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三 解己囊惠周合邑 受人托信著遠方

關燈
第一回 積書未必兒孫讀,白镪遺留或受貧。

     不若暗中行好事。

    子孫富貴永千春。

     俗語雲:“掙得好祖宗,然後有好子孫。

    ”而子孫之福澤久遠與否,悉視祖宗積德之大小為準。

    蒼蒼者如量以償,猶如天平上稱兌過的一般。

    嘗見庶民之家,貧者忽富,賤者忽貴。

    推其先世,必做下一二樁濟人利物的好事,所以子孫得受其報。

    然或一二傳後,遂至陵夷衰微,畢竟其先世善根種得未深,而子孫又不能善承先志,所做的事,反去剝削元氣。

    如祖宗積下銀錢,隻管将他浪費,但有出氣,沒有進氣,焉有不告竭之理?而世家大族,傳之數百載書香不斷,科第綿延,狀元、宰相,竟如他家故物,此豈天意獨厚于他?蓋其先世有大功大德,培養深厚,為子孫者,又能攔續下去。

    譬如根本既茂,又複勤于澆灌,焉有不一日茂盛一日之理? 今先說一段洞庭東山席氏故事與看官們聽。

    洞庭有東山、西山,在太湖中,蘇州府吳縣所屬,土沃民饒。

    席氏住在東山,積世富厚,子孫繁多,尤稱富焉。

    人徒羨其家業富厚,不知其上世有一樁陰德培養出來的。

     話說席氏上祖有名某者,明朝秀才,為人忠厚正直,好行善事,見人患難,心常切切。

    因家計不足,處館糊口,人見其品行端方,教子弟肯盡心竭力,争延為師。

    每至歲底,散學歸家,雖有數裡之遙,絕不要舟輿相送,隻是徒步而歸。

     一日,正當散學之期,别了主人、生徒,起身歸去。

    走至半路,天忽下起雨來,頭上沒有遮蓋,腳下路滑難行,隻得躲在人家屋槽下,等雨過再行。

    等了一回,那雨一陣一陣,越下得大了,隆冬天道,看看天色漸黑,行走不得。

    别人當此,不顧這家認得不認得,且叩門進去坐坐也好。

    席秀才是謹慎人,見天昏雨暗,恐怕敲門打戶驚動人家,故但呆呆立住,如釘在人家門首的一般。

     等了好一回,雨聲漸小,聽見裡邊有婦人哭泣之聲,悲悲切切,其聲甚慘。

    側耳細聽,卻是婆媳兩個,哝哝唧唧,說一回,哭一回。

    一個老年人聲音說道:“媳婦,我本舍你不得,但家中柴米俱無,如何過活?隻得勸你走這條路,免了餓死在家。

    ”一個年少聲口說道:“婆婆,我與你朝夕相依,一刻離開不得。

    我若去後,你孑然一身,益發孤凄了,如何是好!”彼此絮語都是淚出痛腸的話。

    不唯門内哭個不已,連門外聽的席秀才也慘然下淚起來,心内想道:“世間乃有如此窮苦無告的人。

    我輩布衣得暖,粗飯得飽,室家完聚,不愁離散,就是上界神仙了。

    ”直至半夜以後,裡邊的哭聲已息,席秀才猶嗟歎不已。

    正如少陵詩上所雲: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

     把自己一夜立在檐下的苦處倒忘記了,而替人苦楚的心腸反牽挂不下,固想出一條計策來。

    天色才明,路上漸有幹處,遂記定這家門徑,匆匆走去。

    走過一二十家門面,有一認識店家正在開店,見了席秀才,便問道:“從何處來?這樣早法?”席秀才便即走進:一則立了一夜,暫坐片時;二來要問哭的那家姓甚名誰。

    因将昨夜檐下躲雨,裡邊婆媳兩人許多悲切的言語,告訴了一番,道:“吾兄近在咫尺,必知其細。

    ”那人道:“可有一門一口,泥牆對過這家麼?”席秀才道:“正是。

    ”那人道:“這家姓劉。

    其人叫劉達觀,做木匠的。

    五年前出門,到江西去了,音信全無,丢下一母一妻在家,衣食都缺,不能存活。

    其母隻得将媳婦轉嫁,得些财禮濟急。

    聞說已有人家,兩三日就要娶去了。

    想是不忍分離,所以徹夜啼哭。

    但相公立了一夜,吃了苦了,洗洗臉,吃些點心再走罷。

    ”席秀才道:“這到不消。

    有筆硯借一付,不拘甚殘紅紙與我一張,你自開店做生意,我到店後邊寫一個信。

    ” 其人将席秀才領到店後,紙墨筆硯現成,拱一拱手,道:“失陪,失陪。

    ”自去做買賣了。

    席秀才便假作劉達觀聲口,寫了家信一封,身邊摸出館中送的束修十兩,連信一總封好,起身作别。

    店家正在忙亂時候,亦隻一拱相送,不來管他長短。

     那席秀才回轉身來,悄悄走到劉家門首,推門進去,問道:“這裡可是劉家麼?”裡邊應道:“正是。

    ”便道:“你家劉達觀在江西寄一封銀信在此。

    ”婆媳聽見,連忙走出。

    席秀才便将銀信放在桌上,道:“請收了。

    我别處有事,不能擔擱。

    ”說罷,回身就走。

    其母還要留住問他兒子若何,趕出門來,已走遠,叫不應了。

    遂拆開信包來看,見十兩雪白銀子,信上的字卻不識得,央一鄰人念與他聽,寫道:“在外甚獲财利,來年四月一定歸家。

    先寄銀十兩,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