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十五回 各業藝工
關燈
小
中
大
但伊們并不灰心,仍用盡心力的工作;這種精神,豈是尋常的一般藝術家和大工匠所能有的?
這些小姑娘們既在這些特殊的環境中過着超特的生活,伊們本身的思想也就不免因此而變得很别緻,看起來伊們對于出嫁和養育子女的事,實在是非常的漠視的。
我也曾間接聽到過伊們的言論,大緻對于現狀都很滿足。
伊們把那些一方一方的貢緞看做是伊們的丈夫,又把那些一絞一絞的絲線看做是伊們的子女;伊們的内心上,也确乎是很愛好這兩件常和伊們做伴侶的東西的;其他一切雜念,就為伊們能如此的忠于劂職而不再發生了!那末伊們将來衰老以後的歸宿又如何呢?自然也和尋常的老年人有些不同的!待到伊們漸漸地衰老了,——大概也不過四十五歲就衰老了,因為刺繡這一樣工藝是級費精力的,也是最容易使人衰老的。
——伊們的目力已不夠再做那樣精細的挑繡工作的時候,便自然就有新進的人替上來了,讓伊們留在宮内養老着,從引伊們便絕不活動了,盡是穿衣吃飯的閑住下去,一直到壽終正寝為止。
我想伊們大家都有一條傳統的觀念,就是當伊們年富力強,正可以盡量勞作的時候,便注其全力于這富于美化的工藝上;到得老來,就仗着這一些功績,安安穩穩的在宮内吃一口閑飯過日子。
這個觀念究竟是否正當?是否合理?于伊們自己是否有利?我當然不能代為答複;便是伊們為什麼要存這一條傳統的觀念,我也萬萬解說不出。
我想除非我也能有象伊們一樣靈巧的手段,常在那些貢緞上挑繡挑繡花朵,如此的身曆其境地的去體察,也許我才會體察出一個确當的原故來,如今徒然憑空懸想是斷乎想不出來的! 上面我不是說過,每一方貢緞上是有四五副鞋樣勾描着的;伊們把這一方貢緞繃到了那繡床上去之後,便由上至下的一副一副挑繡起來。
挑繡好一副,又須把這方貢緞重行繃過,使第二副應繡的鞋面移上來,不必繡的人俯下頭去遷就它,這樣也可略省幾許目力。
不過每副貢緞上的四五副鞋面,決不能同樣繡一種花卉,往往第一副繡的是梅花,而第二副卻是繡的牡丹花了,因此繡的人竟無老文章可抄,必須另外再剪起紙花來,另外再覓起一朵可以做标本的鮮花來,重樣定部位,選顔色;先前繡第一副鞋面所得的經驗,簡直絲毫不能利用,精力的浪費,端的是非言可喻,無怪我當初一瞧見就要搖頭了! 及至一切的手續全齊備了,——這就是說到得鞋面上的花樣已繡好,鞋跟和鞋底已一起釘好,并把那鞋面也縫到了底上去,形成了一雙完整的鳳鞋以後,——還有一套最後的手續,那就是裝釘珠寶等飾物的手續了。
太後的鳳鞋上,珍珠,寶石,璞玉,翡翠等,一應寶貴的飾物,可說是應有盡有;但伊老人家自己所最心愛的,尤其是珍珠。
伊渖說珍珠是鳳鞋上最适宜的裝飾品。
無論大小的珍珠,伊都歡喜;因此伊禦用的鳳鞋上,幾乎是沒有一雙不釘珍珠的了。
那些較小的珍珠是用絲線串起來的,串得象一條花邊一樣,然後再把它曲曲彎彎地盤釘在鞋面上;雖然用以連貫它們的隻是一根很細的絲線,似乎很容易裂斷的,但是我在宮内住了幾年,卻從不曾見過它們裂斷,也從不曾聽到過有從拾得一顆打太後的鳳鞋上掉下來的珍珠。
這句話聽來似乎很奇怪,依我們看來,一雙鞋子上,既釘着那麼許多的珍珠,又且隻有一根很細的絲線連系着,怎麼竟不會裂斷,不會落掉呢?可是我們隻要想到禦用這些有珍珠釘着的鳳鞋的人,乃是一位年高的皇太後,我們就會相信這是很可能的了! 非但僅僅是可能的,簡直是必然之理!因為常在那“鞋庫“裡存儲着的鳳鞋既有數百雙之多,而新制的又陸續在增加,所以每一雙鞋至多隻有給太後穿一次或兩次的機會,甚至一次都不穿;這裡所謂一次,時間是很短的,少則半天或幾小時,多則一天或二天,從無連穿三四天的事。
