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七 仗義施恩非望報 臨危獲救适相酬
關燈
小
中
大
縣裡交清虧項,陸必大立時出禁。
斯時,合縣傳說,無不稱美公子義氣。
陸必大一出禁來,即奔到公子寓所來謝,那知公子去已久了,大哭而返。
再說公子回至家中,絕不把此事提起,不是讀書做詩,就是馳馬射箭,常思尋一機會幹些功業。
忽一日,有一軍官來到門前,問門上道:“這裡可是曾公子府上麼?”門上應道:“正是。
”那人道:“我是貴州巡撫王大老爺差來的,有書在此,要見公子。
”門上人進内禀知,公子即請相見。
那人走至廳上,見了公子,忙跪下去。
公子扶住道:“你是王老伯差來的,如何行此大禮?請坐了,好說話。
”那人推遜一回,然後坐下,忙向身邊取書呈上。
公子拆開看時,向來人道:“且到明日商議,同行便了。
” 要知王巡撫為何來請曾公子呢?王公名三善,是公子父親結盟弟兄,又做過同寅,誼同骨肉,素愛公子文武皆能,是有用之才,平時常切思念,今日貴州荒亂,朝廷命為巡撫,正是用人之際,故特遣人來請,一則為自己幫手,二則使公子建些功業,博一出身。
此信正合着公子心事。
到了明日,遂将一應家計托一心腹人掌管,自己帶了銀兩及四個家人,同來人一齊起身。
行了四十多日,已到貴州省城。
王巡撫一聞公子到來,連忙接進書房,接風款待。
夜間即在此處歇宿,以便商量機密。
又見公子才大心細,凡一應軍機重務,無不與公子參酌籌畫,皆極精當。
一日,王巡撫大操人馬,命公子同到教場操練軍士,笑問曾公子道:“賢侄武藝一定精妙的了?”公子道:“略知一二,還望老伯指教。
”王公道:“正要請教。
”公子飛身上馬,往來馳驟,矢無虛發。
又舞弄大刀,左右盤旋,兩邊看的,但見刀光一片,将人馬罩住,眼多花了,無不個個喝采。
王巡撫大喜回衙,問公子道:“你看人馬何如?”公子道:“軍陣雖整,操練未熟,古人雲:兵不在多而在精。
不若挑選精銳,另成一隊,日夕訓練,厚其賞給,與同甘苦,臨陣之際,自能奮勇争先,一以當百,庶幾戰無不捷。
”王巡撫深服其論,便道:“欲屈公子為監紀之職,現有空頭劄付在此,填上公子名字,方可号令三軍。
”公子道:“既承相委,敢不效力?” 明日,王巡撫送過劄付,曉示三軍,任憑監紀挑選。
公于遂出号令,軍士中有能箭逾百步,力舉五百斤者,方為中式。
挑了十日,中式者止有三百人。
公子日市牛酒犒賞,親自教習武藝,均勞分逸,人人悅服,不上數月,盡成虎卒。
一有寇至,公子身冒矢石,率了三百雄兵,沖鋒陷陣,無不摧敗,積寇巨盜,馬到擒來。
賊人呼之為“曾家軍”。
一聞曾家軍來,皆遁逃不暇。
王巡撫将公子功績奏聞朝廷,升授副總兵之職。
雖系武職功名,也算一朝際遇,不負平生志氣了。
但禍福無常,升沉不測。
未識公子日後若何,且聽下回分解。
第三回
虛心納谏最為先,何況馳驅軍陣邊?
