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十六 方正士活判幽魂 惡孽人死遭冥責
關燈
小
中
大
而人之耳之所聞有是焉,心之所思有是焉,感恩仇之祝而詛者有是焉,于是而地獄成矣。
蜣螂之轉丸也,丸成而精思之,有口而白者,存丸中;治金丹者,晝夜精思,而神丹生于虛器。
故曰:心能生氣,氣能緻精,精能成形。
”而或曰:“鬼無形也,庸可執而撲乎?”《易》曰:“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
”未有狀則有形,有情則有識,有形則可拘而制,有識則可疾而苦。
子不見夫夢乎?夢無形也,夢人鞭之,則夢中之身痛焉。
夢食珍美羹味,則夢中之口甘焉。
古以形緻形者,人之治人;以無形緻無形者,鬼之治鬼。
譬如馬鳴雀叫,人不得通,而彼雀馬則能通之;鳥翔空中,人不能鬥,鳥則鬥之。
是故,鬼可執而撲也。
或曰:“佛說地獄,惡人不息,說之無益明矣。
”魏子曰:“夫子作《春秋》,而後世亂臣賊子不止,則亦将曰《春秋》可無作耶?是故,地獄之說,吾謂可補前古聖人所未及。
” 這三篇《地獄論》,明确透辟,是作者以菩薩心腸,現閻羅王相。
乃讀幾句死書的人,或疑其不經,謂非學明道之言。
不知生不償罪,死必極償,又決非誦經修齋可免,的是千古至論。
就是古無地獄,吾知叔子既創此論,上帝亦必道其言是,設置刀山風水等獄,以待不忠不孝,窮兇極惡之人死後受罰,以抒天下不平之氣,垂萬世無窮之戒。
況乎果報昭然,實有信而可徵者乎? 看官,你道幽明異路,那得信而有徵?要知這件事并非在下捏造出來的,卻有一位道學中人,生平不欺一人,不诳一語,上帝念他為人正直,即在陽世上已命他掌理陰司賞罰,煩悶人間善惡。
姑說他一二樁判斷的事,人人聽了,都要不寒而傈,即要不信,也不能不信。
試聽下回述來。
第二回
三教本來同一理,鬼神原是在人心。
平生正直存公道,不斷陽間也斷陰。
話說吾鄉昆山縣地方,有一前輩先生,姓朱,号柏廬。
系明朝諸生,人都稱他為“柏廬先生”。
先生存心忠厚,立品端方,專講性理之學,不喜釋、老之書。
人家寫的“黎明即起”這篇家訓,就是他做的。
真是獨卧不愧衾,獨行不愧影的君子。
至若文章博雅,學問宏通,乃其餘事。
平日教導生徒,先實行而後文藝,故出其門者,皆有學有品。
望而知為柏廬弟子。
故提起他姓氏,未有不欽敬的。
先生一夜朦胧睡去,見有無數人役到門迎接,請往冥間審理事件,遂乘輿而往,到一所絕大的衙門,堂殿巍峨,氣象整肅。
回顧自身,冠履袍服,已非今制,俨如戲台上的王侯打扮,便即升座。
兩旁侍立書役皂隸、牛頭馬面等衆,皆如廟中泥塑的妝束。
庭下排列儀杖,槍刀劍戟,無一不有。
伺候人役,濟濟滿階。
有一判官走上,打了一拱,送上一碗湯來,内有黑團子五個,請食了審事。
先生吃過,問是何物。
判官道:“是五個鐵丸。
此陰司規矩,凡鬼魂當面,即有親屬朋友,亦要照律科斷,留不得一毫情面。
倘一徇私情,腹内的鐵丸便要變紅了燒将起來,教你片刻難忍。
”說罷,就呈上多少案卷。
逐件判斷,忙忙的審了一夜,到天明才醒。
自後夜裡總往陰間審事,絕不敢漏洩于人。
隻是先生訓徒甚嚴,平日夜課時,不至半夜不止,坐在學堂裡,絕無一些倦容。
自從管了陰司的事,用過夜飯,便即欠伸要睡,限了學生功課,自己便閉門高卧,并叮囑門人莫來驚動。
有時日裡亦閉門去睡,任你高聲叫應,全無動靜。
學生們心疑,叩問其故,始初笑而不言,繼而說出緣由,才曉得先生并非貪睡,被陰司請去審事了。
