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卷 四五、鬼文入彀
關燈
小
中
大
三十金堪成進士 大慈悲獲大便宜
吳中作令時存恤 無限深情互報施
皖江諸生某〖皖江,即安徽。
〗,赴金陵試。
阻風不得發,舣舟江浒〖舣,音蟻;浒,音虎。
舣舟,猶言泊舟。
江浒,猶言江濱。
〗,登岸閑遊,迤逦入一村,見有數人議于途,咨嗟歎悼,若無可為策者,耳中隐隐聞哭聲。
又行數武,哭聲益近,音兼哀怨。
又遇數人搓手頓足,嗟歎之狀,與前遇者無異。
惟聞左側一人曰:“此時若得一大慈悲人,慨然助以一棺之費,今日之事尚可兩全。
”衆曰:“正爾為難〖正爾,猶言惟此也。
〗,何言之易也!”生聞之,拱而詢曰〖拱手問也。
〗:“諸君何憂之深也?行道之人,可得聞欤?”衆皆謂左側者曰:“是殆君所謂大慈悲人也!盍語之〖盍,音合,何不也。
〗?”左側者曰:“安知其非也?”因具以告生,曰:“此地皆某一姓聚族而居。
族弟某,死而遺其婦,能守節,子僅數齡。
婦事舅姑孝,紡織以供甘旨〖甘旨,美味也。
供甘旨奉養之謂。
〗。
一月前舅病,延醫購藥,悉索一空〖(左傳襄公)悉索敝賦。
(按)悉索,搜括之謂。
〗,昨死矣!無由得棺木,不得已将鬻婦以為殓〖鬻,音育,賣也。
〗,婦方恨不能終守,又痛舅戀姑〖戀,音練;相依不忍離之謂。
〗,且難舍其子;自昨至今,痛極而暈者數四。
某等又因連年荒旱,不名一錢〖不名,猶言無有也。
〗,歎族中有此節孝之婦而不能保全,故相與太息耳〖(說文)大聲歎曰太息。
〗。
”生聞之,慨然曰:“需金幾何便可成殓?”衆曰:“但得三十金足矣。
”生因邀衆入舟,出銀示之,曰:“某此行攜四十金,當分三十金相贈,留此十金,足終場事。
”衆皆感歎。
有泣下者曰:“此真大慈悲人矣!”适風色轉順,舟子挂欲行,生急揮衆上岸,彼此匆匆,各不暇诘姓氏,拱手緻謝而别。
生至金陵,資用不給。
貸于其鄉之貿易金陵者,得免匮乏〖匮,音愧,竭也。
〗,及入場,先有老者兀坐号舍中〖兀,音誤。
兀坐,正坐不動貌。
〗,訝其何自〖何自,猶言何來。
〗,曰:“與子同号。
”生殊惘然〖惘,音罔。
惘然,不解貌。
〗,惟覺号舍甚寬,與老者共坐一榻,不嫌狹隘。
遂互詢裡居姓氏〖互詢,彼此相詢也。
〗,并金陵考事,談文講藝,相得歡然。
将寝,老者曰:“子安睡,勿問我。
”及四鼓,題紙下,見老者伸筆疾書。
欲起如被魇者〖魇,音妍,夢驚也。
又讀掩,義與掩壓略同。
〗,昏然複睡。
至次日交午始醒,則老者不知何往。
取己卷視之,草稿字迹已滿,大訝,展讀則文雄渾而詩工雅,四藝皆備,真掄元奪魁作也。
異而詢号軍曰:“同号之老者何往?”号軍漫應之曰:“去矣!”生遂不複置诘。
疑與老者素昧平生〖注詳首篇。
〗,何忽為創文藝。
反複展讀,歎賞不置。
執筆構思,不能别成一字,遂照錄之。
及二場入号,則老者又已先在,迎謂生曰:“合與君有宿緣,複得同号。
”生以頭場事緻謝,而咎其不别而行〖咎,猶責也。
〗,曰:“丈人胡再不謀〖四字出(左傳襄公)〗。
