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二 馬元美為兒求淑女 唐長姑聘妹配衰翁

關燈
,立起身來往内便走。

     要知幼姑初時原在堂中,聽見長姑看看說到自己身上來,便避進房中去了,及長姑同父母進來,便揣知父母推我不允,長姑親來求告的意思了。

    長姑一見妹子,叩欲跪下。

    幼姑以手扶定,道:“姊不必跪。

    姊之意,吾已盡知,竟從姊命便了。

    ”長姑道:“然則妹無悔乎?”幼姑搖頭道:“無悔。

    ”遂轉身向父母道:“妹已應允,乞爹爹寫庚貼付兒,以便回去報喜。

    ”有德隻道幼姑不允,便好推托。

    今見幼姑全無難色,一諾不辭,心中好生不然。

    然已有言在先,無可推卻,隻得寫了幼姑庚貼,置于幾上。

    長姑兩手捧定,跪下道:“馬氏絕亡,全賴吾家救拔。

    ”拜了四拜,遂起身道:“兒去矣。

    ”頭也不回,乘轎而返。

     看官請想,幼姑一閨中少女,豈無少年子弟對他,何以情願嫁此老兒?因素知長姑識見過人,做事不差,此舉決不相誤。

    又姊妹情重,今若嫁去,無論其他,即姊妹聚首,亦一生願足,故慨然應允。

    有德夫婦始悟女兒今日外罩色衣為求親故也。

     話說元美自媳婦去後,靜坐書房。

    午後,忽報媳婦已歸,方欲出來,見媳婦已至面前,叫一聲“公公”,便痛哭跪下,哀哀不已。

    元美驚問何故。

    長姑道:“有一事禀知公公,能聽吾言,媳婦便有活理;如不聽吾言,此處即吾死地。

    但求公公聽從為便。

    ”元美愕然,一時答應不出。

     看官!要看有德是親生父母,初時尚疑長姑欲圖改嫁,作此伎倆。

    元美見此光景,能無疑及到此?“且孝服未除,忽穿色衣,忽忽歸去,與父母商量,恐我不從,所以回來求我。

    ”元美疑想到此,一陣心酸,更流下淚來。

    長姑見公公呆立流淚,便說:“媳無他言,吾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公公何以置之不聞?”元美方拭淚道:“我豈不知?但我家無後,定是天意使然,非人力所可挽回。

    ”長姑道:“公公若肯娶一婆婆,生下小叔,便可挽回了。

    ” 斯時,元美方知媳婦為此起見,歎口氣道:“吾年将就木,何苦害人家兒女?”長姑說:“媳婦今日回去,已為公公擅專定一頭親事,故特來告罪。

    ”元美驚問:“所定何家?”長姑道:“即吾妹幼姑,溫柔淑德,堪與公公作配,已經訂定,現有庚貼在此。

    ”元美這一驚不小,毅然作色道:“媳婦錯了,吾與汝父誼若兄弟,伊女猶吾女,無論汝妹年輕,不應嫁吾垂白之人。

    且天下焉有姊為媳,而妹反作姑之理?此事若成,被人談笑不小,救吾何顔見人?”長姑見公公說得侃侃鑿鑿,全無一些通融之意,便将庚貼放在桌上,道:“公公可去送還,媳婦今日拜别公公了。

    ”一面拜,一面取出利刃,便向頸上要刺。

    吓得元美倉皇無措,又刃在媳婦手中,不便相奪,百忙間,連聲道:“吾依,吾依!”長姑聽說依了,便道:“公公既允,媳婦竟整備行聘迎娶的事了。

    ”遂起身進内。

     元美一時着急,信口應允,孰知媳婦執此一言為準,因想:“此事若何發付?”弄得進退兩難,一夜不曾睡。

    天明起身,隻見媳婦忙碌碌請陰陽家檢日,整備行聘物件。

    家人你傳我說,鄰裡親友無不知道,盡笑說道:“老壽星要做新女婿了!”元美怕人談笑,到行聘日期,隻得避往他處,做一見不聞。

    長姑知公公怕羞避出,亦不遣人去尋他。

    行聘過了,收拾新房,重新置辦床帳被褥,舊時有的一些不用,總取吉利的意思,手忙腳亂,獨自料理,絕不同公公商量一句。

     元美見事已成就,勢難中止,到迎娶時,再不好避開了,無可奈何,隻得打扮新郎與幼姑拜堂合卺,進房同宿。

    明日,合家見禮,長姑盡子婦之禮,在下四雙八拜。

    幼姑公然上受,絕不遜避。

    此卻是幼姑能達大體處。

    及房中相見,則叙姊妹之情。

    從此夫婦和順,幼姑絕無嫌老意思:姑媳相得,自不待言。

    來年即生一子。

    長姑大喜,雇了乳母,領歸自己房中撫養。

    三年中連生三子。

    不唯已美感激媳婦如重生父母,即有德夫婦亦信女兒所見不差。

    聞者傳為美談。

     數年間,姊妹協力作家,元美憂遊過口,家道益發興旺。

    其後三子俱讀書進學,長者中崇祯朝進士。

    元美壽至九十有五,與幼姑做了二十六年夫妻,方才去世。

    長姑、幼姑俱享高年。

    有孫十人,俱親見成立。

    其後子孫繁盛。

    至今馬氏族姓三百餘口,皆虧長姑一人旋轉之力,豈非馬氏絕大功臣?然此亦元美為人忠厚,平生好善,上世積德,故當宗祀将絕之際,天生大奇女子為之媳婦,識權達變,見得明,信得透,将人所不敢為、不能為的難事,辦得易若反掌,而極衰門戶變為極盛家聲。

    《易經》上雲:“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此一驗也。

     觀此書者,當思人苟行善,無不可回之天意,毋徒詫為奇事已也。

    後人有四言贊曰: 種麻得麻,種豆得豆。

     積德累功,居心渾厚。

     子孫綿延,富貴且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