堪笑書生無遠見,遂令馬革裹屍旋。
話說貴州地方苗蠻錯處,沿邊一帶皆是苗洞,洞主号曰“土司”,一方生殺,皆出其手,亦受巡撫節制。
當日有一洞主,姓安,名邦彥,性情反複,驕悍異常,恃其地險兵強,不遵王化,屢次侵擾内地,殺害人民。
王巡撫到任後,即欲起兵進剿,隻因手下缺少良将,故爾隐忍不發。
今得公子為将,所向無敵,軍威大振,遂決意征讨。
一面拜本進京,一面命将出師,點公子為前鋒,領步卒三幹,先行殺進,自主中軍,在後接應。
前鋒進入苗界,諸苗望風披靡,勢如破竹。
看看離洞不遠,有軍士來報:“前面一口險狹,有苗兵守把。
”公子見天色已晚,吩咐安營,明日進兵。
見旁有一山,山上亂石甚多,便命移營山上,軍士不許安睡,多拾石塊堆在身旁,及肩為止;如有寇來,即将石塊打下。
放槍射箭,一概不用。
且說洞主安邦彥知有官兵殺入,聚集苗兵,先于險要處把守待敵。
聞官兵近在十裡外安營,便傳令二鼓起馬,先去劫營,殺他罄盡,帶領數千兵卒,乘黑殺來。
見官兵紮營一上,亦即上山劫營。
公子一見兵到,出令賊近十步,始将石塊打下。
苗兵蜂擁上來,隻見石塊如雨點一般打下,盡皆着傷,不能前進。
連上數次,反打死無數苗兵。
天色将明,山上一聲炮響,沖下一隊人馬,人人奮勇,個人争強,槍箭齊發。
因夜裡盡用石塊拒敵,火器弓矢俱足,盡力施放。
苗兵如何抵擋,大敗而逃。
公子率領三百親兵緊緊追趕,殺進隘口。
把守的苗兵,殺得死的死,逃的逃。
邦彥領了敗殘人馬進歸洞内,堅閉不出。
公子一面報捷中軍,一面紮營洞中,等待後隊以來,一同攻擊。
王巡撫知前軍已獲大勝,便率大軍一齊趕到,将他洞門圍住,日夜攻打。
邦彥見官兵勢大,料難拒守,從後路逃往别洞請救。
公子見洞中有變,乘勢攻入。
自古“蛇無頭而不行”,所存苗兵,皆跪地乞降。
王巡撫即紮營洞内,号召各洞土司,如有不到,即移兵進剿。
諸土司盡皆畏服,相率而來,願各效順。
公子向王巡撫道:“首逆已逃,諸苗降伏,不如将邦彥土地分給各土司管轄,各土司利其土地,必協力擒拿,則邦彥之首,不日可緻魔下。
我們全師而還,最為上首。
不然,事久生變,難保長勝。
”王巡撫道:“苗亦倔強已久,乘此兵威,正好懾服。
吾意欲将所得地方,收入版圖,據其險要,設官彈壓,永除邊境之害。
況邦彥未獲,必捉住明正典刑,方顯國威。
”公子道:“此計若行,恐各洞疑懼,皆有變心。
一有變心,必至各路抄絕,吾軍深入重地,便進退兩難了。
”王巡撫全不以公子之言為然。
隔了數日,諸苗見大軍不遇,盡懷異志,隻道巡撫俱要奪他土地,後再傳喚,竟無一洞到來。
斯時,王巡撫亦覺苗心有變,依了公子說話,傳令班師,将中軍改作前隊,命公子押後,陸續退出苗疆。
那知安邦彥逃到生苗洞中,诳稱洞内貨寶無算,盡被官兵據有,願得起兵相救,殺退官兵,土地之外,子女玉帛盡送洞主受用。
苗人是最貪利的,一聞此言,欣然相許,便起兵數千,同了邦彥餘衆,一齊殺來。
又打聽諸洞各懷疑懼,勒兵自守,遂暗暗遣人要結,令各路起兵截殺。
諸苗皆受其命,見大兵已經起行,竟從别路抄來。
再說王巡撫雖已退師,尚未曉得邦彥複來,諸苗從逆,一路紮寨安營,絕不提防有變。
其夜,正交二鼓,軍士皆已鼾睡,忽聞營外齊聲呐喊,急忙起身,帶着帳前親軍,出營看視。
隻見無數苗兵殺入營門,衆軍從睡夢中驚醒,頭頂上攝去了三魂,腳底下溜掉了七魄,被苗兵砍瓜切萊一般,束手就死。
