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卷 四四、承德令
關燈
小
中
大
國慶何堪不報荒 發倉有罪一身當
斯民直道猶三代 愛戴何殊召伯棠
故湖南衡永道施觀察道生之父施公,以鄉魁令奉天承德縣〖第二至第五名舉人,稱鄉魁。
〗。
縣有旱荒,夏無麥,秋無禾,饑馑流離〖馑,音僅。
(論語注)谷不熟曰饑,菜不熟曰馑。
(按)饑馑流離,猶言因饑馑而流離也。
〗,十室而九。
是歲國有大慶〖大慶,凡大婚萬壽之謂。
〗,枋國者〖枋,音方,與柄同。
枋國者,宰相之謂。
〗,不欲以一隅偏災勞睿慮〖睿,音瑞,猶聖也;稱天子之慮曰睿慮。
〗,留都卿尹,鹹順厥旨。
公請赈之禀三申三駁,且引甘肅冒赈案為危詞以怵公〖怵,音觸,猶恐也。
〗,公憤極,盡發常平倉谷〖注詳顔太夫人篇。
〗,以赈餓者。
或止之,公笑曰:“餘擅動倉谷,不過籍沒監追〖注詳蔡方伯篇。
〗,限滿無償,亦罪止一身耳。
餘為一邑主,豈惜以一身救萬民哉?”發竟,遂以擅動倉谷自劾。
上官震怒,飛章題參〖注詳顔太夫人篇。
〗,竟以侵蝕拟大辟〖蝕,音食,猶虧也。
大辟,注詳妒奸篇。
〗,瘐死獄中〖瘐,音俞,病也。
句出(前漢書宣帝紀)。
〗。
時公夫人已先沒,觀察尚幼,同僚無過問者〖僚,音聊。
(左傳文公)荀林父曰:同官為僚。
〗,流落遼沈〖遼沈,音聊審。
遼,遼陽;沈,沈陽。
皆地名,在今山海關外。
〗,轉徙入都。
年十五六,為酒家傭以自給〖傭,音用,注詳首篇。
〗,一日,有數客飲于酒家,觀察聆其音為承德人〖聆,音靈,聽也。
〗,亦效其語以相問答〖效,學也。
〗。
客驚曰:“子豈吾鄰人耶?”曰:“非也,吾家江左〖江左,即江南。
〗,特生長君土,故能效君語耳。
”“然則子何姓?”曰:“姓施。
”客皆起立,曰:“有官吾邑父母者,子何稱?”觀察泫然而涕〖泫,戶畝切,音玄,上聲;注詳某烈婦篇。
〗,哽咽不能作聲〖哽,音梗;哽咽,悲極氣塞貌。
〗。
客遂不複問,曰:“今日二鼓收店後,可訪我于某胡同〖京中稱街為胡同。
〗,幸無失約。
”觀察許諾。
至晚,托辭而往。
出店門未數武,即有衣冠而候于途者,曰:“君承德之施公子也?”曰:“然。
”遂扶掖登車。
及某胡同,則候問者絡繹于道〖絡繹,音落亦,不絕貌。
〗。
入門,門盡辟〖辟,開也。
〗,燈彩爛然。
甫下車,複有衣冠十餘輩,扶之升堂,簇擁正坐〖簇,音促,聚也。
〗,羅拜而緻詞曰:“某等求公子有年矣!使公子流落至此,皆某等之罪。
幸先公有靈,俾某等入都相訪,今果得相見,豈非天耶?”當是時,觀察年尚幼,且去公沒時,已七八歲,又淪落日久〖淪,音倫。
淪落,即流落之謂。
〗,忽為衣冠所尊禮,出不意,目瞠然不能置一詞〖瞠,音撐;注詳牛頭人篇。
〗。
客具為觀察言:“公發粟赈饑,甘以一身罹罪辟〖罹,音離,又音羅,遭也。
辟,即大辟也。
〗,而存活者數萬人。
某等皆當日食粟之災黎也〖災黎,即災民之謂。
〗,頻年歲稔〖稔,音忍,熟也。
〗,思報大德。
知公已沒于獄,聞公子流轉遼沈,分遣數十人遍訪無迹。
昨邑廟住持夢公莅任,且示以公子所在,故某等得來都相訪。
”遂為之沐浴,易新衣,開正寝以舍之。
次日置酒作樂,更番上壽〖(史記滑稽傳)奉觞上壽。
(注)更番,人衆挨次之謂。
上壽,進酒之謂。
〗。
有官道長者〖道長未詳,疑謂各道監察禦史之長,即左右都禦史之稱。
〗,是日亦至。
