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七回 接駕
關燈
小
中
大
鈎子了,這種辦法,恐怕在别國的樂隊中是絕對見不到的!
他們吹吹打打的把太後送上鸾輿,或火車,或其他代步的東西上去之後——總之,隻要是太後離開了他們正在奏樂的所在,而開始往别處行去的時候,他們就得收拾好一切樂器,搶先趕到終點地上去候着,再把方才歡送時候所演奏的樂曲來歡迎伊。
這樣一番滑稽的做作,也有一個專用的名詞,喚做“接駕”。
我對于這些樂器都是極愛玩弄的。
尤其使我感覺到相當的興味的,便是它們各個的曆史。
所以在本書這一章裡面,我特地把它們逐件的說明,象上面一章裡所講的“八寶”一樣。
同時,我還有一種很切實的認識,深信這些古樂器中确有幾件是目下在世界各地流行着的新式樂器的始祖,正和人類是從猿進化下來的一般無二。
這些樂器中就有“磬”在内,或者是用銅鑼。
“磬”也是“八寶”之一,它的式樣,已于上一章中講過了。
真的樂器和黃緞上所繡着的花樣是完全相同的,我們可以無須再行複述。
這一種樂器的用處是調和節奏,使全隊的樂聲忽徐忽疾,不緻有呆滞之弊。
本來,在那時候所奏的樂曲,都是很奇特的;似乎并沒有一定的拍子,現在的人聽了,也許不會再感到什麼興趣。
但是它們所發出來的莊嚴肅穆的音節,從你的聽覺上辨别起來,果然是很單調的,很不悅耳的,而在你的心靈上,卻必有一種異樣的感覺發生。
這便是中國古樂的特點。
至于那銅鑼的聲音是更單純了,然而也很柔和,富于詩意,而且是同樣也有刺激你的神經的作用。
因為他們捶這銅鑼的時候,手腕用的力量很輕,不讓它有刺耳的大聲發出來,聽去隻象一陣秋風,在綠葉落盡的林子裡吹過一樣。
還有種樂器的名字喚做番鼓(别名“幹預”)。
它是一個很古怪的圓鼓,直徑大約是十二英寸,它的面上是用白色的豬皮包的,中部微微凸起,在凸起着的一部分的底下是空的,大約直徑有三英寸,也是用豬皮包着。
這一方豬皮覆着鼓的全部,一直到邊上,才用無數小釘把它釘住,這種鐵釘的頭是特别的大,象現在的螺絲釘差不多,那時候叫做“圓頭釘”。
這個鼓上另有一條象女人穿的裙子似的鼓衣縛着;這一條鼓衣可就富麗了,它的本質是黃色的貢緞,上面用各種鮮豔的絲線繡着許多的花紋,繡工都是十二分的精緻。
每種花樣代表一種樂器,所以這一條鼓衣上,差不多已把中國樂器中曆來所沿用的各種樂器,完全紮繡出來了。
真是怪有趣味的! 在尋常的中國樂隊裡面,打這番鼓的人都用一根帶子系着鼓的兩邊,套在自己的頭頸裡,恰好使那鼓平挂在他的腹部上,一路敲打打着。
可是皇太後的樂隊中的鼓手,便無須如此費力了,他把這個番鼓挂在他的助手的背上,他自己就站在後面,用兩根不很粗的鼓錘,一下一下的打着。
這種番鼓所發出來的聲音,簡直是比銅鑼更單調。
我們倘用一枝竹筷在桌子上敲打,就會發出同樣的聲音來。
還有啄木鳥在林子裡工作的時候,也有這種相類的響聲。
番鼓的聲音雖是這樣的單調不悅耳,可是它在整個樂隊裡面,卻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和磬或銅鑼一般的用以調整節奏的。
我覺得“九音鑼”在這些樂器裡頭,可算是最有趣味的一種了!它所發出來的聲音,全是中國歌譜中實在應用的音階。
它的構造也并不複雜,本身隻是一個木架子而已。
這個木架子的式樣和我前面所講的用以安放各種樂器的那個大架子大略相同,——大架子高約五英尺,闊約八英尺,底下的兩個木腳,都是很沉重的,又是展開得很闊的,所以無論上面挂多少樂器,也不至有頭重腳輕的現象,就是遇到有風的時候,也不會馬它吹倒的。
