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十九回 禦醫
關燈
小
中
大
的時候,凡有不能治愈皇帝或太後的病的禦醫,往往要問一個斬罪,最輕也得賜令自裁;便連那主持太醫院事務的院使,也得牽累在内。
雖然那病人的死,實在是和給他醫病的禦醫毫無關系的,更無論他們所用的藥是怎樣的合理無誤,也休想脫罪。
這當然是太專制了!所以後來已漸漸改良,每當一位皇太後或皇上賓天之後,就不聽見再有什麼禦醫為此而送命了。
不過責罰是依舊要責罰的,但也是隻剩一種形式了,除非那個病人的死,經多方證明,确然是給他診治的禦醫的錯誤,才真正的處以刑戮。
通常總是先把他們剝去衣冠,摘掉頂子和翎毛,然後押入牢中,作為是歃将流徙出去的囚犯;其實是決不流徙出去的。
他們隻須象這樣的受上幾到或幾十天的假罪,——作為是得罪先朝的處罰——待新的皇帝登了位,便立即會降旨下來,免掉他們的徙罪,發帶他們的頂戴,并依舊把他們收入太醫院,作為院使用或禦醫。
有了這種種的關鍵,便無怪這四位禦醫老爺要如此的深思力索了。
如今且說他們各把自己的藥方開好之後,便一齊拿來恭恭敬敬的授給了李蓮英,讓李蓮英去轉呈太後。
他們想是一來受不慣那種驚吓,二來輕易也未便入觐太後,所以不再去面參了。
他們的任務,到開完這四張内容幾乎完全不同的藥方為止,便算已告一段落了;中間少不得有一段休息。
在他們休息的時候,李蓮英便捧着這四張藥方,和我一起回到太後那裡去繳差。
其時太後已把餘下的一部分應辦之事自己忙着辦妥了;第一是伊已差人去召來了一個對于中國的各種藥物素有研究的老太監,另外又召了一個司書的太監并打發兩個在值的女官去把伊的書室内所藏的幾冊專講藥物學及藥物功用的書,如《本草綱目》之類取了出來;侍我們把藥方呈進去,已一切都預備好了。
待藥方一送到伊手内,伊就急急的逐一翻看;但見伊忽而皺皺眉,忽而搖搖頭,忽而微笑,忽而呻吟,象是對于這四張藥方都極懷疑的樣子。
“這一樣是我們最不歡喜的,為什麼寫上啦?”太後用手指着每一種藥名,很不鄭重地批評着:“這一樣又是沒有什麼價值的;這一樣是很普通的,認都知道是用來提神的,我們也不要用它!再瞧這一樣,不知道做什麼用的?” 那個對于中國各種藥物素有研究的老太監,便探起頭來,随着太後的手指看去,幸而他的眼光還不差,一看就把字劃看清楚了,便立即翻開了一本藥書來答道:“這是涼血用的,回老佛爺!” “好啊!”太後聽了,便點點頭答道:“這一樣是可以用的,把它記下來吧!再瞧這一樣又是什麼意思啊?” 伊另外又指出了一個藥名來,那老太監便又探起頭來,看清楚了,一面又翻出一本藥書來,作為對證。
“這一樣是可以清醒人的頭目的,太後。
” 太後聽他這樣說了,再瞧藥書上也是一般寫法,便又點點頭,向那司書的太監揮一揮手,教他再把這一樣藥也記了下來。
那四位禦醫老爺給太後所開的藥方上一般都有十二樣藥味開着,其中大約有一半是互相雷同的,有一半是各别的;總計起來,也有二十多樣,太後卻把他們的藥方逐一看下去,一路看,一路便把各種藥的性質問那老太監;——也有幾們是伊自己向來知道的,那就不用再問;帶有幾樣是伊雖然知道,卻不十分肯定,或者已忘掉了,便都得問那老太監。
——這樣且看且問,盡揀合伊自己意思的記下,待到揀滿了十二樣,伊就不再揀下去了,于是那司書的太監便另外用一張白紙,恭恭敬敬的把伊老人家所揀出來的十二味藥物謄正了。
這樣就造成了第五張的藥方。
這一張第五張的式方是兼并采原來那四張藥方之長(?)而集合成的,原來那四張藥方上的藥物,都有一二味或三四味被采用在内,所以也可以說是一張混合體的藥方;但這引起原來不在同一張藥方上的藥物,如此胡亂混合起來,性質是否相宜,有無沖突,太後卻絕不注意,也不再讓那四位禦醫取去研究研究。
