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七 仗義施恩非望報 臨危獲救适相酬
關燈
小
中
大
逃來報道:“主将陣亡,全軍盡沒!”公子大驚,兵心亦慌亂起來,方傳令無動,而苗兵已殺到面前。
奮死迎戰,雖殺了苗兵數百,其如越殺越多,四面受敵,三千步卒死亡略盡,隻有三百親軍,随着公子,左沖右突,苗兵圍住不放,殺到天明,皆身受重傷。
苗兵知是官兵精銳,各操強弓毒弩,遠遠身來,箭如飛蝗,着者辄倒。
公子拼命奪路而走,那知坐的馬中箭倒地,被苗兵搶上擒住,囚入後營。
正是: 龍離大水遭蝦戲,虎落深潭被犬欺。
惟有束手持死而已。
忽見一苗兵走來,把他上下一相,悄悄問道:“你是祥符曾公子麼?”公于應道:“正是。
”那人走開,晚上搬些酒肉來,對衆苗兵道:“主帥已追殺前去,留我們在此監押,這班人不怕他走上天去,今晚落得受用。
”遂歡呼暢飲,個個吃得大醉如泥。
那人便解公子綁縛,拖了便走。
走出營門,到一山徑僻處,将腰刀一把,幹糧一包,贈與公子道:“此是一條小路,兩晝夜可達中土,公子就得生了。
”公子問其姓名,那人道:“公子還記得在莊上所獲賊人麼?我即是也。
蒙贈盤費回家,即投入苗洞。
今日擒住公子者,就是我洞苗兵。
天幸遇着,故來相救,以報大恩。
如今不要擔擱,作速去罷。
” 公子正在慌急之際,不及緻謝,拔步便走,那裡管一路崎岖。
走到天明,腹中饑餓,便坐在地上,解看幹糧,是一方牛肉,用月切開,吃了一飽,往前再走。
雖逢幾處險惡所在,卻無一個苗兵攔阻。
又走一程,道路漸漸平坦,望見人家房屋,知是中土地界了。
斯時,沿邊的人民正慮苗兵殺來,驚惶無定,一見公子模樣,知是苗洞中逃出來的,争來相問。
公子備訴情由,曉得是一位官府,連忙備飯相留。
公子問:“此處到省城尚有多少遠?”有的道:“從小路抄去要近百裡,待我們備了牲口送去便了。
” 又行一日,看看到了省城,留守官員知巡撫陣亡,大軍不返,盡點百姓上城守護,城門緊閉不開,見公子逃歸,便即放入。
公子對衆官大哭,自言喪師辱國,死有餘辜。
有的道:“将軍莫哀,今日孤城,還仗協力同守。
”公子到巡撫衙中,安慰他家眷屬一番,依舊上城把守。
因公子城名索著,今得逃歸,各官倚為長城,人心恃以少安。
又幸苗兵隻在沿邊殺掠,不敢深入,故省城得全。
公子想起前日無意中救了一人,今日亦在無意中得此人之力,脫此大難,豈非奇事?但未知喪師之罪,朝廷作何處分,終日擔着憂懷。
不上半月,忽報新巡撫走馬到任。
公于随衆出接,投過手本,即傳進見。
公子同了衆官,庭參已畢,巡撫便問那個是曾英。
公子禀道:“卑職是曾英。
”巡撫道:“你曉得朝廷有旨麼?”公子聽見有旨,便雙膝跪下。
巡撫道:“旨意道來,王巡撫死于王事,贈爵賜谥。
你們敗逃軍将,失于救護,拿解來京,發三法司勘問定罪。
”又向公子道:“我亦知你是一員能将,但聖旨嚴緊,誰敢保留?”随即除去冠帶,上了刑具,差官解進京去。
有同寅相好的,各湊盤費相送,叮咛解官小心看視。
公子将随身人役盡行打發,單留四個家人跟随進京。
曉行夜宿,一路無話。
到了京都,收入刑部牢中,三法司會審,獄中提出公子,當堂勘問,自書供狀。
公子囚首階下,将緻敗緣由,及身在後隊,不及救護,以緻被執,乘間脫逃等情,一一寫出呈上。
