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七 仗義施恩非望報 臨危獲救适相酬
關燈
小
中
大
承,好不快活,因而有說有笑,兩下十分親熱。
金姐喜孜孜更露出一段豐韻。
克昌在内看得親切有味,益發動火。
自古雲:“情人眼内出西施”。
況金姐原有七八分顔色,教克昌那得不愛?坐了一回,送過香儀,起身告别。
靜修留住奉齋。
張氏道:“家中無人看客,回去了,改日再來相望罷。
”一衆尼姑送出庵門而别。
克昌見了靜修,埋怨道:“何不再留坐坐?竟放他去了。
”靜修道:“偷看了好一回,難道還看不像意?他不過一個人,難道是西洋寶貝,看不厭的?”克昌笑道:“真是一件寶貝,隻是空看,徒然心癢。
我要娶他作妾,你道他家肯麼?”靜修将手在克昌肩上打一下,道:“他是前村陸必大女兒,家私頗有,不少吃的,不少穿的,如何肯把女兒賣人為妾!也比得我們,由你擺弄。
”克昌道:“你不要撚酸,慢慢的與你商量。
比如他不肯作妾,竟取他做兩頭大,何如?”靜修道:“餓老鷹想吃天鵝肉,未知有福分消受沒有?”大家笑了一回。
克昌用過午飯,托言有事,起身進城。
一路思想:“圖得此女到手,不枉人生一世!”打聽陸必大有一相好,住在城中,遂央他為媒,情願入贅為婿,将丈人丈母養老送終。
其人去了一回,便來回複道:“我探過必大口氣,他要年紀相當,人才相配的才肯。
否則任憑豪富,豈非所願。
看來說也無益。
”克昌想道:“他恃有飯吃,故不肯把女兒輕易許人。
除非弄他窮苦起來,自肯賣女為妾。
隻是如何算計,方得他窮苦呢?”眉頭一皺,計上心來,忽想道:“官府征收錢糧,定揀盈實人戶,點充櫃頭,若有缺少,着櫃頭賠補。
充此役者,往往家破人亡。
目今正值起征時候,弄他承當此差,不怕他不上鈎了。
”算計已定,遂袖了十兩銀子,走到一相熟的李書辦家。
見過了禮,寒溫了幾句,便問道:“李兄,今年櫃頭可曾點定麼?”李書辦道:“尚未點定。
”克昌道:“這是要盈實人戶做的呀。
吾來保舉一人,如何?”李書辦道:“隻要有些油水,是極好的了。
”克昌道:“積善鄉中陸必大,此人家中頗好,與小弟有些仇隙,意欲弄他充做櫃頭,破費他些銀子,以消吾氣。
我兄亦可于中取利。
若能為弟效力,先送白銀十兩。
”遂向袖中取出銀子,放在桌上。
李書辦見了銀子,如蒼蠅見血,好不歡喜,遂笑容可掏,連忙拱手道:“此事容易,隻要弟在官府面前努一努嘴,包管就點定了。
何勞老兄費心?”克昌道:“兄若不收,反見外小弟了。
”李書辦道:“既如此說,隻得領情。
三日内必有響報。
”兩下拱手而别。
一日,陸必大正在家中閑坐,忽見兩個差人進門,問道:“尊駕就是陸必大麼?”答道:“正是。
”差人即在身上取出朱票一紙,送與他看。
必大見票上點他充作櫃頭,便大驚道:“我是鄉下小戶,怎當此投!”差人道:“我們是奉官差遣。
從來說,千差萬差,來人不差。
你有說話,自去官府面前分理。
”必大即忙留飯,臨起身又送一東道,約他明日縣前相會。
差人去了。
必大進來對妻子道:“怎麼處?點做櫃頭,要賠補銀子的,教我如何賠得起?”妻女聞之,十分着急,啼啼哭哭,一夜不能合眼。
明早起來,隻得硬着頭皮來到縣前。
正值知縣坐堂,差人事了,即帶進回話。
