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回 随駕大臣
關燈
小
中
大
其中有一位最好奇的人,竟象看什麼西洋鏡似的盡把他的視線釘住二哥的眼鏡出神。
最使他觸目驚心的,大概是那一根一端系在眼鏡上,一端系在鈕扣上的金鍊。
因為他覺得這一根金鍊的一端,雖是在二哥的馬褂鈕扣上系着,可是那鍊的本身是軟的,何以能夠托住那眼鏡,使他不掉下來呢。
于是他就格外目不稍瞬地注視着了。
二哥的脾氣原是很滑稽,很頑皮的,他瞧這官員老是向他的眼鏡瞧着,便存心和他開一次玩笑。
他故意把自己的鼻梁一皺,那眼鏡便立刻掉了下來,慌得這官員來不及的搶上前去,伸出了手想替他接住;可是這眼鏡有金鍊系着,掉到二哥的腰間,便不再掉下去了,隻在那金鍊上轉動。
這樣可就更使那官員着魔了。
“啊!”這位大臣已忍不住叫喊起來了,他的眼睛是睜得比平常大了一倍。
“再試一次讓我瞧吧?” 二哥真的依着他又試了一次。
這位大臣瞧了,便咧着嘴盡笑,并請求二哥把這副眼鏡借給他自己試試看。
可是他鬧了好半晌,甚至把他的鼻子也擦紅了,還是夾不上去。
理由很簡單,不過是我二哥的鼻梁很高,所以能用夾鼻眼鏡;而這位老先生的鼻梁卻是扁得象沒有一樣,自然夾不上去了。
從此以後,勳齡的這一副夾鼻眼鏡,便成了他同僚們的好奇心的集中點了;一直到我們搭着這一輛特備的禦用列車,從北平到奉天去的時候,這種好奇心還不曾完全消滅。
因為太後這一次上奉天去的主因,純粹是為着要去谒陵,并不是要去處理什麼軍國大計,沿路也隻是随意看看風景,并不打算作一天半日的勾留,所以除掉我二哥和慶善之外,伊就不再帶旁的比較重要些的大臣了。
但是我二哥和慶善兩個人,卻照例的各自帶着許多随員。
慶善大概帶五個或六個,有的算是幫他辦雜務的,有的算是幫他辦文書的,然而在事實上,這些人所能為慶善效勞的,可說真是很少的。
至于文書方面的事務,那是更少了,——簡直是沒有。
本來,這種吃飯不做事的美缺,原是慶善存心照顧他那些親戚的,因為他那親戚都是很懶的角色,雖然想賺錢,卻不願實實在在的工作,于是各人都利用着親戚的關系,強迫慶善安插他們。
這一種情形在中國,可說是很普通的,無論那一個人,隻要他自己弄到了一個可以有權用人的位置以後,他的那些親戚故舊,便立刻會把他包圍起來,強迫他盡量的引用私人,多多益善。
而在滿清官場中,這種情形是尤其的普遍。
我二哥當然也不能例外,他的随員究竟有多少,我雖不知确數,但是我可以保證他們除了陪坐着談天之外,斷沒有别的工作了。
其實當二哥引用他們的時候,原來也不希望他們做什麼工作。
這樣讀者就不難想見我們家裡的情形了:不但我二哥有這麼許多清客式的随員,便是我四弟,也照樣有好幾個養着,我父親所有的是更多了;這三起人馬合并後的總數,至少就有二三十名了。
所以無論我們自己的屋子怎樣大,或是向人家租下來的屋子怎樣大,卻永遠不會有空的房間了。
而且往往不夠。
在這種情形之下,我父親,我二哥,或四弟,便得另外再化一筆錢,到外面去租些屋子,好讓這些寄生蟲們安居。
話雖如此,在朝廷上也全虧了那些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大臣,穿着花花綠綠的肅立着,才能點綴成一種雍容華貴的氣象;而在這一次的旅途中,又全虧了勳齡和慶善的這些随員們點綴其間,方不緻盡失朝廷風度。
雖然,嚴格的講起來,這一次随太後上奉天的一班随駕大臣之中,除掉勳齡和慶善兩人,真夠得上算是大臣之外,其餘的一班人,倘若不客氣一些,盡可不必把大臣的頭銜送給他們;但是我以為極應該也稱他們為随駕大臣,否則便是不公允。
因為我覺得他們這一群人所擔任的職務!簡直完全是一樣的,除非在朝見太後的時候,慶善和勳齡所站的位置,總是在最先,此外便并無什麼區别了。
說到站的位置,我們就不得不稱頌一聲爵位的可貴了。
前面我雖然已經再三的說,爵位是一種虛名,絕無絲毫實益的,可是在朝見太後的時候,我二哥畢竟靠着他這個公爵的頭銜,每次總是站在慶善的前面,就是站得和太後格外近一些;這種待遇,在那時候算是一種極光榮的事情。
慶善是清宮中的一個男管家,凡一個男管家所能管的事情,他大概也可以完全管得到;而我二哥卻是等于太後的一個侍從副官,雖然沒有實權,地位卻總比一個男客家來得高,因此他就可以站在慶善于的前面了。
一路上,我們的列車往往因為太後一時的高興,便命令它停止下來;而每當車子停的時候,慶善和勳齡所率領着的一批“随駕大臣”,便得一齊走到太後跟前來侍候。
太後對于這些人的名字,官銜,和他們個人的短短的曆史,差不多沒有一個不知道。
雖然他們侍立在伊面前的時候,伊對他們似乎并不怎樣注意,可是這些人的服裝和舉止,卻沒有半些能夠逃出伊的靈敏的視線以外去的。
“他們都是打扮得很富麗的!”伊常是這樣的感慨着:“他們的浮華,他們的官架子,在旅途中,的确可以增加我們不少的風趣!”