從此先生睡去,學生們相戒勿去驚動。
一夜審事,勾到一
蜣螂之轉丸也,丸成而精思之,有口而白者,存丸中;治金丹者,晝夜精思,而神丹生于虛器。
故曰:心能生氣,氣能緻精,精能成形。
”而或曰:“鬼無形也,庸可執而撲乎?”《易》曰:“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
”未有狀則有形,有情則有識,有形則可拘而制,有識則可疾而苦。
子不見夫夢乎?夢無形也,夢人鞭之,則夢中之身痛焉。
夢食珍美羹味,則夢中之口甘焉。
古以形緻形者,人之治人;以無形緻無形者,鬼之治鬼。
譬如馬鳴雀叫,人不得通,而彼雀馬則能通之;鳥翔空中,人不能鬥,鳥則鬥之。
是故,鬼可執而撲也。
或曰:“佛說地獄,惡人不息,說之無益明矣。
”魏子曰:“夫子作《春秋》,而後世亂臣賊子不止,則亦将曰《春秋》可無作耶?是故,地獄之說,吾謂可補前古聖人所未及。
” 這三篇《地獄論》,明确透辟,是作者以菩薩心腸,現閻羅王相。
乃讀幾句死書的人,或疑其不經,謂非學明道之言。
不知生不償罪,死必極償,又決非誦經修齋可免,的是千古至論。
就是古無地獄,吾知叔子既創此論,上帝亦必道其言是,設置刀山風水等獄,以待不忠不孝,窮兇極惡之人死後受罰,以抒天下不平之氣,垂萬世無窮之戒。
況乎果報昭然,實有信而可徵者乎? 看官,你道幽明異路,那得信而有徵?要知這件事并非在下捏造出來的,卻有一位道學中人,生平不欺一人,不诳一語,上帝念他為人正直,即在陽世上已命他掌理陰司賞罰,煩悶人間善惡。
姑說他一二樁判斷的事,人人聽了,都要不寒而傈,即要不信,也不能不信。
試聽下回述來。
平生正直存公道,不斷陽間也斷陰。
話說吾鄉昆山縣地方,有一前輩先生,姓朱,号柏廬。
系明朝諸生,人都稱他為“柏廬先生”。
先生存心忠厚,立品端方,專講性理之學,不喜釋、老之書。
人家寫的“黎明即起”這篇家訓,就是他做的。
真是獨卧不愧衾,獨行不愧影的君子。
至若文章博雅,學問宏通,乃其餘事。
平日教導生徒,先實行而後文藝,故出其門者,皆有學有品。
望而知為柏廬弟子。
故提起他姓氏,未有不欽敬的。
先生一夜朦胧睡去,見有無數人役到門迎接,請往冥間審理事件,遂乘輿而往,到一所絕大的衙門,堂殿巍峨,氣象整肅。
回顧自身,冠履袍服,已非今制,俨如戲台上的王侯打扮,便即升座。
兩旁侍立書役皂隸、牛頭馬面等衆,皆如廟中泥塑的妝束。
庭下排列儀杖,槍刀劍戟,無一不有。
伺候人役,濟濟滿階。
有一判官走上,打了一拱,送上一碗湯來,内有黑團子五個,請食了審事。
先生吃過,問是何物。
判官道:“是五個鐵丸。
此陰司規矩,凡鬼魂當面,即有親屬朋友,亦要照律科斷,留不得一毫情面。
倘一徇私情,腹内的鐵丸便要變紅了燒将起來,教你片刻難忍。
”說罷,就呈上多少案卷。
逐件判斷,忙忙的審了一夜,到天明才醒。
自後夜裡總往陰間審事,絕不敢漏洩于人。
隻是先生訓徒甚嚴,平日夜課時,不至半夜不止,坐在學堂裡,絕無一些倦容。
自從管了陰司的事,用過夜飯,便即欠伸要睡,限了學生功課,自己便閉門高卧,并叮囑門人莫來驚動。
有時日裡亦閉門去睡,任你高聲叫應,全無動靜。
學生們心疑,叩問其故,始初笑而不言,繼而說出緣由,才曉得先生并非貪睡,被陰司請去審事了。
從此先生睡去,學生們相戒勿去驚動。
一夜審事,勾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