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十四 遇賞音窮途吐氣 酬知己獄底抒忠

關燈
感謝。

    正是好人相遇,絕處逢生了。

     且說楊安居一到任所,便遣人尋訪吳保安下落,相見之際,但見他鹑衣百結,鸠形鹄面,竟如乞丐一般,問了備細,深加敬禮,因向保安道:“為友忘家,古人所難。

    老夫途中遇見尊夫人同令郎流離道路,已着人送往普口驿舍,足下且往一見。

    所虧絹數,當為足下圖之。

    ”保安叩謝道:“既蒙明公高誼,所少三百匹之數,倘得滿足,仆當親往蠻中贖取吾友,然後與妻孥相見。

    ”說罷,淚如雨下。

    安居益重其義氣,乃于庫中支取官絹四百匹相贈,又贈保安全副鞍馬。

    保安拜謝過,便捆了一千一百匹絹趕到蠻界,尋個熟蠻通話,将所餘百匹絹盡數把來使費。

    蠻主曉得絹足千匹,不勝之喜,放還仲翔。

     可憐仲翔奄奄将死,寸步難行。

    蠻子把腳上釘闆敲落,仲翔“阿呀”一聲,倒地悶絕。

    你道仲翔為何如此?隻因被擄之後,屢次脫逃,蠻主把他兩腳釘在木闆上,釘頭入肉已久,始而滴濃流血,膿血幹後,如生成一般,今番放歸,重複取出,這疼痛比釘時更加利害,故仲翔登時悶絕,良久方蘇。

    用一皮袋盛了,兩個蠻子扛到界口,交保安收領。

     這兩個朋友到今日方才識面,未暇叙話,各睜眼看了一看,抱頭痛哭。

    仲翔感謝保安,自不必說。

    保安見仲翔形容憔悴,兩腳流血,不能行動,扶他坐在馬上,自己步行相随,同到姚州,叩謝楊都督。

    楊都督一見仲翔,不勝哀憐,教他洗沐過了,将新衣與他更換,又延醫生醫他兩腳,好飲好食,将息不到一月,平複如故。

    保安才與妻兒相見。

     楊都督敬重保安,寫書與長安貴遊,稱他棄家贖友之事,又厚贈資糧,送他往京師補官。

    保安到了京中,升補嘉州彭山丞口,迎接家小赴任去訖。

    仲翔留補都督判官。

    朝廷追念代國公功勞,錄用其子侄,安居表妻,仲翔得授尉州錄事參軍,又升代州戶曹參軍。

    父沒,回家守制。

    喪葬已畢,歎道:“吾之餘生,皆保安所賜。

    老親在堂,未暇圖報;今親沒服除,可以報我知己矣。

    ”乃親到嘉州探望。

     那知保安夫婦并沒于任,權厝近側,兒子天祜,就在本縣訓蒙度日。

    仲翔一聞此信,披麻執杖,具禮祭奠,伏在地上,号哭欲死。

    呼天祜為弟,商議歸葬。

    發開土堆,棺木多已爛了,止存枯骨。

    仲翔見了,益發傷心,痛哭不止,将骨殖逐節用墨表記,裝入練囊,貯于竹籠之内,親自背負而行。

    天祜雖欲背負,仲翔隻是不肯,說:“令先尊邊地馳驅,十年勞苦,我即背負終身,尚不能稍酬萬一。

    ”遂自嘉州背負數千裡,步行到家,重備棺椁,擇土安葬,粗麻重孝,與天祜一般。

    仲翔起服到京,将吳保安為友忘家一段情節奏聞唐主,願以自己官瞬讓與其子天祜。

    朝廷看妻,深為驚歎,降旨仲翔原官如故,天祜授為岚谷縣尉。

     此二人面也未曾相識,不過音書傳達,遂為知己,生死交情,真是全始全終的了。

    以視今人受人厚恩,一朝得志,就撇在爪畦國裡去的,豈不大相懸絕?後人遣慕其事,為立雙義廟,奉祀吳、郭二人,香火至今不絕。

     然此等事在士大夫中已經稀少,安能望之末枝賤人?那知此輩之中,也有因知己之感,患難相随,矢志不變的,你道奇也不奇?試聽下回說來。

     第二回 人世榮枯易變心,如何屢難助口尋? 優伶義氣高千古,生死交情為賞音。

     話說江南蘇州府有一人,姓唐,名六生。

    從幼學唱旦腳,歌喉宛轉,相貌風韻,精于音律,凡字之音義及喉唇齒口,一些也不錯,算是上等名優。

    但為人頗有血性,不肯向人争收媚取憐,有說他演得好的,他不以為然;即有說他演得不好的,他也不以為然。

    歎道:“我的好歹,不在登場演劇上。

    隻是四海茫茫,那個是我唐六生的真知己?若果遇知己,我的性命也肯與他的。

    ”同班朋友往往笑他為呆子,所以相好之人甚少。

    住在家鄉,一個唱戲的人,倒弄得來像高人逸士,落落難台起來了。

    聞得京中最尚優伶,不論王侯貴戚,高官顯宦,有一好子弟到來,人人争奪,纏頭之贈,千金不惜。

    他因想:“都會之地,為人物會聚之所,豈無一二有眼力的賞識我于牝牡骊黃之外?”主意定了,恰好有相熟的進京,附舟同行。

     一到都中,人家曉得他是南邊子弟,就有人合他入班。

    那知京師地方,唱戲隻要熱鬧發笑,不論音律字面,并不管老少好醜,隻要是小旦腳色,舍得臉,會湊趣,陪酒陪宿,就得厚贈。

    若專靠唱戲腔口好,字眼正,關目節奏合拍,就是《霓裳羽衣》仙曲,永新、念奴的絕調,覺得淡而無味,沒有人要聽了。

    與人往來,若顧些體面,不肯與人勾頭抱頸,親嘴咂舌,覺得子都、宋朝,也如嚼蠟。

     六生是顧惜廉恥的人,所以一團高興,來到京師,依然所投不合,如在家鄉一般。

    擔擱歲餘,竟如蘇秦下第,金盡裘敝,資用乏絕起來了。

    欲要南歸,又羞見江南父老。

    有人約他到甘肅去,說:“彼處梨園絕少佳者,以子之技,到彼必有所遇。

    ”六生遂與偕往。

     路上行了兩月有餘,到了甘省。

    南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