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三回 途中
關燈
小
中
大
後到了天津再安歇,可是太後竟不能領受他的厚意,車子行到中途上,伊就聲明要安歇了。
其時,慶善當然不敢再進什麼忠谏,列車便馬上停下來了。
這裡,不但不是慶善所理想的大都市,且也不在什麼小村鎮上,簡直是在一片遼闊無人的荒野裡;但太後是絕對不曾注意及此,隻催促好壞些太監和宮女,忙着把伊的衾枕放妥貼,便悄悄地睡去了。
我們這一列車上居然也有電燈的設備。
太後對于别的新思想或新器具,大都沒有什麼好感,唯有對于電燈,伊卻是特别的歡喜。
在宮中,在頤和園裡,都各有一座發電機裝着;因此,伊對于電燈的設備,已看做一樁日常生活上所必要的條件了。
太後已經安歇的消息,立刻便從我們這一列車的突然停止,而給予在後面護從着的那列兵車以相當的警覺;于是他們的車子也停下來了,相距約三三十丈遠近,絕無聲息地停着。
幾百名頂盔貫甲,武裝齊全的禦林軍,便悄悄地從車子上爬下來,開始負起了他們的禁衛的責任。
這一列黃色列車的四周,霎時便布潢了憧憧來往的黑影,和閃閃的刀光。
尤其在光緒所乘坐的那一輛車的左右,禁衛得格外森嚴;與其說這樣特别的戒備,是為着要保護光緒,還不如說為着要防守他的比較确當一些。
光緒的處境之苦,真比任何一個平民都不如,使我不能不一而再,再而三的指出來。
禦林軍的差使也是不容易當的!他們的任務,雖然是要防護,巡察,警戒;但行動又必須十分留神,一不可高聲談笑,二不可使走路的聲音太高,否則就難免随時有斫頭的危險。
所以待太後安歇之後,四擊便象死一般的沈寂。
雖然我們打車窗裡望出去,還可以隐約見到遠處鄉村人家的燈火,在地平線上閃動,但人聲是絕對聽不見了,連犬吠聲,蟲鳴聲,也一些都沒有;空氣中布滿着一種肅靜嚴峭,象冰一樣冷的氣息。
便在這一種罕有的空氣之下,我們的太後,竟極安适的度過了一宵。
第三天清早,太後便起床了:伊尋常也是起床得很早的,如今到了車上,精神尤較興奮,起床便格外的早了。
伊在起床之後,匆匆梳洗了一番,就忙着吩咐開車,于是這一列黃色的火車,便在晨光熹微中出動了。
車行不久,天上忽然下起雨來,但也不大,隻是很細很細的毛毛雨;假如我們在這雨中行走,即使不用傘,衣服也是決不會濕透的,至多略覺潮潤而已。
這處細雨,在春季裡最多,往往一天下幾次,大概也是時令的關系吧? 這個時令,便是“清明”;所謂“清明時節雨紛紛”。
真是句最确切的寫實詩。
每逢清明節,我們當子孫的總得帶着灑菜,紙錢等等,很恭敬地走到祖先的墳上去行掃墓禮,這是中國各地處處皆然的一種風俗。
因此,當我們這列車行經荒野的時候,一路上不知道見到了多少的人,冒着雨,正在向他們的祖墳膜拜。
他們都和鐵路離得很遠,——如其有人家的祖墳,恰巧就落在鐵路的近旁,那末這幾天裡,因為知道太後快要在這裡經過了,必不敢走來掃墓——但我們打車窗裡看過去,還是很清楚的;他們卻一齊背轉了身子,不敢向我們正眼相看,因為這也是當地的官吏,已曾很普遍地警戒過他們的緣故。
不過,我可以斷然的說:他們确沒有遵守這項戒條!本來,好奇心是人人所必具的,老百姓終年隻聽人說,皇上,皇太後,但皇上或皇太後究竟是怎樣的一尊神佛,個人,他們都不曾見過,難得逢到我們這一列禦用火車,載着皇太後和皇上在他們面前經過,他們當然斷不願或一再錯掉這個機會。
于是他們便借着向祖墓跪拜的姿勢,把他們的腦袋低下來,張大了眸子,竭力從脅下偷看着,然而他們至多也隻能見到這一列黃色的火車,和車上蠕蠕地在行動的許多人影,皇太後和皇上的真相,還是看不見。
對于清明掃墓的這一種風俗,我也曾和太後作過一番很值得紀念的讨論,彼此都有相同的感想;如其要記錄起來的話,又是很長的一篇。
我們所經過的這一段路程中,軌道兩旁,差不多全是墳墓,因此在這一天上,掃墓的人,端的是絡繹不絕。
太後憑着車窗,向他們很出神地瞧着;同時伊的臉上,透着一重思慮沉沉的淡灰色,雙眉也攢到了一處來。
