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九回 禦膳房
關燈
小
中
大
,這倒不是他們動作太慢,實在因為這些剝洗切的工夫是太繁了。
譬如象豆芽,在下鍋之前,必須先把它莖上所生的很細的根須摘去,而且摘的時候還得十分用心,以緻糟蹋了有用的東西。
這要算來,便是專派一個人來料理豆芽一樣東西,也不會怎樣空閑了。
何況别的東西都得一般的調弄呢! 我們退回去再講那些爐竈:它們一共是五十座,勻勻落落地分着兩行排列在左右,仿佛是一隊端整嚴肅的禁衛軍一樣。
這些爐竈裡所用的燃料便是煤球;可是因為煤球那東西很不容易着火,所以每次都得用廢紙或木花來做引火的東西。
但是不能用得太多,否則那股煙就難受了。
這一部分生火的工作是那些雜差做的,為便利叙述起見,不妨暫時稱為丙廚夫。
因為除了他們之外,還有那真正做廚子工作的“上手”,“下手”,可以稱為甲廚夫和乙廚夫咧。
丙廚夫一共也有五十人,就是每一個人管一座竈。
甲廚夫除掉每餐各做拿手的正菜兩種外,其他便一概不管了;乙廚夫隻需當甲廚夫工作的時候,站在他的旁邊,把醬油,糖,香料之類,依次遞給他,不過因為要“依次”的緣故,他們就必須同樣的懂得一些烹饪的技術了。
當丙廚夫在生火的時候,甲乙兩廚夫無論怎樣閑空,也不願稍助一臂之力的,甯可瞪出了眸子在旁邊瞧着,不屑動一動因為他們覺得這種低微的工作,是要有損他們的尊嚴的。
我看隻要在宮裡當一些差使的人,上至總官太監下至打掃夫,可說是沒有一個不愛體面的,也沒有一個人不會搭架子了,這大概也是受了皇太後的熏陶吧? 待到那爐火熄滅旺之後,少不得也有一陣很濃烈的煤氣;當然,這是十分不合衛生的。
在車子上奉天去的路上,有好幾名太監因為受不住這種臭味而病倒了。
不過他們漸漸地也乖覺起來,每次生火,總把所有的車窗全打開,這樣就不再聽見有中煤毒的人了。
除掉開窗之外,另外還有一個減少煤氣的方法。
就是在那爐竈上開一個小洞,當開始生火的時候,先用一節很短的煙囪裝在這個小洞上,而把這煙囪的出口,各着窗外,于是那般濃烈的煤氣,便有一大半可以吹散出去了。
待到爐内的煤球已生得十分的旺了,就是全部已變了透明的紅色,(這種煤球是極其耐燃的,一經生旺,便可以用好久的工夫。
)這才把那短煙囪卸下。
為着要減少生火的時間起見,那些丙廚夫總得用一柄葵扇湊在那爐竈前端的火門上盡力的望裡而扇着;可是因為這火門的位置太低,他們非得把身子彎下去,便無從扇起,所以這一種工作,實在是很辛苦的。
我們再來算一算看:每一座爐竈上有甲,乙,丙三個廚夫,此外尚有無數的太監,往來般運,這一起人的數目,可是真不少了!所以在那四輛權充禦膳房的火車上,一到了進餐的時間,空氣便立即緊張起來了。
可是工作雖忙,倒并不曾有過出菜遲延,或碗碟倒置的失誤發生過去時。
讀者别小看了他們!他們的動作真有些軍隊化呢!一到生火的時候,五十個丙廚夫便一起動起後來,因為各人的手法都是相等的,所以爐子裡的煤球也總是在同一個時候生旺,而那一截臨時裝上去的短煙囪,也連帶的在同一個時候被拆卸下來了;最好看的是當那五十個丙廚人同時彎下身子,各用着一柄葵扇,一揮一揮地在煽動,這情形真象舢船上的船夫的動作一般的整齊,一般的刻闆。
這些廚夫雖然在地位上有甲,乙,丙之分,可是他們的服裝倒是一律平等的;他們都打扮得象宮裡的太監一樣,不過在衣袖上,多加一個白布的套子。
所以在這四輛權充禦膳房的車子裡,色調也跟别輛車子上機樣的燦爛奪目。
從前時代的人,無論貧富貴賤,對于廚房的清潔,都不很注意的。
太後卻不然,在宮裡頭的時候,往往親自上禦膳房去察看,因此那裡是永遠收拾得非常潔淨的。
而這一次在火車上監時裝點成的這個禦膳房,地位雖不大,清潔還是十分注意。
我敢說我從不曾見過這樣潔淨的廚房,連那地闆也是擦得一些塵垢都沒有,差不多可以讓人家把它吃下去了。
每天有兩餐是規定的“正餐”,在這兩次的正餐上便得照着規定,把那一百碗菜齊齊整整的端上來了。
除掉這兩次正餐之外,還有兩次的小吃;既稱小吃,當然不會再象正餐一般的富麗了,可是皇太後總是不肯過分随便的,所以每次的小吃,至少也有二十碗菜,平常總在四五十碗左右。
那末所謂“正餐”一百樣,“小吃”四五十樣,究竟是些什麼美味呢?這個我真不能給你們作詳盡的答複了!因為宮裡頭所吃的菜,花色實在太多,就是在車子上還是不少,斷非尋常人的記憶力所能記住的。