然而這一張混合藥方要是闖出了什麼亂子來,那四位禦醫卻又逃不了責任,無怪我那時在旁邊瞧着,幾乎詫異得失聲叫喊了。
“現在藥方已寫就了。
”太後又瞧着我說道:“德齡,還是着你去走一次吧!當那四個呆笨的醫官在給我準備藥的時候,你必須很小心地監視着他們!” 我當然隻有依着辦,便象一位上司似的押着那四個禦醫,走到另外一所偏殿中去。
這裡已和太後的寝宮相隔着兩個宮廷了。
殿宇雖然也是很高大,很潔淨,可是因為平常難得有人走來的緣故,氣象很是慘淡,還帶些黴氣。
它的四面的壁上,滿釘着一行行的木架子,而在每一行木架子上,便排列着無數的白色的和藍色的磁壇。
每個壇都有蓋子蓋着,壇的外面,又用一小方的紅紙标明着壇内所藏的醫品的名字,以便檢取;有引起體積不大的藥物,往往每兩種或本種合裝在一壇。
所以這一間大殿上所藏的藥品,真不下五六百種,大概是齊全了,隻有幾種非用新鮮不可的才讓外面的藥鋪子供給。
如今且說那四位禦醫老爺接了這一張第五張的藥方之後,——他們自己所開的四張是早已經李蓮英撕掉了——雖然心上都未必贊同,但他們怎敢和太後拗執呢?少不得依着她,一件一件的配将起來。
雖然依我猜想,他們四位既然都是年事很高的老醫生,諒來總和這些藥壇相處得極久而極熟了,可是他們在配藥的時候,還是象生手一般的遲慢,必須再三的端詳了才敢把藥取出來。
據說這也是他們謹慎将事,不肯苟且的緣故。
每一樣藥物取出來之後,還得用一概小天平秤他他細細地秤出相當的分量來,然後再用紅紙包成一個個的小包,給一個小太監捧着;及到十二味藥全包好,他們便随着我這個目不稍瞬地監視着他們的女欽差一起回到太後的宮中來。
其時那一間慣常煮水的後殿裡,已另外生旺了一座小小的爐子,上面擱着一個銀制的藥罐,在專候制藥了。
靠近這爐子的一張桌子上,安着一柄小小的玉碗,有一個金制的托襯着;特地從太後自己常用的幾副茶具内挑出來的。
以備盛着藥給伊老人家去喝。
在這同一張桌子上,遠遠地離着那玉碗,另
雖然那病人的死,實在是和給他醫病的禦醫毫無關系的,更無論他們所用的藥是怎樣的合理無誤,也休想脫罪。
這當然是太專制了!所以後來已漸漸改良,每當一位皇太後或皇上賓天之後,就不聽見再有什麼禦醫為此而送命了。
不過責罰是依舊要責罰的,但也是隻剩一種形式了,除非那個病人的死,經多方證明,确然是給他診治的禦醫的錯誤,才真正的處以刑戮。
通常總是先把他們剝去衣冠,摘掉頂子和翎毛,然後押入牢中,作為是歃将流徙出去的囚犯;其實是決不流徙出去的。
他們隻須象這樣的受上幾到或幾十天的假罪,——作為是得罪先朝的處罰——待新的皇帝登了位,便立即會降旨下來,免掉他們的徙罪,發帶他們的頂戴,并依舊把他們收入太醫院,作為院使用或禦醫。
有了這種種的關鍵,便無怪這四位禦醫老爺要如此的深思力索了。
如今且說他們各把自己的藥方開好之後,便一齊拿來恭恭敬敬的授給了李蓮英,讓李蓮英去轉呈太後。
他們想是一來受不慣那種驚吓,二來輕易也未便入觐太後,所以不再去面參了。
他們的任務,到開完這四張内容幾乎完全不同的藥方為止,便算已告一段落了;中間少不得有一段休息。
在他們休息的時候,李蓮英便捧着這四張藥方,和我一起回到太後那裡去繳差。
其時太後已把餘下的一部分應辦之事自己忙着辦妥了;第一是伊已差人去召來了一個對于中國的各種藥物素有研究的老太監,另外又召了一個司書的太監并打發兩個在值的女官去把伊的書室内所藏的幾冊專講藥物學及藥物功用的書,如《本草綱目》之類取了出來;侍我們把藥方呈進去,已一切都預備好了。
待藥方一送到伊手内,伊就急急的逐一翻看;但見伊忽而皺皺眉,忽而搖搖頭,忽而微笑,忽而呻吟,象是對于這四張藥方都極懷疑的樣子。