就是穿在太後的足上的時候,也是靜處的時間多,行動時間少;即使行動,伊的步子又是極輕極慢的,永無怎樣劇烈的震動,所以任你把那些珍珠釘得如何之多,如何的不結實,也是斷不會滾落下來的!假使說它們是極易滾落的話,那末在宮内當掃地的太監,個個都好開珍珠鋪去了!這話也不是胡講,因為太後鳳鞋上,珍珠釘得最多的往往有三四百顆,少則二三十顆,普通總有七八十顆左右;這麼許多的珍珠,隻要常有十分之一掉下來,豈不就很可觀了嗎? 若問宮内怎樣會有這許多的珍珠,供太後如此濫用呢?其始當然都是京内和各地的官府,以及高麗安南等屬國所進貢上來的;後來呢?也不過是這頂帽兒上拆拆;那雙鳳鞋上釘釘,互相移用而已,否則是決不夠支配的。
好在珍珠這樣東西,本身非常耐用,除非你用東西去砸它,輕易是不會破碎的,所以待到某一雙鳳鞋因曆時過久(決非使用過久,更談不到破舊兩字。
)而不需再保存了,鞋身便棄去,卻将那些珍珠一齊拆下來,交給制鞋的藝工們收拾好,以便裝點新鞋之用。
鞋面上釘珍珠的方法也有兩種:第一種就是我上面所講的,先用絲線把珍珠串了起來,然後再把這絲線釘到那鞋面上去;第二種是直接把珍珠一顆顆地釘在鞋面上,就用珍珠來代替彩線,釘成各式各樣的花紋。
這種釘法,不便比較結實一些,而且還較繡了花再釘珠子來得清靜文雅。
記得我初進宮沒有多少時候,見了這種光以珍珠為花飾的鳳鞋,便不由自主地贊美起來;再加還未熟知太後的脾氣,竟公然露出了很羨慕的神态,太後的脾氣偏是最喜把人家所羨慕的東西賞給人家,于是伊就立即教人揀出了兩雙一般以珍珠為花飾的鳳鞋賞賜給我,我自然很歡喜的受了。
但從此我見了伊新鞋再也不敢這樣贊美羨慕了,不然的話,也許伊竟會絕不吝惜地把那鞋庫中所藏的全部鳳鞋賞給我了!或是我雖沒有得到那麼許多,但統計太後前後所賞給我的,也确有好幾十雙了;至今我還寶藏着三四雙咧! 關于鳳鞋的叙述,大概已沒有什麼可寫了,現在隻有最後的一點,再可以說一說。
那就是鞋子和時令的關系。
我們平民所穿的鞋子,尚且有棉鞋,夾鞋,紗鞋等等之分,何況太後呢?在本書第八章裡,我曾經說過宮中的衣服的質料,不但須因時令而變換,便是衣上繡的花朵,也各有規定;這鞋子也是如此,可以無庸再說。
隻講冬天裡太後所禦用的鳳鞋。
太後當然是不要穿那種很笨重的棉鞋的,所以伊的鞋子裡,都是襯的上好的絲綿,鞋口上又有一圈皮釘着,這圈皮自然又是銀鼠紫貂之類了。
太後所雇用的藝工是全部安頓在萬壽山的背後的,就在昆明湖的對面一帶;這一帶的山坡上,很齊整地隔成了幾座大小相仿的宮院,每一座宮院内住着每一種工藝的藝工,絕不相混,例如管育蠶的就有一座專用的宮院,而那些制絲的藝工也自伊們的住處和工作的場所,制鞋的又另有一處了。
雖然相離甚近,但都各立門戶,象幾家獨立的工場一樣。
所以這一部分的頤和園可說是小規模的工業區;裡面的藝工們,終年象一群群蜜蜂似的忙亂着。
不過這裡所有的出品,卻和全中國内無論那一家工場的出品大有不同:第一是宮所需用的絲,或繭子,或鳳鞋,都不是很單純的一種或兩種,往往是數百種,數千種,每種卻又不必多,隻需很精緻的一二件。
第二是宮内的藝工的技術,經實地比較結果,确是高于他處一切的工人,無論那一項工藝,決不用一個新進的生手;每一個生手進來,必須先埋頭學習,待學滿了數年之後,才有被輪到工作的機會。
至于那些領袖的藝工是更不容易了!伊們必須在未充領袖之前,先有了多年的超越的成績,才得升擢起來;同時伊們的助手們還不不斷地努力,以備将來升補為領袖的預備。
