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十三回 回程
關燈
小
中
大
伊的肩後,卻還能從伊的嘴角上見到;這一笑誠然是異常的溫和慈愛,但也無從遮掩的透露了伊的疲憊和勞倦。
我對于伊這一笑所感受受到的景象,委實是很深刻的,至今還在我的腦神經上遺留着。
本書第二四章裡不是說過袁世凱有一隊西樂隊,給太後帶到了了奉天去嗎?當時原說是暫借的,因此慶善這班管事的人早就想到了,就由他們吩咐下去,讓那一班西樂隊在天津下車。
他們本來不是和我們一起搭在這列黃色火車上的,他們和士兵們一起裝在後面第二列車上,太後最初是對于他們很有興趣的,但聽過幾次,也就厭了;這時候已根本記不得後面的兵車上,還有他們這一班人了。
所以當李蓮英來向伊奏明這件事的時候,伊隻極含糊的點了點頭,什麼話都不曾說。
過了那一長串俯伏着的官員之後,月台也就完了,——他們足足跪滿了月台的全部。
——其時天津還不甚熱鬧,離車站稍遠,兩旁所見的便全是那些土饅頭式的墳墓,和茫無邊際的田野了。
太後也不高興再靠着窗閑眺,依舊回到了伊的禦座上來。
這時候車行的速度又漸漸增加了;我從這些車輛的震動的程度上推測,大概現在尤比未到天津以前行得快了。
我們其實都巴不得如此,連太後也絕不以車輛震動的加劇而表示不滿;倒象是後面真有什麼可所的魔鬼在追襲我們,使我們來不及的想逃避。
當日來的時候所見的沿途的景物,似乎是沒有一處使我們看了不歡喜的;如今回來了,景物還是和十幾天前一樣,而我們見了,竟反覺有些恐懼起來。
我們這列禦用列車不久又到了豐台,這裡雖然也有許多的官員在跪接聖駕,但太後哪裡會注意他們,李蓮英當然更不會再來禀告太後;車子也萬無再遲緩下來之理,隻一瞥便越過了,但是一過了豐台,北京便近了,列車的速度,終于逐漸的減低,讓它慢慢地駛向永定門去。
那裡就是太後出京時上車的所在。
太後返駕的消息原是早已傳遍到了京中來的,所以在我們的火車未過豐台時,這裡的站上,已聚着一大群的官員了。
上至皇親國戚,下至留守在宮的宮娥,太監,凡有一些機會可以挨上來的,那個不願來替太後接駕。
便是那幾個頑固的大臣,當太後未啟程以前,雖是拼命的上奏章,口口聲聲的要阻止伊坐着火車上奉天去,但此刻也都忙着趕來了;在他們的心中,對于太後我人們這一起人的竟能安然回京,少不得總要有些詫異的,或者會當做是太後的洪福所特緻的奇迹,斷非常理所許,那也不能細究了。
太後見了這麼許多誠心誠意來迎接伊的人也并無怎樣興奮的表示,隻略略看了他們一眼,便算數了。
這是伊四十餘年來已見慣了這種炫耀的排場,因此不再有什麼特殊的感覺了。
假使伊的性格并不是歡喜大權獨攬,睥睨一世的話,這種虛榮熱鬧的排場,必然早就厭倦了!我往往在私下估量着,萬一在一個出人意外的機會,竟可使伊解除了一切的束縛,重新做起另外一個人來的話,伊究竟會不會就肯把伊所習慣了的種種行為改變過來?這是大可研究的。
現在呢,伊的生命裡雖然充滿着一種超人的權力,但快樂的成分是一些沒有的! 下了車,我們便一齊重上肩輿,這些擡轎的小太監們也象比往常跑得快了許多,雖然他們還是擡得很小心。
我從轎簾的隙縫裡低頭下視,隻見地上鋪着的黃沙,很快地在往後面退去,也可見我們的轎子是行得怎樣的快了。
