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九回 禦膳房

關燈
太後這一次出去,“衣”,“住”,“行”三者,可算是已經圓滿解決了。

    還有那個最緊要的問題——食的問題,又是怎樣呢?在宮中,當然是盡量的富麗,盡量的考究;但是在火車上,卻不得不虧待伊一些了!第一個原因,就是地位不夠。

     然而就是這樣,我們的這一列禦用火車上,已有整整的四輛車子是專給太後充作臨時的禦膳房了。

     這車輛車上的布置的詳細情形,我可以用最簡單的幾行統計來說明:(一)爐竈五十座,(二)廚子上手五十人,(三)廚子下手五十人,(四)洗滌夫等雜差詳數不明,(五)共備正菜一百種,(六)糕點,水果,糖食,幹果等亦一百種。

     看了這些,便不難知道大概的情形了。

    在中國,“食”的問題原是非常講究的,認真寫起來,一兩厚冊的“食譜”真可一揮立就;所以作者在這一章裡所記的,實在隻是極小極小的一部分而已! 皇太後的一生,可說便是為着“吃”而生存的!這話并非侮辱,就是我自己,——伊的一個女官——也是如此。

    我們無論在什麼時候,總是讨嫌吃的東西太多,不會嫌吃的東西太少。

     不但内廷裡的食物如此豐富,便在我們自己家裡,備的東西雖不能全象宮裡那般的珍貴,數量也比較少一些,但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盡量的吃得失了滋味,下次一見這東西就頭痛。

     宮裡面又有一個特殊的習慣:這習慣的來源已不是百年中間的事了,因此也沒有人再能說明它的用意。

    隻知道太後或皇上每一次正餐,必須齊齊整整的端上一百碗不同的菜來。

    當然,太後無論怎樣好的胃口,也斷不會一齊把它們吃下去的,就是嘗也嘗不全咧!或即棄去,或由女官,宮女和那些上級的太監們依次享用。

     每餐,太後總是一個坐着獨享的,不過有時候,伊也教我陪伊同餐。

    ——我卻隻能站着吃,不能跟伊一樣的坐着。

    ——伊的餐桌并不是一張整幅的桌子,事實上也不能有那樣大的桌子,可以放得下整整的一百碗菜就是有,也未免太笨了,太後是決不會歡喜的!所以我們有一套小桌子備着,臨時攏将起來,便恰好足夠安放那一百碗正菜。

    桌子問題雖是這樣解決了!然而那些菜和太後相距得委實太遠了,除掉靠近伊的幾種之外,伊的箸匙都不能夠得到。

    那麼太後對于這些菜難道真是可望而不可即嗎?不!不!讀者無須為伊焦急,原來這邊還有一個專門服侍太後用膳的太監咧!這個太監的名字喚做張德。

    ——後來慈禧太後賓天之後,這個人便繼李蓮英而為清宮中的總管太監。

    ——太後如其愛上了某一種菜,心想嘗試一下的話,便吩咐了張德,讓他恭恭敬敬地端近前來,請太後下箸。

    可是這端菜的差使,也真不容易當,一舉手,一移步,都得非常的鄭重。

     待太後餐畢之後。

    這些菜便一齊撤下去,聽我們自由取令。

    其中十分之九,不是完完整整的象供祖先時撤下來的祭菜一般。

     菜既有百碗之多,煮炒的工夫當然是極繁複的了!現在我們隻講車上的情形:在那四輛充作臨時禦膳房的車輛之中,有一輛才是真正的膳房。

    在這一輛車上,靠壁的左右兩邊,分裝着五十座爐竈;這些爐竈都是用白色的粘土塗着磚瓦塊砌就的,架子是用生鐵做的,下面還有一個鐵盤,這兩件鐵器上,也一律白漆塗着,所以不但可以沒有起火之患,便是在外觀方面,也覺得很潔淨齊整。

    在每一座爐竈上,每餐必被指定要做兩樣菜。

    讀者也許要問:為什麼不讓它多擔任幾樣,也好減省幾座爐竈呢?這中間也有一層緣故,因為有許多的菜,不是臨時就可以做起來的,必須費好多的時候去準備。

    譬如象焖蒸鴨子,就得有兩天的文火去煮,才能酥爛。

     當太後用膳的時候,必先有人去通知那幾個司機和司閘夫,吩咐他們把車子停下來;不過這些菜卻不能待車子停了再做,好在我們這列火車自始至終,從不曾行駛得怎樣快過,那些廚子盡可在車行時把菜肴端正下。

     每一座爐竈上,有一名廚子承值着。

    這些廚子便是所謂“上手”。

    都得有相當的資格,才巴得上做“上手”。

    可是他們的工作,正是簡單而省力極了。

    每個人每餐隻須做兩種菜,此外便别無差使。

    不過我總疑惑,他們各個人所擔任的兩種菜,是否确是他們自己的得間傑作?即使是的話,他們的技術是否已經登峰造極,還是疑問。

     就在這一輛專放爐竈的車子的後面,還有一輛車子是專做預備工作的;所謂預備工作也者,就是把那菜肴的原料,在未下鍋之前,先加一番整理的工夫的意思。

    因為有的東西是要剝皮的,有的東西是要截斷的,有的東西是要切小的;差不多每一種生的東西,都需要加一番整治的工作。

    擔任這項工作的共有二十多個人,但他們還是很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