知縣道:“本縣點你做櫃頭,也不難為你,須要小心辦事。
”必大道:“小的是無知鄉愚,不會書算,恐怕誤了公事,求老爺另點一人罷。
”知縣把案桌一拍,道:“人人像你推法,竟無人做櫃頭了!況本縣諸事專靠李書辦料理,他保舉的人,諒必不錯。
”叫原差:“押他速寫認狀,如違重責!”吓得必大頓口無言,隻得寫了認狀,以免目前受責。
厚差呈過認狀,即對必大道:“三日之後就要起征,你須作速打點,住在城中,才好辦事。
”必大道聲:“承教”,忙即回家取了鋪蓋,帶些銀兩,就在縣前飯店住宿。
要知櫃頭是最難做的,明白練達的人,尚且被人哄騙,何況必大是鄉裡老實人,銀色戥頭一些也不曉得,銀錢出入,任人作弄,到得結總之時,竟虧了八百餘兩,都是要他賠的。
須知必大家私連田産房屋不滿幹金,那有現銀補墊?隻得棄賣田産,将家中所有,盡行變價完納,力盡筋疲,正數尚少百金。
始初止限催交,過了幾限,将他收禁追比。
隻得寄信妻子,将房屋變賣,一時又無售主,母女在家,惟有終日啼哭。
可憐好好一個飽暖人家,被奸人暗算,弄得瓦解冰消! 一日,張氏正苦丈夫在監,與女兒相對愁悶,隻見尼姑靜修走進門來,即起身相接。
靜修道:“我從城中回來,聞得府上有奉官追比之項,放心不下,特來望望大娘、大姐。
”張氏道聲“多謝”,又将丈夫做櫃頭虧空,收禁追比,現在要賣房屋,又無售主,細細說了一遍,不覺流下淚來。
靜修道:“大娘不必着急,我庵中觀音菩薩最是救苦救難的,大娘明日同大姐到來,在佛前虔心禱告,保佑官人平安無事。
還有一句話,大娘若要賣房,卻好城中有一大鄉宦,要在此處買所在房收租,我通一信去,明日即有回音,你母女到庵拜佛,正好等他回信,豈非一舉兩便?”張氏道:“既如此,我母女明日準來。
但師太切不要破費。
”靜修道:“我們出家人,有何破費?隻要大娘不見外就是了。
”說罷,假作嗟歎而去。
那知張氏母女此番到庵,正是雀入羅中,魚投網内!未知能跳得出否,且聽下回分解。
第二回
世間最惡是優尼,貪利貪淫任意為。
若要門庭增吉慶,莫教若輩到香閨。
話說張氏聽信尼姑之言,明早起身梳洗,買好香燭,鎖了門戶,即同金姐到庵。
尼姑接過,先到佛堂将香燭點好,叫他母女跪在蒲團默默禱告,以求庇佑。
拜祝過了,靜修邀進客堂,告訴張氏道:“賣房之說,今早已遣人進城通信,下午必有人來。
這一家本是一個大護法,平日深信小尼說話,待我從中說合,沒有不成交的。
且請寬懷少坐。
”張氏聽見房有受主,可以救出丈夫,愁必寬了一半,搬出飯來,母女絕不推辭。
早飯已過,又送一盤香茶出來。
靜修對一小尼道:“我陪大娘在此說話,你同大姐到各處散步一回,解解愁悶。
”小尼對金姐道:“到我房内去坐坐,如何?” 兩人攜手而行。
走過兩進房子,小尼把側門推進,又是絕妙一間精室。
上面挂着一幅古畫,幾上香爐内焚着一爐好香,瓶内插一枝時新花,中間四仙桌一張,四把交椅,左首設一小榻,榻上棉缛靠枕,件件精雅;庭前又種些花草。
金姐道:“此處我未經到過,真是神仙所在!”小尼道:“你在此少坐,我去取杯茶來你吃。
” 小尼走出,把門反帶上。
金姐全不為意,走向榻上坐下。
隻見右邊呀的一聲,推開小門一扇,踱出一個男子來。
金姐驚惶欲避,那男子笑嘻嘻作揖道:“聞你父親虧空官錢,監禁在獄,我特送銀子在此。