對衆曰:“某全家八口無恒産〖(孟子注)恒,常也;産,生業也。
恒産,可常生之業也。
〗,猝遇奇荒,非先公不能生
〗。
縣有旱荒,夏無麥,秋無禾,饑馑流離〖馑,音僅。
(論語注)谷不熟曰饑,菜不熟曰馑。
(按)饑馑流離,猶言因饑馑而流離也。
〗,十室而九。
是歲國有大慶〖大慶,凡大婚萬壽之謂。
〗,枋國者〖枋,音方,與柄同。
枋國者,宰相之謂。
〗,不欲以一隅偏災勞睿慮〖睿,音瑞,猶聖也;稱天子之慮曰睿慮。
〗,留都卿尹,鹹順厥旨。
公請赈之禀三申三駁,且引甘肅冒赈案為危詞以怵公〖怵,音觸,猶恐也。
〗,公憤極,盡發常平倉谷〖注詳顔太夫人篇。
〗,以赈餓者。
或止之,公笑曰:“餘擅動倉谷,不過籍沒監追〖注詳蔡方伯篇。
〗,限滿無償,亦罪止一身耳。
餘為一邑主,豈惜以一身救萬民哉?”發竟,遂以擅動倉谷自劾。
上官震怒,飛章題參〖注詳顔太夫人篇。
〗,竟以侵蝕拟大辟〖蝕,音食,猶虧也。
大辟,注詳妒奸篇。
〗,瘐死獄中〖瘐,音俞,病也。
句出(前漢書宣帝紀)。
〗。
時公夫人已先沒,觀察尚幼,同僚無過問者〖僚,音聊。
(左傳文公)荀林父曰:同官為僚。
〗,流落遼沈〖遼沈,音聊審。
遼,遼陽;沈,沈陽。
皆地名,在今山海關外。
〗,轉徙入都。
年十五六,為酒家傭以自給〖傭,音用,注詳首篇。
〗,一日,有數客飲于酒家,觀察聆其音為承德人〖聆,音靈,聽也。
〗,亦效其語以相問答〖效,學也。
〗。
客驚曰:“子豈吾鄰人耶?”曰:“非也,吾家江左〖江左,即江南。
〗,特生長君土,故能效君語耳。
”“然則子何姓?”曰:“姓施。
”客皆起立,曰:“有官吾邑父母者,子何稱?”觀察泫然而涕〖泫,戶畝切,音玄,上聲;注詳某烈婦篇。
〗,哽咽不能作聲〖哽,音梗;哽咽,悲極氣塞貌。
〗。
客遂不複問,曰:“今日二鼓收店後,可訪我于某胡同〖京中稱街為胡同。
〗,幸無失約。
”觀察許諾。
至晚,托辭而往。
出店門未數武,即有衣冠而候于途者,曰:“君承德之施公子也?”曰:“然。
”遂扶掖登車。
及某胡同,則候問者絡繹于道〖絡繹,音落亦,不絕貌。
〗。
入門,門盡辟〖辟,開也。
〗,燈彩爛然。
甫下車,複有衣冠十餘輩,扶之升堂,簇擁正坐〖簇,音促,聚也。
〗,羅拜而緻詞曰:“某等求公子有年矣!使公子流落至此,皆某等之罪。
幸先公有靈,俾某等入都相訪,今果得相見,豈非天耶?”當是時,觀察年尚幼,且去公沒時,已七八歲,又淪落日久〖淪,音倫。
淪落,即流落之謂。
〗,忽為衣冠所尊禮,出不意,目瞠然不能置一詞〖瞠,音撐;注詳牛頭人篇。
〗。
客具為觀察言:“公發粟赈饑,甘以一身罹罪辟〖罹,音離,又音羅,遭也。
辟,即大辟也。
〗,而存活者數萬人。
某等皆當日食粟之災黎也〖災黎,即災民之謂。
〗,頻年歲稔〖稔,音忍,熟也。
〗,思報大德。
知公已沒于獄,聞公子流轉遼沈,分遣數十人遍訪無迹。
昨邑廟住持夢公莅任,且示以公子所在,故某等得來都相訪。
”遂為之沐浴,易新衣,開正寝以舍之。
次日置酒作樂,更番上壽〖(史記滑稽傳)奉觞上壽。
(注)更番,人衆挨次之謂。
上壽,進酒之謂。
〗。
有官道長者〖道長未詳,疑謂各道監察禦史之長,即左右都禦史之稱。
〗,是日亦至。
對衆曰:“某全家八口無恒産〖(孟子注)恒,常也;産,生業也。
恒産,可常生之業也。
〗,猝遇奇荒,非先公不能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