本來我上面早就說過,中國
譬如象豆芽,在下鍋之前,必須先把它莖上所生的很細的根須摘去,而且摘的時候還得十分用心,以緻糟蹋了有用的東西。
這要算來,便是專派一個人來料理豆芽一樣東西,也不會怎樣空閑了。
何況别的東西都得一般的調弄呢! 我們退回去再講那些爐竈:它們一共是五十座,勻勻落落地分着兩行排列在左右,仿佛是一隊端整嚴肅的禁衛軍一樣。
這些爐竈裡所用的燃料便是煤球;可是因為煤球那東西很不容易着火,所以每次都得用廢紙或木花來做引火的東西。
但是不能用得太多,否則那股煙就難受了。
這一部分生火的工作是那些雜差做的,為便利叙述起見,不妨暫時稱為丙廚夫。
因為除了他們之外,還有那真正做廚子工作的“上手”,“下手”,可以稱為甲廚夫和乙廚夫咧。
丙廚夫一共也有五十人,就是每一個人管一座竈。
甲廚夫除掉每餐各做拿手的正菜兩種外,其他便一概不管了;乙廚夫隻需當甲廚夫工作的時候,站在他的旁邊,把醬油,糖,香料之類,依次遞給他,不過因為要“依次”的緣故,他們就必須同樣的懂得一些烹饪的技術了。
當丙廚夫在生火的時候,甲乙兩廚夫無論怎樣閑空,也不願稍助一臂之力的,甯可瞪出了眸子在旁邊瞧着,不屑動一動因為他們覺得這種低微的工作,是要有損他們的尊嚴的。
我看隻要在宮裡當一些差使的人,上至總官太監下至打掃夫,可說是沒有一個不愛體面的,也沒有一個人不會搭架子了,這大概也是受了皇太後的熏陶吧? 待到那爐火熄滅旺之後,少不得也有一陣很濃烈的煤氣;當然,這是十分不合衛生的。
在車子上奉天去的路上,有好幾名太監因為受不住這種臭味而病倒了。
不過他們漸漸地也乖覺起來,每次生火,總把所有的車窗全打開,這樣就不再聽見有中煤毒的人了。
除掉開窗之外,另外還有一個減少煤氣的方法。
就是在那爐竈上開一個小洞,當開始生火的時候,先用一節很短的煙囪裝在這個小洞上,而把這煙囪的出口,各着窗外,于是那般濃烈的煤氣,便有一大半可以吹散出去了。
待到爐内的煤球已生得十分的旺了,就是全部已變了透明的紅色,(這種煤球是極其耐燃的,一經生旺,便可以用好久的工夫。
)這才把那短煙囪卸下。
為着要減少生火的時間起見,那些丙廚夫總得用一柄葵扇湊在那爐竈前端的火門上盡力的望裡而扇着;可是因為這火門的位置太低,他們非得把身子彎下去,便無從扇起,所以這一種工作,實在是很辛苦的。
我們再來算一算看:每一座爐竈上有甲,乙,丙三個廚夫,此外尚有無數的太監,往來般運,這一起人的數目,可是真不少了!所以在那四輛權充禦膳房的火車上,一到了進餐的時間,空氣便立即緊張起來了。
可是工作雖忙,倒并不曾有過出菜遲延,或碗碟倒置的失誤發生過去時。
讀者别小看了他們!他們的動作真有些軍隊化呢!一到生火的時候,五十個丙廚夫便一起動起後來,因為各人的手法都是相等的,所以爐子裡的煤球也總是在同一個時候生旺,而那一截臨時裝上去的短煙囪,也連帶的在同一個時候被拆卸下來了;最好看的是當那五十個丙廚人同時彎下身子,各用着一柄葵扇,一揮一揮地在煽動,這情形真象舢船上的船夫的動作一般的整齊,一般的刻闆。
這些廚夫雖然在地位上有甲,乙,丙之分,可是他們的服裝倒是一律平等的;他們都打扮得象宮裡的太監一樣,不過在衣袖上,多加一個白布的套子。
所以在這四輛權充禦膳房的車子裡,色調也跟别輛車子上機樣的燦爛奪目。
從前時代的人,無論貧富貴賤,對于廚房的清潔,都不很注意的。
太後卻不然,在宮裡頭的時候,往往親自上禦膳房去察看,因此那裡是永遠收拾得非常潔淨的。
而這一次在火車上監時裝點成的這個禦膳房,地位雖不大,清潔還是十分注意。
我敢說我從不曾見過這樣潔淨的廚房,連那地闆也是擦得一些塵垢都沒有,差不多可以讓人家把它吃下去了。
每天有兩餐是規定的“正餐”,在這兩次的正餐上便得照着規定,把那一百碗菜齊齊整整的端上來了。
除掉這兩次正餐之外,還有兩次的小吃;既稱小吃,當然不會再象正餐一般的富麗了,可是皇太後總是不肯過分随便的,所以每次的小吃,至少也有二十碗菜,平常總在四五十碗左右。
那末所謂“正餐”一百樣,“小吃”四五十樣,究竟是些什麼美味呢?這個我真不能給你們作詳盡的答複了!因為宮裡頭所吃的菜,花色實在太多,就是在車子上還是不少,斷非尋常人的記憶力所能記住的。
本來我上面早就說過,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