隻要你我成就好事,包管救你父親出監。
”
金姐喜孜孜更露出一段豐韻。
克昌在内看得親切有味,益發動火。
自古雲:“情人眼内出西施”。
況金姐原有七八分顔色,教克昌那得不愛?坐了一回,送過香儀,起身告别。
靜修留住奉齋。
張氏道:“家中無人看客,回去了,改日再來相望罷。
”一衆尼姑送出庵門而别。
克昌見了靜修,埋怨道:“何不再留坐坐?竟放他去了。
”靜修道:“偷看了好一回,難道還看不像意?他不過一個人,難道是西洋寶貝,看不厭的?”克昌笑道:“真是一件寶貝,隻是空看,徒然心癢。
我要娶他作妾,你道他家肯麼?”靜修将手在克昌肩上打一下,道:“他是前村陸必大女兒,家私頗有,不少吃的,不少穿的,如何肯把女兒賣人為妾!也比得我們,由你擺弄。
”克昌道:“你不要撚酸,慢慢的與你商量。
比如他不肯作妾,竟取他做兩頭大,何如?”靜修道:“餓老鷹想吃天鵝肉,未知有福分消受沒有?”大家笑了一回。
克昌用過午飯,托言有事,起身進城。
一路思想:“圖得此女到手,不枉人生一世!”打聽陸必大有一相好,住在城中,遂央他為媒,情願入贅為婿,将丈人丈母養老送終。
其人去了一回,便來回複道:“我探過必大口氣,他要年紀相當,人才相配的才肯。
否則任憑豪富,豈非所願。
看來說也無益。
”克昌想道:“他恃有飯吃,故不肯把女兒輕易許人。
除非弄他窮苦起來,自肯賣女為妾。
隻是如何算計,方得他窮苦呢?”眉頭一皺,計上心來,忽想道:“官府征收錢糧,定揀盈實人戶,點充櫃頭,若有缺少,着櫃頭賠補。
充此役者,往往家破人亡。
目今正值起征時候,弄他承當此差,不怕他不上鈎了。
”算計已定,遂袖了十兩銀子,走到一相熟的李書辦家。
見過了禮,寒溫了幾句,便問道:“李兄,今年櫃頭可曾點定麼?”李書辦道:“尚未點定。
”克昌道:“這是要盈實人戶做的呀。
吾來保舉一人,如何?”李書辦道:“隻要有些油水,是極好的了。
”克昌道:“積善鄉中陸必大,此人家中頗好,與小弟有些仇隙,意欲弄他充做櫃頭,破費他些銀子,以消吾氣。
我兄亦可于中取利。
若能為弟效力,先送白銀十兩。
”遂向袖中取出銀子,放在桌上。
李書辦見了銀子,如蒼蠅見血,好不歡喜,遂笑容可掏,連忙拱手道:“此事容易,隻要弟在官府面前努一努嘴,包管就點定了。
何勞老兄費心?”克昌道:“兄若不收,反見外小弟了。
”李書辦道:“既如此說,隻得領情。
三日内必有響報。
”兩下拱手而别。
一日,陸必大正在家中閑坐,忽見兩個差人進門,問道:“尊駕就是陸必大麼?”答道:“正是。
”差人即在身上取出朱票一紙,送與他看。
必大見票上點他充作櫃頭,便大驚道:“我是鄉下小戶,怎當此投!”差人道:“我們是奉官差遣。
從來說,千差萬差,來人不差。
你有說話,自去官府面前分理。
”必大即忙留飯,臨起身又送一東道,約他明日縣前相會。
差人去了。
必大進來對妻子道:“怎麼處?點做櫃頭,要賠補銀子的,教我如何賠得起?”妻女聞之,十分着急,啼啼哭哭,一夜不能合眼。
明早起來,隻得硬着頭皮來到縣前。
正值知縣坐堂,差人事了,即帶進回話。
知縣道:“本縣點你做櫃頭,也不難為你,須要小心辦事。
”必大道:“小的是無知鄉愚,不會書算,恐怕誤了公事,求老爺另點一人罷。