三法司道:“你是前鋒,失護主将,被執脫逃,這罪已極大了。
”吩咐監候,請旨定奪。
要曉得明朝法律最重失機,凡失機者無不立決。
況公子孤身無援,焉得不問成大罪?此時坐在天牢,唯有引頸待刃。
四個家人亦料主人不日就戮,大家哭泣不已。
忽一日,獄官笑嘻嘻走來道:“曾老爺,你可幸無事了!兵部侍郎陳大人出了一本,說你人才有用,可圖後效。
聖上準了,有旨免死,發往軍前效力贖罪。
”公子道:“垂死之人,那得邀此天恩?”正在半信不信,隻見刑部傳票到來,着即出禁。
此時公子喜出望外,正如鬼門關上推轉來的一般,遂别了獄官,走出天牢,别尋寓所安歇。
家人們亦快活不了。
公子但想:“陳侍郎素未相識,何以出本救我?”遂内禀貼,跪門相謝。
侍郎傳見。
公子走近堂下,望見侍郎,忙向階前叩謝救命之恩。
侍郎道:“請起相見。
老夫為國用才,并非施恩足下。
施恩足下者,是新科翰林金良,你去謝他才是。
” 公于唯唯辭出,又想:“金翰林亦未識面,為何救我?”心上茫然不解,即備名貼,竟往金翰林家來。
翰林一見名貼,立即請會。
兩下見禮,分賓坐定。
公子啟口道:“方才去謝陳大人,他說曾英性命全虧老先生救拔,故來相謝。
”說罷,便欲跪下。
翰林以手相扶道:“你的性命另有人救的,弟不敢受謝。
也不是這個人救的,卻是吾兄自己救的。
”公子聽了,益發茫然,打一恭道:“求老先生明示。
”金翰林道:“少頃便知。
”留入書房,設酒相持。
酒至數杯,翰林問起出兵始末。
公子一一細說。
翰林道:“這是天心愛才,朝廷洪福,不忍埋沒英雄,故到處逢兇化吉。
” 兩下正說得高興,家童報道:“夫人出來。
”隻見一簇女人,擁出一位棉妝花簇的夫人來。
公子正欲起避,那夫人即雙膝跪下道:“恩人請上,待妾拜謝。
”公于回避不及,隻得也跪下去。
翰林雙手來扶。
公子伏地不起,等待夫人拜完,轉身進内,才立起身來。
便問翰林道:“這位夫人是老先生何等宅眷,前來行此大禮?”翰林道:“難道不認得了麼?此即尼庵被難之陸氏女兒也。
賴兄保全,又救他父親出獄,一家戴德。
弟昔未第時,流寓甯陵,目前妻亡過,娶她為室,日夜向弟稱誦大德。
弟慕兄義氣久矣。
今聞陷罪在獄,賤荊寝食不安。
弟系新進書生,朝廷大事,不敢開口,隻得轉懇敝老師,出本保奏,幸邀聖恩恕免。
此皆吾兄盛德所緻。
今日賤荊自宜當面拜謝。
若非吾兄仗義于前,安得獲報于今?弟故說該謝自己。
”說罷,拍手大笑。
公子才得明白,連稱“惶愧”不已。
翰林又對公子道:“弟與兄雖系初次相逢,卻是神交已久,願為異姓兄弟,未知兄肯俯允否?”公子道:“既承不棄,敢不如命?”便設香案,向天同拜。
序過年齒,翰林長公子三歲,為兄,公子為弟。
夫人在内聞之,亦喜。
公子道:“既為兄弟,便如骨肉,願請嫂嫂拜見。
”翰林邀入内堂,與夫人序叔嫂之禮。
公子又謝救拔之恩。
翰林道:“彼此施恩,扯直罷了。
”三人皆笑。
重至書房,兩人開懷暢飲,直至更闌方散。
隔了數日,兵部劄付下來,令往貴州效力。
公子不敢久留,翰林夫婦又相厚贈,把酒送行,灑淚而别。
公子到了貴州,效力幾年,奉旨複職。
直到三十歲上,始娶夫人,果如前說。
其後剿除苗寇,屢立大功,升至都督同知之職,衣錦歸裡。
生二子,祟祯朝俱成進士。