巡撫率領親軍迎敵,怎奈苗兵一擁而來,随身軍士看看殺盡,滿目盡是刀槍,脫身無路,歎道:“悔不聽曾公子之言!”遂以刀自刎而死。
且表公子後隊人馬尚隔數裡,聞前面喊殺連天,知是大軍被劫,忙即率衆來救。
忽有數殘軍卒,飛奔
斯時,合縣傳說,無不稱美公子義氣。
陸必大一出禁來,即奔到公子寓所來謝,那知公子去已久了,大哭而返。
再說公子回至家中,絕不把此事提起,不是讀書做詩,就是馳馬射箭,常思尋一機會幹些功業。
忽一日,有一軍官來到門前,問門上道:“這裡可是曾公子府上麼?”門上應道:“正是。
”那人道:“我是貴州巡撫王大老爺差來的,有書在此,要見公子。
”門上人進内禀知,公子即請相見。
那人走至廳上,見了公子,忙跪下去。
公子扶住道:“你是王老伯差來的,如何行此大禮?請坐了,好說話。
”那人推遜一回,然後坐下,忙向身邊取書呈上。
公子拆開看時,向來人道:“且到明日商議,同行便了。
” 要知王巡撫為何來請曾公子呢?王公名三善,是公子父親結盟弟兄,又做過同寅,誼同骨肉,素愛公子文武皆能,是有用之才,平時常切思念,今日貴州荒亂,朝廷命為巡撫,正是用人之際,故特遣人來請,一則為自己幫手,二則使公子建些功業,博一出身。
此信正合着公子心事。
到了明日,遂将一應家計托一心腹人掌管,自己帶了銀兩及四個家人,同來人一齊起身。
行了四十多日,已到貴州省城。
王巡撫一聞公子到來,連忙接進書房,接風款待。
夜間即在此處歇宿,以便商量機密。
又見公子才大心細,凡一應軍機重務,無不與公子參酌籌畫,皆極精當。
一日,王巡撫大操人馬,命公子同到教場操練軍士,笑問曾公子道:“賢侄武藝一定精妙的了?”公子道:“略知一二,還望老伯指教。
”王公道:“正要請教。
”公子飛身上馬,往來馳驟,矢無虛發。
又舞弄大刀,左右盤旋,兩邊看的,但見刀光一片,将人馬罩住,眼多花了,無不個個喝采。
王巡撫大喜回衙,問公子道:“你看人馬何如?”公子道:“軍陣雖整,操練未熟,古人雲:兵不在多而在精。
不若挑選精銳,另成一隊,日夕訓練,厚其賞給,與同甘苦,臨陣之際,自能奮勇争先,一以當百,庶幾戰無不捷。
”王巡撫深服其論,便道:“欲屈公子為監紀之職,現有空頭劄付在此,填上公子名字,方可号令三軍。
”公子道:“既承相委,敢不效力?” 明日,王巡撫送過劄付,曉示三軍,任憑監紀挑選。
公于遂出号令,軍士中有能箭逾百步,力舉五百斤者,方為中式。
挑了十日,中式者止有三百人。
公子日市牛酒犒賞,親自教習武藝,均勞分逸,人人悅服,不上數月,盡成虎卒。
一有寇至,公子身冒矢石,率了三百雄兵,沖鋒陷陣,無不摧敗,積寇巨盜,馬到擒來。
賊人呼之為“曾家軍”。
一聞曾家軍來,皆遁逃不暇。
王巡撫将公子功績奏聞朝廷,升授副總兵之職。
雖系武職功名,也算一朝際遇,不負平生志氣了。
但禍福無常,升沉不測。
未識公子日後若何,且聽下回分解。
話說貴州地方苗蠻錯處,沿邊一帶皆是苗洞,洞主号曰“土司”,一方生殺,皆出其手,亦受巡撫節制。
當日有一洞主,姓安,名邦彥,性情反複,驕悍異常,恃其地險兵強,不遵王化,屢次侵擾内地,殺害人民。
王巡撫到任後,即欲起兵進剿,隻因手下缺少良将,故爾隐忍不發。
今得公子為将,所向無敵,軍威大振,遂決意征讨。