“這一樣是我們最不歡喜的,為什麼寫上啦?”太後用手指着每一種藥名,很不鄭重地批評着:“這一樣又是沒有什麼價值的;這一樣是很普通的,認都知道是用來提神的,我們也不要用它!再瞧這一樣,不知道做什麼用的?” 那個對于中國各種藥物素有研究的老太監,便探起頭來,随着太後的手指看去,幸而他的眼光還不差,一看就把字劃看清楚了,便立即翻開了一本藥書來答道:“這是涼血用的,回老佛爺!” “好啊!”太後聽了,便點點頭答道:“這一樣是可以用的,把它記下來吧!再瞧這一樣又是什麼意思啊?” 伊另外又指出了一個藥名來,那老太監便又探起頭來,看清楚了,一面又翻出一本藥書來,作為對證。
“這一樣是可以清醒人的頭目的,太後。
” 太後聽他這樣說了,再瞧藥書上也是一般寫法,便又點點頭,向那司書的太監揮一揮手,教他再把這一樣藥也記了下來。
那四位禦醫老爺給太後所開的藥方上一般都有十二樣藥味開着,其中大約有一半是互相雷同的,有一半是各别的;總計起來,也有二十多樣,太後卻把他們的藥方逐一看下去,一路看,一路便把各種藥的性質問那老太監;——也有幾們是伊自己向來知道的,那就不用再問;帶有幾樣是伊雖然知道,卻不十分肯定,或者已忘掉了,便都得問那老太監。
——這樣且看且問,盡揀合伊自己意思的記下,待到揀滿了十二樣,伊就不再揀下去了,于是那司書的太監便另外用一張白紙,恭恭敬敬的把伊老人家所揀出來的十二味藥物謄正了。
這樣就造成了第五張的藥方。
這一張第五張的式方是兼并采原來那四張藥方之長(?)而集合成的,原來那四張藥方上的藥物,都有一二味或三四味被采用在内,所以也可以說是一張混合體的藥方;但這引起原來不在同一張藥方上的藥物,如此胡亂混合起來,性質是否相宜,有無沖突,太後卻絕不注意,也不再讓那四位禦醫取去研究研究。
然而這一張混合藥方要是闖出了什麼亂子來,那四位禦醫卻又逃不了責任,無怪我那時在旁邊瞧着,幾乎詫異得失聲叫喊了。
“現在藥方已寫就了。
”太後又瞧着我說道:“德齡,還是着你去走一次吧!當那四個呆笨的醫官在給我準備藥的時候,你必須很小心地監視着他們!” 我當然隻有依着辦,便象一位上司似的押着那四個禦醫,走到另外一所偏殿中去。
這裡已和太後的寝宮相隔着兩個宮廷了。
殿宇雖然也是很高大,很潔淨,可是因為平常難得有人走來的緣故,氣象很是慘淡,還帶些黴氣。
它的四面的壁上,滿釘着一行行的木架子,而在每一行木架子上,便排列着無數的白色的和藍色的磁壇。
每個壇都有蓋子蓋着,壇的外面,又用一小方的紅紙标明着壇内所藏的醫品的名字,以便檢取;有引起體積不大的藥物,往往每兩種或本種合裝在一壇。
所以這一間大殿上所藏的藥品,真不下五六百種,大概是齊全了,隻有幾種非用新鮮不可的才讓外面的藥鋪子供給。
如今且說那四位禦醫老爺接了這一張第五張的藥方之後,——他們自己所開的四張是早已經李蓮英撕掉了——雖然心上都未必贊同,但他們怎敢和太後拗執呢?少不得依着她,一件一件的配将起來。
雖然依我猜想,他們四位既然都是年事很高的老醫生,諒來總和這些藥壇相處得極久而極熟了,可是他們在配藥的時候,還是象生手一般的遲慢,必須再三的端詳了才敢把藥取出來。
據說這也是他們謹慎将事,不肯苟且的緣故。
每一樣藥物取出來之後,還得用一概小天平秤他他細細地秤出相當的分量來,然後再用紅紙包成一個個的小包,給一個小太監捧着;及到十二味藥全包好,他們便随着我這個目不稍瞬地監視着他們的女欽差一起回到太後的宮中來。
其時那一間慣常煮水的後殿裡,已另外生旺了一座小小的爐子,上面擱着一個銀制的藥罐,在專候制藥了。
靠近這爐子的一張桌子上,安着一柄小小的玉碗,有一個金制的托襯着;特地從太後自己常用的幾副茶具内挑出來的。
以備盛着藥給伊老人家去喝。
在這同一張桌子上,遠遠地離着那玉碗,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