”老者笑曰:“宿世中應償君數篇文字,是有鬼神知之,何勞緻謝?暮夜,君但高卧,幸勿多問。
”如其言。
及次日起,
〗,赴金陵試。
阻風不得發,舣舟江浒〖舣,音蟻;浒,音虎。
舣舟,猶言泊舟。
江浒,猶言江濱。
〗,登岸閑遊,迤逦入一村,見有數人議于途,咨嗟歎悼,若無可為策者,耳中隐隐聞哭聲。
又行數武,哭聲益近,音兼哀怨。
又遇數人搓手頓足,嗟歎之狀,與前遇者無異。
惟聞左側一人曰:“此時若得一大慈悲人,慨然助以一棺之費,今日之事尚可兩全。
”衆曰:“正爾為難〖正爾,猶言惟此也。
〗,何言之易也!”生聞之,拱而詢曰〖拱手問也。
〗:“諸君何憂之深也?行道之人,可得聞欤?”衆皆謂左側者曰:“是殆君所謂大慈悲人也!盍語之〖盍,音合,何不也。
〗?”左側者曰:“安知其非也?”因具以告生,曰:“此地皆某一姓聚族而居。
族弟某,死而遺其婦,能守節,子僅數齡。
婦事舅姑孝,紡織以供甘旨〖甘旨,美味也。
供甘旨奉養之謂。
〗。
一月前舅病,延醫購藥,悉索一空〖(左傳襄公)悉索敝賦。
(按)悉索,搜括之謂。
〗,昨死矣!無由得棺木,不得已将鬻婦以為殓〖鬻,音育,賣也。
〗,婦方恨不能終守,又痛舅戀姑〖戀,音練;相依不忍離之謂。
〗,且難舍其子;自昨至今,痛極而暈者數四。
某等又因連年荒旱,不名一錢〖不名,猶言無有也。
〗,歎族中有此節孝之婦而不能保全,故相與太息耳〖(說文)大聲歎曰太息。
〗。
”生聞之,慨然曰:“需金幾何便可成殓?”衆曰:“但得三十金足矣。
”生因邀衆入舟,出銀示之,曰:“某此行攜四十金,當分三十金相贈,留此十金,足終場事。
”衆皆感歎。
有泣下者曰:“此真大慈悲人矣!”适風色轉順,舟子挂欲行,生急揮衆上岸,彼此匆匆,各不暇诘姓氏,拱手緻謝而别。
生至金陵,資用不給。
貸于其鄉之貿易金陵者,得免匮乏〖匮,音愧,竭也。
〗,及入場,先有老者兀坐号舍中〖兀,音誤。
兀坐,正坐不動貌。
〗,訝其何自〖何自,猶言何來。
〗,曰:“與子同号。
”生殊惘然〖惘,音罔。
惘然,不解貌。
〗,惟覺号舍甚寬,與老者共坐一榻,不嫌狹隘。
遂互詢裡居姓氏〖互詢,彼此相詢也。
〗,并金陵考事,談文講藝,相得歡然。
将寝,老者曰:“子安睡,勿問我。
”及四鼓,題紙下,見老者伸筆疾書。
欲起如被魇者〖魇,音妍,夢驚也。
又讀掩,義與掩壓略同。
〗,昏然複睡。
至次日交午始醒,則老者不知何往。
取己卷視之,草稿字迹已滿,大訝,展讀則文雄渾而詩工雅,四藝皆備,真掄元奪魁作也。
異而詢号軍曰:“同号之老者何往?”号軍漫應之曰:“去矣!”生遂不複置诘。
疑與老者素昧平生〖注詳首篇。
〗,何忽為創文藝。
反複展讀,歎賞不置。
執筆構思,不能别成一字,遂照錄之。
及二場入号,則老者又已先在,迎謂生曰:“合與君有宿緣,複得同号。
”生以頭場事緻謝,而咎其不别而行〖咎,猶責也。
〗,曰:“丈人胡再不謀〖四字出(左傳襄公)〗。
”老者笑曰:“宿世中應償君數篇文字,是有鬼神知之,何勞緻謝?暮夜,君但高卧,幸勿多問。
”如其言。
及次日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