隻要待原任領袖的人年紀稍大,似乎不能再有良好的工作表現的時候,
我也曾間接聽到過伊們的言論,大緻對于現狀都很滿足。
伊們把那些一方一方的貢緞看做是伊們的丈夫,又把那些一絞一絞的絲線看做是伊們的子女;伊們的内心上,也确乎是很愛好這兩件常和伊們做伴侶的東西的;其他一切雜念,就為伊們能如此的忠于劂職而不再發生了!那末伊們将來衰老以後的歸宿又如何呢?自然也和尋常的老年人有些不同的!待到伊們漸漸地衰老了,——大概也不過四十五歲就衰老了,因為刺繡這一樣工藝是級費精力的,也是最容易使人衰老的。
——伊們的目力已不夠再做那樣精細的挑繡工作的時候,便自然就有新進的人替上來了,讓伊們留在宮内養老着,從引伊們便絕不活動了,盡是穿衣吃飯的閑住下去,一直到壽終正寝為止。
我想伊們大家都有一條傳統的觀念,就是當伊們年富力強,正可以盡量勞作的時候,便注其全力于這富于美化的工藝上;到得老來,就仗着這一些功績,安安穩穩的在宮内吃一口閑飯過日子。
這個觀念究竟是否正當?是否合理?于伊們自己是否有利?我當然不能代為答複;便是伊們為什麼要存這一條傳統的觀念,我也萬萬解說不出。
我想除非我也能有象伊們一樣靈巧的手段,常在那些貢緞上挑繡挑繡花朵,如此的身曆其境地的去體察,也許我才會體察出一個确當的原故來,如今徒然憑空懸想是斷乎想不出來的! 上面我不是說過,每一方貢緞上是有四五副鞋樣勾描着的;伊們把這一方貢緞繃到了那繡床上去之後,便由上至下的一副一副挑繡起來。
挑繡好一副,又須把這方貢緞重行繃過,使第二副應繡的鞋面移上來,不必繡的人俯下頭去遷就它,這樣也可略省幾許目力。
不過每副貢緞上的四五副鞋面,決不能同樣繡一種花卉,往往第一副繡的是梅花,而第二副卻是繡的牡丹花了,因此繡的人竟無老文章可抄,必須另外再剪起紙花來,另外再覓起一朵可以做标本的鮮花來,重樣定部位,選顔色;先前繡第一副鞋面所得的經驗,簡直絲毫不能利用,精力的浪費,端的是非言可喻,無怪我當初一瞧見就要搖頭了! 及至一切的手續全齊備了,——這就是說到得鞋面上的花樣已繡好,鞋跟和鞋底已一起釘好,并把那鞋面也縫到了底上去,形成了一雙完整的鳳鞋以後,——還有一套最後的手續,那就是裝釘珠寶等飾物的手續了。
太後的鳳鞋上,珍珠,寶石,璞玉,翡翠等,一應寶貴的飾物,可說是應有盡有;但伊老人家自己所最心愛的,尤其是珍珠。
伊渖說珍珠是鳳鞋上最适宜的裝飾品。
無論大小的珍珠,伊都歡喜;因此伊禦用的鳳鞋上,幾乎是沒有一雙不釘珍珠的了。
那些較小的珍珠是用絲線串起來的,串得象一條花邊一樣,然後再把它曲曲彎彎地盤釘在鞋面上;雖然用以連貫它們的隻是一根很細的絲線,似乎很容易裂斷的,但是我在宮内住了幾年,卻從不曾見過它們裂斷,也從不曾聽到過有從拾得一顆打太後的鳳鞋上掉下來的珍珠。
這句話聽來似乎很奇怪,依我們看來,一雙鞋子上,既釘着那麼許多的珍珠,又且隻有一根很細的絲線連系着,怎麼竟不會裂斷,不會落掉呢?可是我們隻要想到禦用這些有珍珠釘着的鳳鞋的人,乃是一位年高的皇太後,我們就會相信這是很可能的了! 非但僅僅是可能的,簡直是必然之理!因為常在那“鞋庫“裡存儲着的鳳鞋既有數百雙之多,而新制的又陸續在增加,所以每一雙鞋至多隻有給太後穿一次或兩次的機會,甚至一次都不穿;這裡所謂一次,時間是很短的,少則半天或幾小時,多則一天或二天,從無連穿三四天的事。