最使他觸目驚心的,大概是那一根一端系在眼鏡上,一端系在鈕扣上的金鍊。
因為他覺得這一根金鍊的一端,雖是在二哥的馬褂鈕扣上系着,可是那鍊的本身是軟的,何以能夠托住那眼鏡,使他不掉下來呢。
于是他就格外目不稍瞬地注視着了。
二哥的脾氣原是很滑稽,很頑皮的,他瞧這官員老是向他的眼鏡瞧着,便存心和他開一次玩笑。
他故意把自己的鼻梁一皺,那眼鏡便立刻掉了下來,慌得這官員來不及的搶上前去,伸出了手想替他接住;可是這眼鏡有金鍊系着,掉到二哥的腰間,便不再掉下去了,隻在那金鍊上轉動。
這樣可就更使那官員着魔了。
“啊!”這位大臣已忍不住叫喊起來了,他的眼睛是睜得比平常大了一倍。
“再試一次讓我瞧吧?” 二哥真的依着他又試了一次。
這位大臣瞧了,便咧着嘴盡笑,并請求二哥把這副眼鏡借給他自己試試看。
可是他鬧了好半晌,甚至把他的鼻子也擦紅了,還是夾不上去。
理由很簡單,不過是我二哥的鼻梁很高,所以能用夾鼻眼鏡;而這位老先生的鼻梁卻是扁得象沒有一樣,自然夾不上去了。
從此以後,勳齡的這一副夾鼻眼鏡,便成了他同僚們的好奇心的集中點了;一直到我們搭着這一輛特備的禦用列車,從北平到奉天去的時候,這種好奇心還不曾完全消滅。
因為太後這一次上奉天去的主因,純粹是為着要去谒陵,并不是要去處理什麼軍國大計,沿路也隻是随意看看風景,并不打算作一天半日的勾留,所以除掉我二哥和慶善之外,伊就不再帶旁的比較重要些的大臣了。
但是我二哥和慶善兩個人,卻照例的各自帶着許多随員。
慶善大概帶五個或六個,有的算是幫他辦雜務的,有的算是幫他辦文書的,然而在事實上,這些人所能為慶善效勞的,可說真是很少的。
至于文書方面的事務,那是更少了,——簡直是沒有。
本來,這種吃飯不做事的美缺,原是慶善存心照顧他那些親戚的,因為他那親戚都是很懶的角色,雖然想賺錢,卻不願實實在在的工作,于是各人都利用着親戚的關系,強迫慶善安插他們。
這一種情形在中國,可說是很普通的,無論那一個人,隻要他自己弄到了一個可以有權用人的位置以後,他的那些親戚故舊,便立刻會把他包圍起來,強迫他盡量的引用私人,多多益善。
而在滿清官場中,這種情形是尤其的普遍。
我二哥當然也不能例外,他的随員究竟有多少,我雖不知确數,但是我可以保證他們除了陪坐着談天之外,斷沒有别的工作了。
其實當二哥引用他們的時候,原來也不希望他們做什麼工作。
這樣讀者就不難想見我們家裡的情形了:不但我二哥有這麼許多清客式的随員,便是我四弟,也照樣有好幾個養着,我父親所有的是更多了;這三起人馬合并後的總數,至少就有二三十名了。
所以無論我們自己的屋子怎樣大,或是向人家租下來的屋子怎樣大,卻永遠不會有空的房間了。
而且往往不夠。
在這種情形之下,我父親,我二哥,或四弟,便得另外再化一筆錢,到外面去租些屋子,好讓這些寄生蟲們安居。
話雖如此,在朝廷上也全虧了那些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大臣,穿着花花綠綠的肅立着,才能點綴成一種雍容華貴的氣象;而在這一次的旅途中,又全虧了勳齡和慶善的這些随員們點綴其間,方不緻盡失朝廷風度。
雖然,嚴格的講起來,這一次随太後上奉天的一班随駕大臣之中,除掉勳齡和慶善兩人,真夠得上算是大臣之外,其餘的一班人,倘若不客氣一些,盡可不必把大臣的頭銜送給他們;但是我以為極應該也稱他們為随駕大臣,否則便是不公允。
因為我覺得他們這一群人所擔任的職務!簡直完全是一樣的,除非在朝見太後的時候,慶善和勳齡所站的位置,總是在最先,此外便并無什麼區别了。
說到站的位置,我們就不得不稱頌一聲爵位的可貴了。
前面我雖然已經再三的說,爵位是一種虛名,絕無絲毫實益的,可是在朝見太後的時候,我二哥畢竟靠着他這個公爵的頭銜,每次總是站在慶善的前面,就是站得和太後格外近一些;這種待遇,在那時候算是一種極光榮的事情。
慶善是清宮中的一個男管家,凡一個男管家所能管的事情,他大概也可以完全管得到;而我二哥卻是等于太後的一個侍從副官,雖然沒有實權,地位卻總比一個男客家來得高,因此他就可以站在慶善于的前面了。
一路上,我們的列車往往因為太後一時的高興,便命令它停止下來;而每當車子停的時候,慶善和勳齡所率領着的一批“随駕大臣”,便得一齊走到太後跟前來侍候。
太後對于這些人的名字,官銜,和他們個人的短短的曆史,差不多沒有一個不知道。
雖然他們侍立在伊面前的時候,伊對他們似乎并不怎樣注意,可是這些人的服裝和舉止,卻沒有半些能夠逃出伊的靈敏的視線以外去的。
“他們都是打扮得很富麗的!”伊常是這樣的感慨着:“他們的浮華,他們的官架子,在旅途中,的确可以增加我們不少的風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