看此書者,即不能如公子天生豪傑,亦學他做些仗義濟人的事,日後定必獲報,所謂“近在于身遠子孫”也。
奮死迎戰,雖殺了苗兵數百,其如越殺越多,四面受敵,三千步卒死亡略盡,隻有三百親軍,随着公子,左沖右突,苗兵圍住不放,殺到天明,皆身受重傷。
苗兵知是官兵精銳,各操強弓毒弩,遠遠身來,箭如飛蝗,着者辄倒。
公子拼命奪路而走,那知坐的馬中箭倒地,被苗兵搶上擒住,囚入後營。
正是: 龍離大水遭蝦戲,虎落深潭被犬欺。
惟有束手持死而已。
忽見一苗兵走來,把他上下一相,悄悄問道:“你是祥符曾公子麼?”公于應道:“正是。
”那人走開,晚上搬些酒肉來,對衆苗兵道:“主帥已追殺前去,留我們在此監押,這班人不怕他走上天去,今晚落得受用。
”遂歡呼暢飲,個個吃得大醉如泥。
那人便解公子綁縛,拖了便走。
走出營門,到一山徑僻處,将腰刀一把,幹糧一包,贈與公子道:“此是一條小路,兩晝夜可達中土,公子就得生了。
”公子問其姓名,那人道:“公子還記得在莊上所獲賊人麼?我即是也。
蒙贈盤費回家,即投入苗洞。
今日擒住公子者,就是我洞苗兵。
天幸遇着,故來相救,以報大恩。
如今不要擔擱,作速去罷。
” 公子正在慌急之際,不及緻謝,拔步便走,那裡管一路崎岖。
走到天明,腹中饑餓,便坐在地上,解看幹糧,是一方牛肉,用月切開,吃了一飽,往前再走。
雖逢幾處險惡所在,卻無一個苗兵攔阻。
又走一程,道路漸漸平坦,望見人家房屋,知是中土地界了。
斯時,沿邊的人民正慮苗兵殺來,驚惶無定,一見公子模樣,知是苗洞中逃出來的,争來相問。
公子備訴情由,曉得是一位官府,連忙備飯相留。
公子問:“此處到省城尚有多少遠?”有的道:“從小路抄去要近百裡,待我們備了牲口送去便了。
” 又行一日,看看到了省城,留守官員知巡撫陣亡,大軍不返,盡點百姓上城守護,城門緊閉不開,見公子逃歸,便即放入。
公子對衆官大哭,自言喪師辱國,死有餘辜。
有的道:“将軍莫哀,今日孤城,還仗協力同守。
”公子到巡撫衙中,安慰他家眷屬一番,依舊上城把守。
因公子城名索著,今得逃歸,各官倚為長城,人心恃以少安。
又幸苗兵隻在沿邊殺掠,不敢深入,故省城得全。
公子想起前日無意中救了一人,今日亦在無意中得此人之力,脫此大難,豈非奇事?但未知喪師之罪,朝廷作何處分,終日擔着憂懷。
不上半月,忽報新巡撫走馬到任。
公于随衆出接,投過手本,即傳進見。
公子同了衆官,庭參已畢,巡撫便問那個是曾英。
公子禀道:“卑職是曾英。
”巡撫道:“你曉得朝廷有旨麼?”公子聽見有旨,便雙膝跪下。
巡撫道:“旨意道來,王巡撫死于王事,贈爵賜谥。
你們敗逃軍将,失于救護,拿解來京,發三法司勘問定罪。
”又向公子道:“我亦知你是一員能将,但聖旨嚴緊,誰敢保留?”随即除去冠帶,上了刑具,差官解進京去。
有同寅相好的,各湊盤費相送,叮咛解官小心看視。
公子将随身人役盡行打發,單留四個家人跟随進京。
曉行夜宿,一路無話。
到了京都,收入刑部牢中,三法司會審,獄中提出公子,當堂勘問,自書供狀。
公子囚首階下,将緻敗緣由,及身在後隊,不及救護,以緻被執,乘間脫逃等情,一一寫出呈上。
三法司道:“你是前鋒,失護主将,被執脫逃,這罪已極大了。
”吩咐監候,請旨定奪。
要曉得明朝法律最重失機,凡失機者無不立決。