便使我回想到十幾天工夫以前,我們打宮出來,從這條黃沙路上到車站去的時候,我們的興緻是何等的高啊!仿佛還是昨天的事情!不多一會,我們已進皇城來了,城門分兩邊敞開着,絕不遲疑地把我們迎接了進去。
然而這裡卻還不是我們全程的最終點咧!太後是決不會就在這裡停留着的。
雖然這裡确然是皇城的中心,内苑的深處,所謂中樞之地,但太後是一向不歡喜這個地方的! “這裡是多麼的陳舊古陋啊!”有一次,伊曾經很顯明地表示過伊對于這座皇宮的不滿意。
伊說:“除掉了許多的廣大得不适當的房屋之外,簡進是空空洞洞的一無所有了!隻要我們發出一些極輕微的聲音,便會激起絕大的回聲;使我們聽了,立刻就會毛發悚然。
便是那一所禦花園,也是一些點綴都沒有;滿目全是高大陰森的老樹,既無鮮豔的花卉,也沒有溫馨的和風。
這個地方簡直是到處隻有一陣冷冰冰的死氣,絲毫的生趣都沒有!” 因為這個緣故,伊暮年的生活,十分之七以上是在頤和園中度着的。
不過今天才從奉天回來,依理講,不能不先到宮中來走一遭;如果沒有這一種習慣上的拘束,伊出了車站,必然直接要上頤和園去了。
到了晚膳的時候,伊便向我們說道: “這是完全不成問題的!因為皇上回京之後,也沒有什麼重大的事情要他去辦理。
”這是一句假話!其實就是說伊自己目前尚無什麼重大的事情要處理。
“好在祭奠太廟的日子還在四天之後咧!所以我們盡可安安靜靜的再去休息幾天。
明天早上,大家一齊準備,我們一清早就要上園子裡去了。
” 太後本是習于早起的,而同時還有一層原因,使伊每次從宮中到頤和園去總歡喜在大清早動身;這原因說破了也是一種迷信。
因為有一天工夫,伊和一位掌管欽天監事
我對于伊這一笑所感受受到的景象,委實是很深刻的,至今還在我的腦神經上遺留着。
本書第二四章裡不是說過袁世凱有一隊西樂隊,給太後帶到了了奉天去嗎?當時原說是暫借的,因此慶善這班管事的人早就想到了,就由他們吩咐下去,讓那一班西樂隊在天津下車。
他們本來不是和我們一起搭在這列黃色火車上的,他們和士兵們一起裝在後面第二列車上,太後最初是對于他們很有興趣的,但聽過幾次,也就厭了;這時候已根本記不得後面的兵車上,還有他們這一班人了。
所以當李蓮英來向伊奏明這件事的時候,伊隻極含糊的點了點頭,什麼話都不曾說。
過了那一長串俯伏着的官員之後,月台也就完了,——他們足足跪滿了月台的全部。
——其時天津還不甚熱鬧,離車站稍遠,兩旁所見的便全是那些土饅頭式的墳墓,和茫無邊際的田野了。
太後也不高興再靠着窗閑眺,依舊回到了伊的禦座上來。
這時候車行的速度又漸漸增加了;我從這些車輛的震動的程度上推測,大概現在尤比未到天津以前行得快了。
我們其實都巴不得如此,連太後也絕不以車輛震動的加劇而表示不滿;倒象是後面真有什麼可所的魔鬼在追襲我們,使我們來不及的想逃避。
當日來的時候所見的沿途的景物,似乎是沒有一處使我們看了不歡喜的;如今回來了,景物還是和十幾天前一樣,而我們見了,竟反覺有些恐懼起來。
我們這列禦用列車不久又到了豐台,這裡雖然也有許多的官員在跪接聖駕,但太後哪裡會注意他們,李蓮英當然更不會再來禀告太後;車子也萬無再遲緩下來之理,隻一瞥便越過了,但是一過了豐台,北京便近了,列車的速度,終于逐漸的減低,讓它慢慢地駛向永定門去。
