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一 走天涯克全子孝 感異夢始獲親骸
關燈
小
中
大
“哥哥”之聲,聲音頗熟。
回轉頭來,見一砍柴漢子,在後趕來,扯住爾正的手,道:“哥哥,那裡來?想得兄弟好苦也!”爾正道:“你是爾嘉兄弟麼?尋得我好苦!今日方得見面,為何如此模樣’”遂相抱而哭。
因問:“一向住在那裡?”爾嘉道:“在某都司标下。
主人拘管甚嚴,寸步難移。
”爾正道:“既然如此,我且同你去見主人。
” 看官,要曉得爾嘉失去時,年才十一,今隔十餘年,已成一長大漢子,又且面目黧黑,形像多改了,爾正那裡認得出來?若爾正年紀雖多了十年,形容原未改變,故爾嘉尚能認得。
當日若非爾嘉叫應,竟要當面錯過了。
當下兄弟二人同到都司衙門。
爾嘉先進内禀道:“小人有一哥哥,相尋到此,來叩見老爺。
”都司便喚爾正進見。
因是兄弟的主人,不免叩下頭去。
都司便問:“你做甚麼的?”答道:“是江陰縣秀才。
”都司道:“既是秀才,是念書人了。
你尋兄弟怎麼?”爾正道:“兄弟外外多年,老母家中日夜懸望,哭泣不已,至于雙目夫明,故不憚遠來尋取。
欲求老爺發一點慈心,放兄弟回去,見母親一面。
此恩此德,沒世不忘!”都司道:“放他回去不難。
但要身價銀五十兩。
如無銀子,休想回去!”爾正再四懇求,都司隻是不允,隻得禀道:“老爺必要身價,此時卻未曾帶來。
待我回家湊足銀兩交上,然後領歸,不知肯麼?”都司道:“這卻使得。
” 爾正辭了主人,别了兄弟,星夜趕回,禀知母親。
家中無措,隻得向親友告貸。
親友重其孝友,各相資助。
湊足了五十兩之數,趕到金陵,交還身價,才得兄弟同歸。
一到家中,爾嘉跪在膝前,叫母不絕。
陳氏喜得涕淚交流,抱住兒子,如獲至寶,自頂至足,處處摸了一遍,忽問道:“吾兒,你的面孔怎麼大異往日?”爾嘉道:“娘看得見我麼?”陳氏道:“看見。
”爾正亦忙上前道:“娘還看見我麼?”答道:“也看得見。
”兩人大喜,俱向天叩頭,道:“蒙上天鑒念,我母雙目複明!”合家喜個不了。
斯時,親戚鄰裡聞爾嘉歸家,俱來道喜,又知其母雙目複明,益發稱賀不絕,俱歎道:“此皆爾正孝友所感!可見天心佑善不爽。
”其後徐氏子孫,讀書孝友,門第日盛,至今為江陰望族。
法昭禅師偈雲: 同氣連枝各自榮,此此小事莫傷情。
一回相見一回者,能得幾時為弟兄? 此偈發人手足之愛。
今看了徐爾正尋弟這段故事,就是鐵石人也該感化了。
更有孝子尋親骨殖一事,其事愈難,其情愈苦。
而天之所以報答孝子者,其迹愈奇。
待在下細細說來,下回便曉。
同胞骨肉本相親,何事分張等路人? 萬裡相尋全至性,子孫榮盛合家春。
第二回
謀生無計遠鄉闾,妻也暌違,子也暌違。
山川迢遞病支聞,生不能歸,死不能歸。
思親孝子淚沾衣,朝也含悲,暮也含悲。
艱危曆盡父骸回。
天也維持,人也維持。
右調《一剪梅》 話說明季末年,吳門有一孝子,姓黃,名向堅,字端木。
其父字含美,為雲南大姚令。
時值天下大亂,幹戈四起,據土稱王者紛紛不一,滇南一路幾成異域。
含美義不從逆,埋名隐姓,遁迹民間。
孝子徒步萬裡,曆盡艱苦,尋其二親以歸。
聞者争相敬慕,或作傳紀,或為詩歌,甚至演為傳奇。
至今優人演唱,雖婦人孺子,莫不痛哭一回,欣喜一回,盡知黃孝子之名。
其時,有一名士計甫草,執贽孝子門下。
有人道:“孝子無文采,你何故師事之?”甫草道:“吾師其行,非師其文也。
天下的人,有能隻身徒步,走萬裡蠻瘴之鄉,虎豹虺蛇盜賊也不怕,風波險阻也不懼,饑寒疾病也不恤,奉其二親以歸者乎?天地鬼神且敬之,吾何敢不敬?且世之拜人為師者,大抵通聲氣,樹黨援,不問其人之實行何如,依草附木,以出門下為榮。
不此之非,而轉疑孝子為不足師乎?”人皆服其高論。
可見人莫重于實行,而實行尤莫重于孝! 後百餘年,而又有昆山曹孝子事。
孝子名起風,字士元,原籍徽州。
父名子文,母李氏。
子文以貨殖為業,後來遷居昆山縣,家道漸消,用度覺得艱難了。
俗語說得好:“坐吃山空”。
子文本系經營人,焉肯束手坐困,因思出外做些生意以為一家活計。
聞得藥料多出四川地方,販賣者每獲厚利,所以決計欲往四川。
兒子年幼,托弟子斌熙管門戶。
又向妻子叮囑一番,約定歸期,多則三年,少則二年,帶些資本,孑身獨往。