就是穿在太後的足上的時候,也是靜處的時間多,行動時間少;即使行動,伊的步子又是極輕極慢的,永無怎樣劇烈的震動,所以任你把那些珍珠釘得如何之多,如何的不結實,也是斷不會滾落下來的!假使說它們是極易滾落的話,那末在宮内當掃地的太監,個個都好開珍珠鋪去了!這話也不是胡講,因為太後鳳鞋上,珍珠釘得最多的往往有三四百顆,少則二三十顆,普通總有七八十顆左右;這麼許多的珍珠,隻要常有十分之一掉下來,豈不就很可觀了嗎? 若問宮内怎樣會有這許多的珍珠,供太後如此濫用呢?其始當然都是京内和各地的官府,以及高麗安南等屬國所進貢上來的;後來呢?也不過是這頂帽兒上拆拆;那雙鳳鞋上釘釘,互相移用而已,否則是決不夠支配的。
好在珍珠這樣東西,本身非常耐用,除非你用東西去砸它,輕易是不會破碎的,所以待到某一雙鳳鞋因曆時過久(決非使用過久,更談不到破舊兩字。
)而不需再保存了,鞋身便棄去,卻将那些珍珠一齊拆下來,交給制鞋的藝工們收拾好,以便裝點新鞋之用。
鞋面上釘珍珠的方法也有兩種:第一種就是我上面所講的,先用絲線把珍珠串了起來,然後再把這絲線釘到那鞋面上去;第二種是直接把珍珠一顆顆地釘在鞋面上,就用珍珠來代替彩線,釘成各式各樣的花紋。
這種釘法,不便比較結實一些,而且還較繡了花再釘珠子來得清靜文雅。
記得我初進宮沒有多少時候,見了這種光以珍珠為花飾的鳳鞋,便不由自主地贊美起來;再加還未熟知太後的脾氣,竟公然露出了很羨慕的神态,太後的脾氣偏是最喜把人家所羨慕的東西賞給人家,于是伊就立即教人揀出了兩雙一般以珍珠為花飾的鳳鞋賞賜給我,我自然很歡喜的受了。
但從此我見了伊新鞋再也不敢這樣贊美羨慕了,不然的話,也許伊竟會絕不吝惜地把那鞋庫中所藏的全部鳳鞋賞給我了!或是我雖沒有得到那麼許多,但統計太後前後所賞給我的,也确有好幾十雙了;至今我還寶藏着三四雙咧! 關于鳳鞋的叙述,大概已沒有什麼可寫了,現在隻有最後的一點,再可以說一說。
那就是鞋子和時令的關系。
我們平民所穿的鞋子,尚且有棉鞋,夾鞋,紗鞋等等之分,何況太後呢?在本書第八章裡,我曾經說過宮中的衣服的質料,不但須因時令而變換,便是衣上繡的花朵,也各有規定;這鞋子也是如此,可以無庸再說。
隻講冬天裡太後所禦用的鳳鞋。
太後當然是不要穿那種很笨重的棉鞋的,所以伊的鞋子裡,都是襯的上好的絲綿,鞋口上又有一圈皮釘着,這圈皮自然又是銀鼠紫貂之類了。
太後所雇用的藝工是全部安頓在萬壽山的背後的,就在昆明湖的對面一帶;這一帶的山坡上,很齊整地隔成了幾座大小相仿的宮院,每一座宮院内住着每一種工藝的藝工,絕不相混,例如管育蠶的就有一座專用的宮院,而那些制絲的藝工也自伊們的住處和工作的場所,制鞋的又另有一處了。
雖然相離甚近,但都各立門戶,象幾家獨立的工場一樣。
所以這一部分的頤和園可說是小規模的工業區;裡面的藝工們,終年象一群群蜜蜂似的忙亂着。
不過這裡所有的出品,卻和全中國内無論那一家工場的出品大有不同:第一是宮所需用的絲,或繭子,或鳳鞋,都不是很單純的一種或兩種,往往是數百種,數千種,每種卻又不必多,隻需很精緻的一二件。
第二是宮内的藝工的技術,經實地比較結果,确是高于他處一切的工人,無論那一項工藝,決不用一個新進的生手;每一個生手進來,必須先埋頭學習,待學滿了數年之後,才有被輪到工作的機會。
至于那些領袖的藝工是更不容易了!伊們必須在未充領袖之前,先有了多年的超越的成績,才得升擢起來;同時伊們的助手們還不不斷地努力,以備将來升補為領袖的預備。
隻要待原任領袖的人年紀稍大,似乎不能再有良好的工作表現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