那裡就是太後出京時上車的所在。
太後返駕的消息原是早已傳遍到了京中來的,所以在我們的火車未過豐台時,這裡的站上,已聚着一大群的官員了。
上至皇親國戚,下至留守在宮的宮娥,太監,凡有一些機會可以挨上來的,那個不願來替太後接駕。
便是那幾個頑固的大臣,當太後未啟程以前,雖是拼命的上奏章,口口聲聲的要阻止伊坐着火車上奉天去,但此刻也都忙着趕來了;在他們的心中,對于太後我人們這一起人的竟能安然回京,少不得總要有些詫異的,或者會當做是太後的洪福所特緻的奇迹,斷非常理所許,那也不能細究了。
太後見了這麼許多誠心誠意來迎接伊的人也并無怎樣興奮的表示,隻略略看了他們一眼,便算數了。
這是伊四十餘年來已見慣了這種炫耀的排場,因此不再有什麼特殊的感覺了。
假使伊的性格并不是歡喜大權獨攬,睥睨一世的話,這種虛榮熱鬧的排場,必然早就厭倦了!我往往在私下估量着,萬一在一個出人意外的機會,竟可使伊解除了一切的束縛,重新做起另外一個人來的話,伊究竟會不會就肯把伊所習慣了的種種行為改變過來?這是大可研究的。
現在呢,伊的生命裡雖然充滿着一種超人的權力,但快樂的成分是一些沒有的! 下了車,我們便一齊重上肩輿,這些擡轎的小太監們也象比往常跑得快了許多,雖然他們還是擡得很小心。
我從轎簾的隙縫裡低頭下視,隻見地上鋪着的黃沙,很快地在往後面退去,也可見我們的轎子是行得怎樣的快了。
便使我回想到十幾天工夫以前,我們打宮出來,從這條黃沙路上到車站去的時候,我們的興緻是何等的高啊!仿佛還是昨天的事情!不多一會,我們已進皇城來了,城門分兩邊敞開着,絕不遲疑地把我們迎接了進去。
然而這裡卻還不是我們全程的最終點咧!太後是決不會就在這裡停留着的。
雖然這裡确然是皇城的中心,内苑的深處,所謂中樞之地,但太後是一向不歡喜這個地方的! “這裡是多麼的陳舊古陋啊!”有一次,伊曾經很顯明地表示過伊對于這座皇宮的不滿意。
伊說:“除掉了許多的廣大得不适當的房屋之外,簡進是空空洞洞的一無所有了!隻要我們發出一些極輕微的聲音,便會激起絕大的回聲;使我們聽了,立刻就會毛發悚然。
便是那一所禦花園,也是一些點綴都沒有;滿目全是高大陰森的老樹,既無鮮豔的花卉,也沒有溫馨的和風。
這個地方簡直是到處隻有一陣冷冰冰的死氣,絲毫的生趣都沒有!” 因為這個緣故,伊暮年的生活,十分之七以上是在頤和園中度着的。
不過今天才從奉天回來,依理講,不能不先到宮中來走一遭;如果沒有這一種習慣上的拘束,伊出了車站,必然直接要上頤和園去了。
到了晚膳的時候,伊便向我們說道: “這是完全不成問題的!因為皇上回京之後,也沒有什麼重大的事情要他去辦理。
”這是一句假話!其實就是說伊自己目前尚無什麼重大的事情要處理。
“好在祭奠太廟的日子還在四天之後咧!所以我們盡可安安靜靜的再去休息幾天。
明天早上,大家一齊準備,我們一清早就要上園子裡去了。
” 太後本是習于早起的,而同時還有一層原因,使伊每次從宮中到頤和園去總歡喜在大清早動身;這原因說破了也是一種迷信。
因為有一天工夫,伊和一位掌管欽天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