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六回 鸾輿

關燈
現在讓我們再為皇太後的“鸾輿”寫一些記事。

    其實“鸾輿”這兩個字,隻是一個習用的名稱,那東西根本不是什麼“輿”,隻是一輛藤轎而已。

     無論在哪一隊的儀仗中,或是在哪一次的大典中,這輛藤轎總是占着一個極重要的位置。

    因為它好象是太後的家一樣,就是當太後自己并不坐這輛藤轎裡的時候,一切大臣還得恭恭敬敬地向它磕頭。

    ——這也是曆代帝皇相沿下來的一種習慣,隻要是皇帝或皇太後所有的,或是所用過的東西,臣下見了,就得一般的足恭緻敬,不得亵渎。

     單隻為了這一乘鸾輿,又特地多備一輛車來裝載它。

     這一輛鸾輿不但也有一輛專車,而且還有一個特制的木架,給它襯着,使它不緻接觸着底下的木闆;——就是車上的地闆——為的是這些地闆,都曾給尋常的人踐踏過,當然不能再玷污太後的鸾輿。

    從北平到奉天去的路上,太後還屢次需要用到它,而在每一次使用的時候,全列的火車就得停下來,先在太後所坐的那輛車子的門口,擱上了那一塊在伊上車時所用過的木闆,然後再在這一塊木闆和那鸾輿的中間,架上一條跳闆似的東西;這前後兩條木闆上當然都有很厚的絨氈墊着,太後在上面走過,便可以象走在粉絮上一樣的溫軟舒适了。

     若問這一乘鸾輿的外觀和裝飾,那可真是光彩極了!象這樣美麗的一乘轎子,的确配有一輛專車來裝載它! 因為它是太華貴了,太美麗了,我真不知道應該怎樣的形容它才适當! 鸾輿的内部全是用杏黃色的貢緞帽起來的,那些貢緞的顔色,都是特别的鮮豔,而且是時常在更換着的。

    待到太後快要使用到它的時候,李蓮英便親自走過去用心察看一番,倘有什麼污漬,或缺少了什麼東西的話,便立即調補好。

    及至太後走進鸾輿的時候,旁邊還得臨時加上一道布幔,團團地圍着,使一切的人,都不能偷看伊,連被派着扛擡這乘鸾輿的那些太監,也絕對看不見伊。

    一直等到伊在鸾輿裡坐穩之後,那一道布幔才撤去;同時那些轎夫,便小心翼翼地擔負起這副千斤重擔來。

     如果萬一不幸而因為其中有一個轎夫走錯了一步路,以緻于使坐在鸾輿裡的太後一跤翻下輿來,或雖不曾翻下,而已受了一些驚吓,那就鬧大了!至多在半天功夫以内,這十六名轎夫的腦袋便得一齊掉下來了!不過據我所知道,這樣的事情,事實上是從沒有發生過的;因為給太後擡這乘鸾輿的十六名轎夫,可說是打全中國幾萬幾千名轎夫裡頭所挑出來的頂兒,尖兒,無論如何,決不會走錯一步的。

    就是他們自己,也往往自負得了不得;而且以為能給太後當差,真是一樁最光榮的事情。

    他們所穿的服裝,又是十二分美麗的;頭上是戴着普通的圍帽,卻沒有頂子或翎毛一類的裝飾物,上身穿的是淡紅色的背心;下面穿的是湖綠色的長褲;腳上是深黑色的靴子,但并不是長統。

     他們不論在起步的時候,或行走的時候,都是十二分的小心;當然,他們也知道殺頭不是一件有趣味的事情! 在這一乘鸾輿的前面,有一道短短的小門,當太後上轎的時候,便由李蓮英先把它打開;太後就從這空隙裡跨進去,進去之後,再慢慢地旋過身來,把背部靠在後面的軟墊上,臉朝着前面,很舒服地安坐在這一間匣子形的活動屋子裡。

    我們尋常人坐轎子,轎夫往往很不經意地讓他們的肩膀上下聳動,使坐在轎子裡的人,給他們颠簸得非常難受;可是這些擡鸾輿的人,卻再也不敢使出這種性子來了。

     在太後的座位的兩邊,各裝着一個扶手的東西,都是用黃色緞子包着絲綿做的,專備太後擱置手臂之用。

    除掉這兩個扶手之外,貼對着伊的胸前,——就是那一道象短門似的東西,上面也有一條狹長的木闆,一般的也有黃緞包着,十分柔軟平整;太後如其想俯向前去話,盡可很舒适地伏在這門上,因為它的兩端各有鐵紐扣着,所以是絕對不會搖動的。

     這條可以伏着的木闆約有五六寸闊,而且是可以揭起來的。

     說明白一些,這闆下面雖然在名義是這一乘鸾輿的短門,其實卻是一具長方形的扁匣子。

    因為做得和鸾輿的闊度恰好相等的緣故,便一舉兩得的又把它當做了一扇短門;而它的匣蓋,同時又可給太後當擱兒用。

    這個設計的人,在那時候真可算是别具巧思了!那末在這一具長方形的扁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