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回 光緒帝
關燈
小
中
大
提起光緒帝,誰也都會聯想起三十六年前,鬧得沸沸揚揚的那次戊戌政變來。
可是這個可憐的皇帝,卻就為了這一次的政變,而被太後奪去了所有的權柄,使他在實際上降為一個幽禁深宮的政治犯。
這一次我們上奉天去的一群裡,也有他在内。
他從前也沒有上奉天去過,這一次正和太後一般的還是初次臨幸咧!但是他似乎覺得很高興,象一個放了假走出學堂的學生一樣。
其實他的年紀大概是正在三十和三十五之間,不過他的面貌很帶些稚氣,看去還象是一個二十三四歲的青年。
他的生身的母親,便是本書中的主角慈禧太後的同胞姐妹,他的父親便是鹹豐皇帝——慈禧之夫——的兄弟。
光緒出世後不到幾年功夫,他的母親便死了;從此,就給太後收做幹兒子。
所以他們母子之間,原是很少真正的感情的;即使沒有那次戊戌政變,太後也不會允許他長此大權獨攬的。
到了後來,差不多隻有那些關于祭祀或舉行什麼典禮的谕旨,才是朝臣們受了太後的旨意,用光緒的名義所頒發的;其餘一切稍有關系的,便全是由太後直接頒發。
光緒的妻子,隆裕,在那個時候,便是所謂“皇後”;伊的父親喚做“桂公爺”,就是太後的兄弟,當然也就是光緒生身之母的兄弟。
所以光緒和隆裕兩個人,在事實上原是姑表兄妹。
雖然如此,他們中間卻并無什麼真正的愛情可言。
本來,從前時候男女的婚姻問題,都是由父母代為決定的;雙方全象瞎子一般的聽憑人家掇弄着,因此家庭間往往會有不幸的事故發生。
光緒雖然貴為一國之君,但也跳不出這種束縛,所以後來弄得他和隆裕兩個人,不但毫無情愛,簡直彼此都在怨恨着,切齒着,象仇敵一樣! 在光緒的一生中,他所真正愛過的女人隻有一個,便是珍妃。
可是珍妃當庚子年鬧拳亂的時候,已給那些太監們把伊丢在神武門東角井中去了。
因為他們覺得珍妃是宮裡一個無關緊要的人,不值得辛辛苦苦的拖着伊一起逃往西安去,便爽快的把伊端送了。
(據說珍妃的屍身至今還不曾取出來,隻是在井口上加蓋一方古闆而已。
)當然,太監們要是不奉什麼人的暗示,也決不敢這樣膽大妄為的;那未這暗示又是誰所發的呢? 喏!喏!不是别人,便是吾們的太後!太後因為光緒平日寵愛珍妃過甚,早就不歡喜伊了;待到戊戌政變鬧出來之後,又有人在太後跟前進了讒言,說珍妃就是慫恿光緒幹那一回事的主謀者,于是太後便決心要處死伊了。
珍妃一死,光緒的内心上所受的痛苦,自然是深切到了極點,他所僅有的幸福,僅有的快樂,從此是完全消滅了!可是他終究還是一個皇帝,又不能象平民一樣的輕易自殺,輕易出走,他隻能獨自暗暗傷心流淚而已。
珍妃還有一個同胞的妹妹,也是嫁給光緒做妃子的,喚作瑾妃。
自珍妃被害之後,光緒便格外的愛惜伊了;他覺得隻在伊那裡,還可得到一些心靈上的慰藉。
這一次隆裕和瑾妃兩個人,也是一起随着太後上奉天去的,伊們同居在一輛車上,彼此倒還和睦;可是這兩個人在宮中都沒有什麼特殊的地位,一般的隻是吃飯穿衣罷了。
因為瑾妃隻是一個“妾媵”式的妃子,而隆裕雖為皇後,卻也不得太後之歡。
個中的情節,真是曲折得令人難解:照理說,太後既因光緒太寵愛珍妃而深惡珍妃,那末伊總該歡喜隆裕了,何況隆裕還是伊老人愛嫡親的内侄女呢?然而伊竟不愛隆裕!大家庭中原是最多氣鬧的,在宮中,所有的人尤其不能和睦,真是怪事! 太後對于光緒既是這樣的漠漠無情,那末為什麼這一次上奉天去偏要帶着他同走呢?這中間的緣故,我們這些人差不多全知道;就是光緒他自己,也何嘗不明白。
總括的說一句,便是太後對于他還是不信任,惟恐他在脫離了伊的監視之後,再有什麼不良的企圖;所以太後無論到什麼地方去,總是很不放心,非得把這一個特殊的政治犯帶着同走不可。
也許伊也相信光緒此刻确已沒有什麼野心了,但是伊還擔心那些朝臣中或者再會有六君子那樣的人,在伊離京的時候,乘機出而煸惑光緒,勸他利用外力,再把太後的政權奪去,這一慮當估是很有幾分可能的;而太後的性氣,偏又是特别的歡喜弄權。
雖然伊已經貴為太後,一切享用,無不遠出别人之上,可是伊并不滿足,伊覺得尚無實在的政權,在伊自己的手掌中把握着,所有的榮華富貴,便一齊等于零;因此伊不惜冒了絕大的危險,不顧各方的诽謗,拚性舍命地緊握着伊的政權。
我往往見伊為着一件疑難的朝政,以緻于終日寝食不安,便不禁暗暗的懷疑,究竟伊為着什麼緣故而能長時期的樂此不疲呢? 同時,在光緒那一方面,他倒十二分的達觀
