫着左環,無限的感傷一回,進山去了。
義能尋個鄰媪,窩盤公子。
忙忙備辦,就權厝孟山柩側。
雲巢作吊,十分慘傷,無淚的大哭道:“孟山居士,你兒子弱小,放出主意來,扶祐他些,你可也不作他鄉之鬼了。
”遂叫義能到庵道:“這事大是仗你,我目下要出去募緣,我與你搬些石塊、和些泥土,就在打坐磚上,砌他一個石座,将燒舊韋馱,供在高處。
”義能道:“穩當無迹。
”那和尚就收拾禅褡,募緣去了。
義能回家,留了鄰媪照管公子。
他思量去世的雖然留得東西,還有日子正長。
他遂置副豆腐家夥,磨刮起來。
他做的湖州石膏豆腐,落鍋一汪水的。
起初人還來買,看看鬼也沒個往來。
義能道不過是個存耐因頭,不在話下。
正是: 時來風送滕王閣,運退雷轟薦福碑。
卻說那左環六歲上學,先生是本府石泉學廪生,叫做韓廣,号微之。
喜這孩子聰明天縱,一目不忘。
且曉得他父母來曆,是個真正孤哀,分外憐惜。
隻有一樁奇事,先生這館,在先熱熱鬧鬧,有十來多個。
自從左環進門,這十來個學生,也有忽然死的,也有生病不歇,掙紮不起的,也有爹死娘亡,沒力量來讀的,弄得跳纖纖,隻得左環一枚了。
那微之是有意思的秀才,也不在心上。
免不得暗想道:“如何收了這個左環,學生們不上數日,一夥兒都來不成了?難道他克父克母,連同學學生都刑克得着麼?”還有好笑處,極鬧熱好耍子的所在,那左環挨去看看,人都不知不覺零零落落的散了。
縣中人認得他是左二衙的公子,屢試屢驗,有此奇處,取笑叫他“六月雪”。
他自小兒,行這一派透骨冷、一掃光的運氣。
卻說今日明日,明日今日,左環忽已十三歲了。
他經書已完,行文通透。
就看得天公箬帽大,在磨子側邊做個書房起來。
咿咿唔唔,引得買豆腐的,個個笑得嘴坍,他隻不理。
讀罷,他忽呆呆着想,向義能根究道:“這豆腐生意,是我爹娘祖業麼?”義能道:“去世的是老爺、奶奶。
”左環便道:“可知我爹娘在此做官,怎沒宦囊遺下?”将幾句義能欺主的話去拿捏他。
義能垂淚道:“老爺奶奶,接連結果,年把縣丞,有多大光景。
别的不曉,隻等雲巢師太回來,他盡知的。
”光陰似箭,左環已十六七歲,相貌魁梧,偉然丈夫了。
那韓先生中了解元,左環去恭候。
性兒不喜修飾,十月寒天,穿着青絹單袍,肩上一個碗大鼠傷,露出裡衣。
韓先生見了,心下恻然道:“怎麼清到這般。
”踅身進去,向女兒讨件冬衣送他,是鹦哥綠纻絲夾道袍,卻已掇肩補尾的了。
替左環披了道:“賢契勿嫌是我故服。
”左環珍重謝别。
原來老韓斷弦,女兒四歲,一向養在外家,已十四歲了。
因老韓要帶他會試,接在家中。
女兒問道:“來者何人,贈此舊服?”老韓道:“就是那個左環學生。
”正是: 尚有绨袍贈,應憐範叔寒。
那左環才曉得穿着破衣,他将爹娘遺下箱籠,啟将開來,意要取衣。
見有銀子,他連衣不取,隻揀是銀子理起,約有百金。
也沒一分留下,都縮在袖裡,箱籠也不蓋,一陣風去了。
義能垂着淚道:“自從奶奶去世,箱上灰塵也不敢拂去,恐人議我瞞着小主,擅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