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六回 老佛爺安抵故鄉
關燈
小
中
大
我們一進了東三省,因為靈感上的作用,似乎覺得空氣中,已換了一種和先前不同的氣息;再望車外看看,那些田野的景象,也似乎覺得有些異樣。
然而要是真的教我說出它們畢竟有什麼特異之點,那也就回答不出來了!總之,這種感覺,凡在我們初入某一帶陌生的地方去的時候,都會不期然而然的發生的。
其時我們的列車,好象也比往常開得快了許多,大概是它一路老是被迫着慢慢地滾過來,自己也有些不痛快了。
東三省有一種植物是非常有名的,也許世界各國的人士,都有知道的,那便是“高粱”。
我也是慕名已久,而不曾見過一個;所以在出了山海關之後,一有空,便憑着車窗,盡力的眺望,可是望了好久,沒有看見什麼特别的植物。
最後,我就去請問那精研植物學的太監,他便笑着給我指點了出來。
原來那時候高粱還不曾長成,出土不過一兩尺長,所以看雖看見了,還當是麥子咧!據說再過幾個月工夫,這些高粱就會長得跟人一樣高了,而且它的葉子很深密,種的人家又多,因此到它們長成的時候,西自山海關起,東至高麗交界為止,這一整方土地以内,簡直是象鋪上了一張青色的絨氈一樣。
人從較高的所在望下去,但見一片青色,所有一切比較矮小的房屋,和溪流池沼,以及其他的各種植物,全給高粱遮得影兒都不見了!所以東三省人往往稱那個時候為“青紗帳”起的時期。
在這頂碩大無朋的青紗帳裡,盡夠窩藏下巨數的騎隊;不要說人的身體決不會給外面的瞧見,便是馬的腳,也是絕對不會露出來的。
這時候,我們所經過的一段地域,都是很荒涼的所在,在軌道兩旁,并沒有什麼偉大或多量的建築物;隻有一堆一堆分散着的矮屋,用破瓦遮蓋着,多半是一般窮人的巢穴,聊蔽風雨而已。
還有些野生的,或已有人飼養着的走獸,如牛,羊,馬,豕,麋,鹿之類,在田野裡出沒着;有的把它們整個的身子浸在那些污穢不堪的小河裡,弄得渾身全是泥,看了也很可令人發笑的。
太後平日對于鳥獸,原是很歡喜的,現在看它們自由自在的在野外縱跳着,當然格外容易感到興趣了。
可惜伊所帶的這些人中間,從随駕大臣起,一直到底下的小太監為止,沒有一個對于動物學特别有研究的人,否則伊一定會立刻重用起來了。
在關外,既然一般也是屬于中國境内,那末有一件東西,自然也少不掉了!那便是許多累累盈野的土饅頭,——死人的墳墓。
中國人對于利用土地的不懂經濟原則,正是到處皆然;但在關外,野草似乎比關内長得繁盛些,所以每座墳上,都有一張碧油油的毛氈鋪着,而看去也比較上美觀些了!這裡并沒有什麼高山隆起,在地平線上的,隻是這些土阜了。
京奉路因為是循着海岸線而築的緣故,所在我們在車上,一路望東邊看,往往可以看到那遼東灣的海岸,忽隐忽現地在我們的眼簾上晃動。
我進了東三省後的感覺,是很繁複的,但最深的一點,是覺得這裡的情況,還脫不掉原有的一種犷野的氣味。
我想這是不錯的!因為在幾百年或幾千年之前,我們的祖先,本來就是一種很強悍不馴的民族;它們仗着自己的強壯的體魄,勇武和膽力,在這一片廣漠的原野中,無所顧忌的遊牧着。
他們日常所用的東西,除掉一部分是從田地上種出來這外,其餘便都是從射獵上獲得的;這樣,就在無意中加強了這個民族的戰鬥力,後來竟能用幾萬人馬征服了中國本部的全境,也未見如何費力。
雖然此刻在關内的一班旗人,已漸漸地文弱了,但在關外的東三省的人民,卻多少還保存着幾分遊牧民族的遺傳性——勇敢而粗犷。
一路上,我們也曾經過了幾座散處在兩旁的縣城,這些縣城都是很小的,離路軌也很遠,我們從車上遙望過去,仿佛是已在地平線的盡頭了。
倘沒有那比較熟悉一些地理的大太監張德在旁邊給我們指點,我們絕對也不會想到那裡一團黑油油的影子,乃是一座縣城,十九會當它是從山上坍下來的大石塊。
初離山海關,我們所見到的多半還是平原,過了新民之後,人煙是格外的稀了,而許多或高或低的山嶺,卻逐漸在我們的左右前後出現了;這些山嶺大概都是某一條大山脈的分支,有的離路軌很近,有的相距得很遠,但沒有一座具備着怎樣雄偉的奇觀。
惟有在西面的遠處,卻隐約可以見到一條綿亘得很長的山脈,峰高插雲,層疊相接;而這時候我們的列車,恰好正朝着它那個方向前進,因此愈行愈近,先是隻見淡墨一般的一條線的,漸漸地變為灰色,再變而為藍色!一種藍得非常可愛的顔色。
便在事實上,它和我們相距兀是很遠咧! 當我正在聚精會神地欣賞那些遠處的山色時,忽然覺得我們這一列禦用列車上,似乎已起了一處騷擾的狀态;雖然并沒有人在跳躍奔逐,也沒有人在高聲喧鬧,便秩序畢竟