況公子孤身無援,焉得不問成大罪?此時坐在天牢,唯有引頸待刃。
四個家人亦料主人不日就戮,大家哭泣不已。
忽一日,獄官笑嘻嘻走來道:“曾老爺,你可幸無事了!兵部侍郎陳大人出了一本,說你人才有用,可圖後效。
聖上準了,有旨免死,發往軍前效力贖罪。
”公子道:“垂死之人,那得邀此天恩?”正在半信不信,隻見刑部傳票到來,着即出禁。
此時公子喜出望外,正如鬼門關上推轉來的一般,遂别了獄官,走出天牢,别尋寓所安歇。
家人們亦快活不了。
公子但想:“陳侍郎素未相識,何以出本救我?”遂内禀貼,跪門相謝。
侍郎傳見。
公子走近堂下,望見侍郎,忙向階前叩謝救命之恩。
侍郎道:“請起相見。
老夫為國用才,并非施恩足下。
施恩足下者,是新科翰林金良,你去謝他才是。
” 公于唯唯辭出,又想:“金翰林亦未識面,為何救我?”心上茫然不解,即備名貼,竟往金翰林家來。
翰林一見名貼,立即請會。
兩下見禮,分賓坐定。
公子啟口道:“方才去謝陳大人,他說曾英性命全虧老先生救拔,故來相謝。
”說罷,便欲跪下。
翰林以手相扶道:“你的性命另有人救的,弟不敢受謝。
也不是這個人救的,卻是吾兄自己救的。
”公子聽了,益發茫然,打一恭道:“求老先生明示。
”金翰林道:“少頃便知。
”留入書房,設酒相持。
酒至數杯,翰林問起出兵始末。
公子一一細說。
翰林道:“這是天心愛才,朝廷洪福,不忍埋沒英雄,故到處逢兇化吉。
” 兩下正說得高興,家童報道:“夫人出來。
”隻見一簇女人,擁出一位棉妝花簇的夫人來。
公子正欲起避,那夫人即雙膝跪下道:“恩人請上,待妾拜謝。
”公于回避不及,隻得也跪下去。
翰林雙手來扶。
公子伏地不起,等待夫人拜完,轉身進内,才立起身來。
便問翰林道:“這位夫人是老先生何等宅眷,前來行此大禮?”翰林道:“難道不認得了麼?此即尼庵被難之陸氏女兒也。
賴兄保全,又救他父親出獄,一家戴德。
弟昔未第時,流寓甯陵,目前妻亡過,娶她為室,日夜向弟稱誦大德。
弟慕兄義氣久矣。
今聞陷罪在獄,賤荊寝食不安。
弟系新進書生,朝廷大事,不敢開口,隻得轉懇敝老師,出本保奏,幸邀聖恩恕免。
此皆吾兄盛德所緻。
今日賤荊自宜當面拜謝。
若非吾兄仗義于前,安得獲報于今?弟故說該謝自己。
”說罷,拍手大笑。
公子才得明白,連稱“惶愧”不已。
翰林又對公子道:“弟與兄雖系初次相逢,卻是神交已久,願為異姓兄弟,未知兄肯俯允否?”公子道:“既承不棄,敢不如命?”便設香案,向天同拜。
序過年齒,翰林長公子三歲,為兄,公子為弟。
夫人在内聞之,亦喜。
公子道:“既為兄弟,便如骨肉,願請嫂嫂拜見。
”翰林邀入内堂,與夫人序叔嫂之禮。
公子又謝救拔之恩。
翰林道:“彼此施恩,扯直罷了。
”三人皆笑。
重至書房,兩人開懷暢飲,直至更闌方散。
隔了數日,兵部劄付下來,令往貴州效力。
公子不敢久留,翰林夫婦又相厚贈,把酒送行,灑淚而别。
公子到了貴州,效力幾年,奉旨複職。
直到三十歲上,始娶夫人,果如前說。
其後剿除苗寇,屢立大功,升至都督同知之職,衣錦歸裡。
生二子,祟祯朝俱成進士。
看此書者,即不能如公子天生豪傑,亦學他做些仗義濟人的事,日後定必獲報,所謂“近在于身遠子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