”知縣把案桌一拍,道:“人人像你推法,竟無人做櫃頭了!況本縣諸事專靠李書辦料理,他保舉的人,諒必不錯。
”叫原差:“押他速寫認狀,如違重責!”吓得必大頓口無言,隻得寫了認狀,以免目前受責。
厚差呈過認狀,即對必大道:“三日之後就要起征,你須作速打點,住在城中,才好辦事。
”必大道聲:“承教”,忙即回家取了鋪蓋,帶些銀兩,就在縣前飯店住宿。
要知櫃頭是最難做的,明白練達的人,尚且被人哄騙,何況必大是鄉裡老實人,銀色戥頭一些也不曉得,銀錢出入,任人作弄,到得結總之時,竟虧了八百餘兩,都是要他賠的。
須知必大家私連田産房屋不滿幹金,那有現銀補墊?隻得棄賣田産,将家中所有,盡行變價完納,力盡筋疲,正數尚少百金。
始初止限催交,過了幾限,将他收禁追比。
隻得寄信妻子,将房屋變賣,一時又無售主,母女在家,惟有終日啼哭。
可憐好好一個飽暖人家,被奸人暗算,弄得瓦解冰消! 一日,張氏正苦丈夫在監,與女兒相對愁悶,隻見尼姑靜修走進門來,即起身相接。
靜修道:“我從城中回來,聞得府上有奉官追比之項,放心不下,特來望望大娘、大姐。
”張氏道聲“多謝”,又将丈夫做櫃頭虧空,收禁追比,現在要賣房屋,又無售主,細細說了一遍,不覺流下淚來。
靜修道:“大娘不必着急,我庵中觀音菩薩最是救苦救難的,大娘明日同大姐到來,在佛前虔心禱告,保佑官人平安無事。
還有一句話,大娘若要賣房,卻好城中有一大鄉宦,要在此處買所在房收租,我通一信去,明日即有回音,你母女到庵拜佛,正好等他回信,豈非一舉兩便?”張氏道:“既如此,我母女明日準來。
但師太切不要破費。
”靜修道:“我們出家人,有何破費?隻要大娘不見外就是了。
”說罷,假作嗟歎而去。
那知張氏母女此番到庵,正是雀入羅中,魚投網内!未知能跳得出否,且聽下回分解。
若要門庭增吉慶,莫教若輩到香閨。
話說張氏聽信尼姑之言,明早起身梳洗,買好香燭,鎖了門戶,即同金姐到庵。
尼姑接過,先到佛堂将香燭點好,叫他母女跪在蒲團默默禱告,以求庇佑。
拜祝過了,靜修邀進客堂,告訴張氏道:“賣房之說,今早已遣人進城通信,下午必有人來。
這一家本是一個大護法,平日深信小尼說話,待我從中說合,沒有不成交的。
且請寬懷少坐。
”張氏聽見房有受主,可以救出丈夫,愁必寬了一半,搬出飯來,母女絕不推辭。
早飯已過,又送一盤香茶出來。
靜修對一小尼道:“我陪大娘在此說話,你同大姐到各處散步一回,解解愁悶。
”小尼對金姐道:“到我房内去坐坐,如何?” 兩人攜手而行。
走過兩進房子,小尼把側門推進,又是絕妙一間精室。
上面挂着一幅古畫,幾上香爐内焚着一爐好香,瓶内插一枝時新花,中間四仙桌一張,四把交椅,左首設一小榻,榻上棉缛靠枕,件件精雅;庭前又種些花草。
金姐道:“此處我未經到過,真是神仙所在!”小尼道:“你在此少坐,我去取杯茶來你吃。
” 小尼走出,把門反帶上。
金姐全不為意,走向榻上坐下。
隻見右邊呀的一聲,推開小門一扇,踱出一個男子來。
金姐驚惶欲避,那男子笑嘻嘻作揖道:“聞你父親虧空官錢,監禁在獄,我特送銀子在此。
隻要你我成就好事,包管救你父親出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