然而要是真的教我說出它們畢竟有什麼特異之點,那也就回答不出來了!總之,這種感覺,凡在我們初入某一帶陌生的地方去的時候,都會不期然而然的發生的。
其時我們的列車,好象也比往常開得快了許多,大概是它一路老是被迫着慢慢地滾過來,自己也有些不痛快了。
東三省有一種植物是非常有名的,也許世界各國的人士,都有知道的,那便是“高粱”。
我也是慕名已久,而不曾見過一個;所以在出了山海關之後,一有空,便憑着車窗,盡力的眺望,可是望了好久,沒有看見什麼特别的植物。
最後,我就去請問那精研植物學的太監,他便笑着給我指點了出來。
原來那時候高粱還不曾長成,出土不過一兩尺長,所以看雖看見了,還當是麥子咧!據說再過幾個月工夫,這些高粱就會長得跟人一樣高了,而且它的葉子很深密,種的人家又多,因此到它們長成的時候,西自山海關起,東至高麗交界為止,這一整方土地以内,簡直是象鋪上了一張青色的絨氈一樣。
人從較高的所在望下去,但見一片青色,所有一切比較矮小的房屋,和溪流池沼,以及其他的各種植物,全給高粱遮得影兒都不見了!所以東三省人往往稱那個時候為“青紗帳”起的時期。
在這頂碩大無朋的青紗帳裡,盡夠窩藏下巨數的騎隊;不要說人的身體決不會給外面的瞧見,便是馬的腳,也是絕對不會露出來的。
這時候,我們所經過的一段地域,都是很荒涼的所在,在軌道兩旁,并沒有什麼偉大或多量的建築物;隻有一堆一堆分散着的矮屋,用破瓦遮蓋着,多半是一般窮人的巢穴,聊蔽風雨而已。
還有些野生的,或已有人飼養着的走獸,如牛,羊,馬,豕,麋,鹿之類,在田野裡出沒着;有的把它們整個的身子浸在那些污穢不堪的小河裡,弄得渾身全是泥,看了也很可令人發笑的。
太後平日對于鳥獸,原是很歡喜的,現在看它們自由自在的在野外縱跳着,當然格外容易感到興趣了。
可惜伊所帶的這些人中間,從随駕大臣起,一直到底下的小太監為止,沒有一個對于動物學特别有研究的人,否則伊一定會立刻重用起來了。
在關外,既然一般也是屬于中國境内,那末有一件東西,自然也少不掉了!那便是許多累累盈野的土饅頭,——死人的墳墓。
中國人對于利用土地的不懂經濟原則,正是到處皆然;但在關外,野草似乎比關内長得繁盛些,所以每座墳上,都有一張碧油油的毛氈鋪着,而看去也比較上美觀些了!這裡并沒有什麼高山隆起,在地平線上的,隻是這些土阜了。
京奉路因為是循着海岸線而築的緣故,所在我們在車上,一路望東邊看,往往可以看到那遼東灣的海岸,忽隐忽現地在我們的眼簾上晃動。
我進了東三省後的感覺,是很繁複的,但最深的一點,是覺得這裡的情況,還脫不掉原有的一種犷野的氣味。
我想這是不錯的!因為在幾百年或幾千年之前,我們的祖先,本來就是一種很強悍不馴的民族;它們仗着自己的強壯的體魄,勇武和膽力,在這一片廣漠的原野中,無所顧忌的遊牧着。
他們日常所用的東西,除掉一部分是從田地上種出來這外,其餘便都是從射獵上獲得的;這樣,就在無意中加強了這個民族的戰鬥力,後來竟能用幾萬人馬征服了中國本部的全境,也未見如何費力。
雖然此刻在關内的一班旗人,已漸漸地文弱了,但在關外的東三省的人民,卻多少還保存着幾分遊牧民族的遺傳性——勇敢而粗犷。
一路上,我們也曾經過了幾座散處在兩旁的縣城,這些縣城都是很小的,離路軌也很遠,我們從車上遙望過去,仿佛是已在地平線的盡頭了。
倘沒有那比較熟悉一些地理的大太監張德在旁邊給我們指點,我們絕對也不會想到那裡一團黑油油的影子,乃是一座縣城,十九會當它是從山上坍下來的大石塊。
初離山海關,我們所見到的多半還是平原,過了新民之後,人煙是格外的稀了,而許多或高或低的山嶺,卻逐漸在我們的左右前後出現了;這些山嶺大概都是某一條大山脈的分支,有的離路軌很近,有的相距得很遠,但沒有一座具備着怎樣雄偉的奇觀。
惟有在西面的遠處,卻隐約可以見到一條綿亘得很長的山脈,峰高插雲,層疊相接;而這時候我們的列車,恰好正朝着它那個方向前進,因此愈行愈近,先是隻見淡墨一般的一條線的,漸漸地變為灰色,再變而為藍色!一種藍得非常可愛的顔色。
便在事實上,它和我們相距兀是很遠咧! 當我正在聚精會神地欣賞那些遠處的山色時,忽然覺得我們這一列禦用列車上,似乎已起了一處騷擾的狀态;雖然并沒有人在跳躍奔逐,也沒有人在高聲喧鬧,便秩序畢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