——可是這個九音鑼的架子,卻隻有十八英寸高,三英寸闊。
它一共有三根橫檔,順次釘着,距離
這樣一番滑稽的做作,也有一個專用的名詞,喚做“接駕”。
我對于這些樂器都是極愛玩弄的。
尤其使我感覺到相當的興味的,便是它們各個的曆史。
所以在本書這一章裡面,我特地把它們逐件的說明,象上面一章裡所講的“八寶”一樣。
同時,我還有一種很切實的認識,深信這些古樂器中确有幾件是目下在世界各地流行着的新式樂器的始祖,正和人類是從猿進化下來的一般無二。
這些樂器中就有“磬”在内,或者是用銅鑼。
“磬”也是“八寶”之一,它的式樣,已于上一章中講過了。
真的樂器和黃緞上所繡着的花樣是完全相同的,我們可以無須再行複述。
這一種樂器的用處是調和節奏,使全隊的樂聲忽徐忽疾,不緻有呆滞之弊。
本來,在那時候所奏的樂曲,都是很奇特的;似乎并沒有一定的拍子,現在的人聽了,也許不會再感到什麼興趣。
但是它們所發出來的莊嚴肅穆的音節,從你的聽覺上辨别起來,果然是很單調的,很不悅耳的,而在你的心靈上,卻必有一種異樣的感覺發生。
這便是中國古樂的特點。
至于那銅鑼的聲音是更單純了,然而也很柔和,富于詩意,而且是同樣也有刺激你的神經的作用。
因為他們捶這銅鑼的時候,手腕用的力量很輕,不讓它有刺耳的大聲發出來,聽去隻象一陣秋風,在綠葉落盡的林子裡吹過一樣。
還有種樂器的名字喚做番鼓(别名“幹預”)。
它是一個很古怪的圓鼓,直徑大約是十二英寸,它的面上是用白色的豬皮包的,中部微微凸起,在凸起着的一部分的底下是空的,大約直徑有三英寸,也是用豬皮包着。
這一方豬皮覆着鼓的全部,一直到邊上,才用無數小釘把它釘住,這種鐵釘的頭是特别的大,象現在的螺絲釘差不多,那時候叫做“圓頭釘”。
這個鼓上另有一條象女人穿的裙子似的鼓衣縛着;這一條鼓衣可就富麗了,它的本質是黃色的貢緞,上面用各種鮮豔的絲線繡着許多的花紋,繡工都是十二分的精緻。
每種花樣代表一種樂器,所以這一條鼓衣上,差不多已把中國樂器中曆來所沿用的各種樂器,完全紮繡出來了。
真是怪有趣味的! 在尋常的中國樂隊裡面,打這番鼓的人都用一根帶子系着鼓的兩邊,套在自己的頭頸裡,恰好使那鼓平挂在他的腹部上,一路敲打打着。
可是皇太後的樂隊中的鼓手,便無須如此費力了,他把這個番鼓挂在他的助手的背上,他自己就站在後面,用兩根不很粗的鼓錘,一下一下的打着。
這種番鼓所發出來的聲音,簡直是比銅鑼更單調。
我們倘用一枝竹筷在桌子上敲打,就會發出同樣的聲音來。
還有啄木鳥在林子裡工作的時候,也有這種相類的響聲。
番鼓的聲音雖是這樣的單調不悅耳,可是它在整個樂隊裡面,卻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和磬或銅鑼一般的用以調整節奏的。
我覺得“九音鑼”在這些樂器裡頭,可算是最有趣味的一種了!它所發出來的聲音,全是中國歌譜中實在應用的音階。
它的構造也并不複雜,本身隻是一個木架子而已。
這個木架子的式樣和我前面所講的用以安放各種樂器的那個大架子大略相同,——大架子高約五英尺,闊約八英尺,底下的兩個木腳,都是很沉重的,又是展開得很闊的,所以無論上面挂多少樂器,也不至有頭重腳輕的現象,就是遇到有風的時候,也不會馬它吹倒的。
——可是這個九音鑼的架子,卻隻有十八英寸高,三英寸闊。
它一共有三根橫檔,順次釘着,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