伊每逢在思索什麼事情的當兒,态度總是非常的憂郁愁悶,這時候,無論什麼有興味的事情發生,伊
其時,慶善當然不敢再進什麼忠谏,列車便馬上停下來了。
這裡,不但不是慶善所理想的大都市,且也不在什麼小村鎮上,簡直是在一片遼闊無人的荒野裡;但太後是絕對不曾注意及此,隻催促好壞些太監和宮女,忙着把伊的衾枕放妥貼,便悄悄地睡去了。
我們這一列車上居然也有電燈的設備。
太後對于别的新思想或新器具,大都沒有什麼好感,唯有對于電燈,伊卻是特别的歡喜。
在宮中,在頤和園裡,都各有一座發電機裝着;因此,伊對于電燈的設備,已看做一樁日常生活上所必要的條件了。
太後已經安歇的消息,立刻便從我們這一列車的突然停止,而給予在後面護從着的那列兵車以相當的警覺;于是他們的車子也停下來了,相距約三三十丈遠近,絕無聲息地停着。
幾百名頂盔貫甲,武裝齊全的禦林軍,便悄悄地從車子上爬下來,開始負起了他們的禁衛的責任。
這一列黃色列車的四周,霎時便布潢了憧憧來往的黑影,和閃閃的刀光。
尤其在光緒所乘坐的那一輛車的左右,禁衛得格外森嚴;與其說這樣特别的戒備,是為着要保護光緒,還不如說為着要防守他的比較确當一些。
光緒的處境之苦,真比任何一個平民都不如,使我不能不一而再,再而三的指出來。
禦林軍的差使也是不容易當的!他們的任務,雖然是要防護,巡察,警戒;但行動又必須十分留神,一不可高聲談笑,二不可使走路的聲音太高,否則就難免随時有斫頭的危險。
所以待太後安歇之後,四擊便象死一般的沈寂。
雖然我們打車窗裡望出去,還可以隐約見到遠處鄉村人家的燈火,在地平線上閃動,但人聲是絕對聽不見了,連犬吠聲,蟲鳴聲,也一些都沒有;空氣中布滿着一種肅靜嚴峭,象冰一樣冷的氣息。
便在這一種罕有的空氣之下,我們的太後,竟極安适的度過了一宵。
第三天清早,太後便起床了:伊尋常也是起床得很早的,如今到了車上,精神尤較興奮,起床便格外的早了。
伊在起床之後,匆匆梳洗了一番,就忙着吩咐開車,于是這一列黃色的火車,便在晨光熹微中出動了。
車行不久,天上忽然下起雨來,但也不大,隻是很細很細的毛毛雨;假如我們在這雨中行走,即使不用傘,衣服也是決不會濕透的,至多略覺潮潤而已。
這處細雨,在春季裡最多,往往一天下幾次,大概也是時令的關系吧? 這個時令,便是“清明”;所謂“清明時節雨紛紛”。
真是句最确切的寫實詩。
每逢清明節,我們當子孫的總得帶着灑菜,紙錢等等,很恭敬地走到祖先的墳上去行掃墓禮,這是中國各地處處皆然的一種風俗。
因此,當我們這列車行經荒野的時候,一路上不知道見到了多少的人,冒着雨,正在向他們的祖墳膜拜。
他們都和鐵路離得很遠,——如其有人家的祖墳,恰巧就落在鐵路的近旁,那末這幾天裡,因為知道太後快要在這裡經過了,必不敢走來掃墓——但我們打車窗裡看過去,還是很清楚的;他們卻一齊背轉了身子,不敢向我們正眼相看,因為這也是當地的官吏,已曾很普遍地警戒過他們的緣故。
不過,我可以斷然的說:他們确沒有遵守這項戒條!本來,好奇心是人人所必具的,老百姓終年隻聽人說,皇上,皇太後,但皇上或皇太後究竟是怎樣的一尊神佛,個人,他們都不曾見過,難得逢到我們這一列禦用火車,載着皇太後和皇上在他們面前經過,他們當然斷不願或一再錯掉這個機會。
于是他們便借着向祖墓跪拜的姿勢,把他們的腦袋低下來,張大了眸子,竭力從脅下偷看着,然而他們至多也隻能見到這一列黃色的火車,和車上蠕蠕地在行動的許多人影,皇太後和皇上的真相,還是看不見。
對于清明掃墓的這一種風俗,我也曾和太後作過一番很值得紀念的讨論,彼此都有相同的感想;如其要記錄起來的話,又是很長的一篇。
我們所經過的這一段路程中,軌道兩旁,差不多全是墳墓,因此在這一天上,掃墓的人,端的是絡繹不絕。
太後憑着車窗,向他們很出神地瞧着;同時伊的臉上,透着一重思慮沉沉的淡灰色,雙眉也攢到了一處來。
伊每逢在思索什麼事情的當兒,态度總是非常的憂郁愁悶,這時候,無論什麼有興味的事情發生,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