可是這個可憐的皇帝,卻就為了這一次的政變,而被太後奪去了所有的權柄,使他在實際上降為一個幽禁深宮的政治犯。
這一次我們上奉天去的一群裡,也有他在内。
他從前也沒有上奉天去過,這一次正和太後一般的還是初次臨幸咧!但是他似乎覺得很高興,象一個放了假走出學堂的學生一樣。
其實他的年紀大概是正在三十和三十五之間,不過他的面貌很帶些稚氣,看去還象是一個二十三四歲的青年。
他的生身的母親,便是本書中的主角慈禧太後的同胞姐妹,他的父親便是鹹豐皇帝——慈禧之夫——的兄弟。
光緒出世後不到幾年功夫,他的母親便死了;從此,就給太後收做幹兒子。
所以他們母子之間,原是很少真正的感情的;即使沒有那次戊戌政變,太後也不會允許他長此大權獨攬的。
到了後來,差不多隻有那些關于祭祀或舉行什麼典禮的谕旨,才是朝臣們受了太後的旨意,用光緒的名義所頒發的;其餘一切稍有關系的,便全是由太後直接頒發。
光緒的妻子,隆裕,在那個時候,便是所謂“皇後”;伊的父親喚做“桂公爺”,就是太後的兄弟,當然也就是光緒生身之母的兄弟。
所以光緒和隆裕兩個人,在事實上原是姑表兄妹。
雖然如此,他們中間卻并無什麼真正的愛情可言。
本來,從前時候男女的婚姻問題,都是由父母代為決定的;雙方全象瞎子一般的聽憑人家掇弄着,因此家庭間往往會有不幸的事故發生。
光緒雖然貴為一國之君,但也跳不出這種束縛,所以後來弄得他和隆裕兩個人,不但毫無情愛,簡直彼此都在怨恨着,切齒着,象仇敵一樣! 在光緒的一生中,他所真正愛過的女人隻有一個,便是珍妃。
可是珍妃當庚子年鬧拳亂的時候,已給那些太監們把伊丢在神武門東角井中去了。
因為他們覺得珍妃是宮裡一個無關緊要的人,不值得辛辛苦苦的拖着伊一起逃往西安去,便爽快的把伊端送了。
(據說珍妃的屍身至今還不曾取出來,隻是在井口上加蓋一方古闆而已。
)當然,太監們要是不奉什麼人的暗示,也決不敢這樣膽大妄為的;那未這暗示又是誰所發的呢? 喏!喏!不是别人,便是吾們的太後!太後因為光緒平日寵愛珍妃過甚,早就不歡喜伊了;待到戊戌政變鬧出來之後,又有人在太後跟前進了讒言,說珍妃就是慫恿光緒幹那一回事的主謀者,于是太後便決心要處死伊了。
珍妃一死,光緒的内心上所受的痛苦,自然是深切到了極點,他所僅有的幸福,僅有的快樂,從此是完全消滅了!可是他終究還是一個皇帝,又不能象平民一樣的輕易自殺,輕易出走,他隻能獨自暗暗傷心流淚而已。
珍妃還有一個同胞的妹妹,也是嫁給光緒做妃子的,喚作瑾妃。
自珍妃被害之後,光緒便格外的愛惜伊了;他覺得隻在伊那裡,還可得到一些心靈上的慰藉。
這一次隆裕和瑾妃兩個人,也是一起随着太後上奉天去的,伊們同居在一輛車上,彼此倒還和睦;可是這兩個人在宮中都沒有什麼特殊的地位,一般的隻是吃飯穿衣罷了。
因為瑾妃隻是一個“妾媵”式的妃子,而隆裕雖為皇後,卻也不得太後之歡。
個中的情節,真是曲折得令人難解:照理說,太後既因光緒太寵愛珍妃而深惡珍妃,那末伊總該歡喜隆裕了,何況隆裕還是伊老人愛嫡親的内侄女呢?然而伊竟不愛隆裕!大家庭中原是最多氣鬧的,在宮中,所有的人尤其不能和睦,真是怪事! 太後對于光緒既是這樣的漠漠無情,那末為什麼這一次上奉天去偏要帶着他同走呢?這中間的緣故,我們這些人差不多全知道;就是光緒他自己,也何嘗不明白。
總括的說一句,便是太後對于他還是不信任,惟恐他在脫離了伊的監視之後,再有什麼不良的企圖;所以太後無論到什麼地方去,總是很不放心,非得把這一個特殊的政治犯帶着同走不可。
也許伊也相信光緒此刻确已沒有什麼野心了,但是伊還擔心那些朝臣中或者再會有六君子那樣的人,在伊離京的時候,乘機出而煸惑光緒,勸他利用外力,再把太後的政權奪去,這一慮當估是很有幾分可能的;而太後的性氣,偏又是特别的歡喜弄權。
雖然伊已經貴為太後,一切享用,無不遠出别人之上,可是伊并不滿足,伊覺得尚無實在的政權,在伊自己的手掌中把握着,所有的榮華富貴,便一齊等于零;因此伊不惜冒了絕大的危險,不顧各方的诽謗,拚性舍命地緊握着伊的政權。
我往往見伊為着一件疑難的朝政,以緻于終日寝食不安,便不禁暗暗的懷疑,究竟伊為着什麼緣故而能長時期的樂此不疲呢? 同時,在光緒那一方面,他倒十二分的達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