一面拜本進京,一面命将出師,點公子為前鋒,領步卒三幹,先行殺進,自主中軍,在後接應。
前鋒進入苗界,諸苗望風披靡,勢如破竹。
看看離洞不遠,有軍士來報:“前面一口險狹,有苗兵守把。
”公子見天色已晚,吩咐安營,明日進兵。
見旁有一山,山上亂石甚多,便命移營山上,軍士不許安睡,多拾石塊堆在身旁,及肩為止;如有寇來,即将石塊打下。
放槍射箭,一概不用。
且說洞主安邦彥知有官兵殺入,聚集苗兵,先于險要處把守待敵。
聞官兵近在十裡外安營,便傳令二鼓起馬,先去劫營,殺他罄盡,帶領數千兵卒,乘黑殺來。
見官兵紮營一上,亦即上山劫營。
公子一見兵到,出令賊近十步,始将石塊打下。
苗兵蜂擁上來,隻見石塊如雨點一般打下,盡皆着傷,不能前進。
連上數次,反打死無數苗兵。
天色将明,山上一聲炮響,沖下一隊人馬,人人奮勇,個人争強,槍箭齊發。
因夜裡盡用石塊拒敵,火器弓矢俱足,盡力施放。
苗兵如何抵擋,大敗而逃。
公子率領三百親兵緊緊追趕,殺進隘口。
把守的苗兵,殺得死的死,逃的逃。
邦彥領了敗殘人馬進歸洞内,堅閉不出。
公子一面報捷中軍,一面紮營洞中,等待後隊以來,一同攻擊。
王巡撫知前軍已獲大勝,便率大軍一齊趕到,将他洞門圍住,日夜攻打。
邦彥見官兵勢大,料難拒守,從後路逃往别洞請救。
公子見洞中有變,乘勢攻入。
自古“蛇無頭而不行”,所存苗兵,皆跪地乞降。
王巡撫即紮營洞内,号召各洞土司,如有不到,即移兵進剿。
諸土司盡皆畏服,相率而來,願各效順。
公子向王巡撫道:“首逆已逃,諸苗降伏,不如将邦彥土地分給各土司管轄,各土司利其土地,必協力擒拿,則邦彥之首,不日可緻魔下。
我們全師而還,最為上首。
不然,事久生變,難保長勝。
”王巡撫道:“苗亦倔強已久,乘此兵威,正好懾服。
吾意欲将所得地方,收入版圖,據其險要,設官彈壓,永除邊境之害。
況邦彥未獲,必捉住明正典刑,方顯國威。
”公子道:“此計若行,恐各洞疑懼,皆有變心。
一有變心,必至各路抄絕,吾軍深入重地,便進退兩難了。
”王巡撫全不以公子之言為然。
隔了數日,諸苗見大軍不遇,盡懷異志,隻道巡撫俱要奪他土地,後再傳喚,竟無一洞到來。
斯時,王巡撫亦覺苗心有變,依了公子說話,傳令班師,将中軍改作前隊,命公子押後,陸續退出苗疆。
那知安邦彥逃到生苗洞中,诳稱洞内貨寶無算,盡被官兵據有,願得起兵相救,殺退官兵,土地之外,子女玉帛盡送洞主受用。
苗人是最貪利的,一聞此言,欣然相許,便起兵數千,同了邦彥餘衆,一齊殺來。
又打聽諸洞各懷疑懼,勒兵自守,遂暗暗遣人要結,令各路起兵截殺。
諸苗皆受其命,見大兵已經起行,竟從别路抄來。
再說王巡撫雖已退師,尚未曉得邦彥複來,諸苗從逆,一路紮寨安營,絕不提防有變。
其夜,正交二鼓,軍士皆已鼾睡,忽聞營外齊聲呐喊,急忙起身,帶着帳前親軍,出營看視。
隻見無數苗兵殺入營門,衆軍從睡夢中驚醒,頭頂上攝去了三魂,腳底下溜掉了七魄,被苗兵砍瓜切萊一般,束手就死。
巡撫率領親軍迎敵,怎奈苗兵一擁而來,随身軍士看看殺盡,滿目盡是刀槍,脫身無路,歎道:“悔不聽曾公子之言!”遂以刀自刎而死。
且表公子後隊人馬尚隔數裡,聞前面喊殺連天,知是大軍被劫,忙即率衆來救。
忽有數殘軍卒,飛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