常言道:“鑽天洞庭,遍地徽州。
”故徽
回轉頭來,見一砍柴漢子,在後趕來,扯住爾正的手,道:“哥哥,那裡來?想得兄弟好苦也!”爾正道:“你是爾嘉兄弟麼?尋得我好苦!今日方得見面,為何如此模樣’”遂相抱而哭。
因問:“一向住在那裡?”爾嘉道:“在某都司标下。
主人拘管甚嚴,寸步難移。
”爾正道:“既然如此,我且同你去見主人。
” 看官,要曉得爾嘉失去時,年才十一,今隔十餘年,已成一長大漢子,又且面目黧黑,形像多改了,爾正那裡認得出來?若爾正年紀雖多了十年,形容原未改變,故爾嘉尚能認得。
當日若非爾嘉叫應,竟要當面錯過了。
當下兄弟二人同到都司衙門。
爾嘉先進内禀道:“小人有一哥哥,相尋到此,來叩見老爺。
”都司便喚爾正進見。
因是兄弟的主人,不免叩下頭去。
都司便問:“你做甚麼的?”答道:“是江陰縣秀才。
”都司道:“既是秀才,是念書人了。
你尋兄弟怎麼?”爾正道:“兄弟外外多年,老母家中日夜懸望,哭泣不已,至于雙目夫明,故不憚遠來尋取。
欲求老爺發一點慈心,放兄弟回去,見母親一面。
此恩此德,沒世不忘!”都司道:“放他回去不難。
但要身價銀五十兩。
如無銀子,休想回去!”爾正再四懇求,都司隻是不允,隻得禀道:“老爺必要身價,此時卻未曾帶來。
待我回家湊足銀兩交上,然後領歸,不知肯麼?”都司道:“這卻使得。
” 爾正辭了主人,别了兄弟,星夜趕回,禀知母親。
家中無措,隻得向親友告貸。
親友重其孝友,各相資助。
湊足了五十兩之數,趕到金陵,交還身價,才得兄弟同歸。
一到家中,爾嘉跪在膝前,叫母不絕。
陳氏喜得涕淚交流,抱住兒子,如獲至寶,自頂至足,處處摸了一遍,忽問道:“吾兒,你的面孔怎麼大異往日?”爾嘉道:“娘看得見我麼?”陳氏道:“看見。
”爾正亦忙上前道:“娘還看見我麼?”答道:“也看得見。
”兩人大喜,俱向天叩頭,道:“蒙上天鑒念,我母雙目複明!”合家喜個不了。
斯時,親戚鄰裡聞爾嘉歸家,俱來道喜,又知其母雙目複明,益發稱賀不絕,俱歎道:“此皆爾正孝友所感!可見天心佑善不爽。
”其後徐氏子孫,讀書孝友,門第日盛,至今為江陰望族。
法昭禅師偈雲: 同氣連枝各自榮,此此小事莫傷情。
一回相見一回者,能得幾時為弟兄? 此偈發人手足之愛。
今看了徐爾正尋弟這段故事,就是鐵石人也該感化了。
更有孝子尋親骨殖一事,其事愈難,其情愈苦。
而天之所以報答孝子者,其迹愈奇。
待在下細細說來,下回便曉。
同胞骨肉本相親,何事分張等路人? 萬裡相尋全至性,子孫榮盛合家春。
山川迢遞病支聞,生不能歸,死不能歸。
思親孝子淚沾衣,朝也含悲,暮也含悲。
艱危曆盡父骸回。
天也維持,人也維持。
右調《一剪梅》 話說明季末年,吳門有一孝子,姓黃,名向堅,字端木。
其父字含美,為雲南大姚令。
時值天下大亂,幹戈四起,據土稱王者紛紛不一,滇南一路幾成異域。
含美義不從逆,埋名隐姓,遁迹民間。
孝子徒步萬裡,曆盡艱苦,尋其二親以歸。
聞者争相敬慕,或作傳紀,或為詩歌,甚至演為傳奇。
至今優人演唱,雖婦人孺子,莫不痛哭一回,欣喜一回,盡知黃孝子之名。
其時,有一名士計甫草,執贽孝子門下。
有人道:“孝子無文采,你何故師事之?”甫草道:“吾師其行,非師其文也。
天下的人,有能隻身徒步,走萬裡蠻瘴之鄉,虎豹虺蛇盜賊也不怕,風波險阻也不懼,饑寒疾病也不恤,奉其二親以歸者乎?天地鬼神且敬之,吾何敢不敬?且世之拜人為師者,大抵通聲氣,樹黨援,不問其人之實行何如,依草附木,以出門下為榮。
不此之非,而轉疑孝子為不足師乎?”人皆服其高論。
可見人莫重于實行,而實行尤莫重于孝! 後百餘年,而又有昆山曹孝子事。
孝子名起風,字士元,原籍徽州。
父名子文,母李氏。
子文以貨殖為業,後來遷居昆山縣,家道漸消,用度覺得艱難了。
俗語說得好:“坐吃山空”。
子文本系經營人,焉肯束手坐困,因思出外做些生意以為一家活計。
聞得藥料多出四川地方,販賣者每獲厚利,所以決計欲往四川。
兒子年幼,托弟子斌熙管門戶。
又向妻子叮囑一番,約定歸期,多則三年,少則二年,帶些資本,孑身獨往。
常言道:“鑽天洞庭,遍地徽州。
”故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