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卷 四五、鬼文入彀
關燈
小
中
大
則老者又不知所在,而經文五藝皆成矣!三場亦然。
場後往其寓訪之,無知者。
生以事涉怪異,不敢以語人。
及歸,登舟将解維〖維,系也。
〗。
忽岸上一人奔之,求附舟。
視之,前同号之老者也。
見生拍掌曰:“真與君有宿緣,又相值矣〖值,遇也。
〗。
”生喜,亟招之入,詢其行李,曰:“某孑然一身〖孑,音傑。
孑然,無偶貌。
〗,别無長物〖長,音杖,馀也。
(世說新語)平生無長。
(注)無長物,猶言無馀物也。
〗。
”詢其家居,曰:“前途君自知之。
”及至前泊舟處,老者指岸上一村落曰:“此即某家居,某請先行。
不嫌蓬筚〖筚,音必,(杜甫詩)诏許歸蓬筚。
(按)蓬,蓬廬;筚,筚門。
凡人謙言其居室之陋,即謂之蓬筚。
〗,盍賜過從?”遂匆匆登岸。
生亟從之,逡巡入村;其行甚迅,追之已渺〖渺,音藐。
已渺,猶言不見也。
〗。
彷徨間〖彷徨,音旁皇,觀望不前貌。
〗,遇前募棺者,拱揖道傍曰:“先生返乎?”生亟以老者姓字詢之,其人驚曰:“此某之族叔,殁已月餘,即先生向者解囊為之殡殓者也。
”生大訝曰:“是何言欤?此君三場,皆與某同号;場後又偕餘同舟而返,送之登岸,目睹入村。
今若此,豈遇鬼乎?”其人益駭曰:“然則真某叔之靈也!某叔固宿儒〖(後漢書班固傳)故司空掾桓梁,宿儒盛名。
(按)宿儒,猶言積學之士。
〗,博學擅文譽〖擅,音善,專也;譽,名也。
〗,久困場屋,志以沒〖,箋西切,音祭,平聲。
(江淹恨賦)志沒地。
(按)志,猶言抱志也。
〗。
八月初,族嬸曾夢叔來别曰:‘将赴金陵報棺殓之德,即藉其文福〖其,指某生言。
〗,以明數十年屢踬名場〖踬,音緻,給也。
屢踬名場,猶言其屢次不中也。
〗,非戰之罪也〖句出(史記項羽紀)。
(按)此句借用,猶言非文章之故也。
〗。
’今先生所遇,适與夢符,何其神也!渠家姑媳,感君次骨〖次骨,注詳一洋篇。
〗,屢囑某于江岸祗候〖祗,音支,敬也。
〗,冀得邀先生一顧為幸。
今既有是異,請同往渠家一決之,何如?”生遂與偕行,至則茅屋筚門,蕭然環堵〖堵,音睹。
(陶潛文)環堵蕭然,不蔽風日。
(禮記儒行篇注)環,圍也;堵,垣也。
方丈為堵,東西南北各一堵。
〗。
堂前素帏白燭,畫像高懸。
募棺者指謂生曰:“此即族叔某之靈也。
”近而視之,俨然同号之老者也。
生遂備述号中相遇,及代草試藝事。
募棺者入告,其姑媳及孤子,并出羅拜緻謝,生亦恻然遜讓曰:“某荷丈人高誼,薄施而厚報,感實不朽。
果能一第,富貴共之,不敢負大德。
”因向靈幾展謝而别。
榜發,果捷高魁。
次年成進士,作令吳中。
時存恤老者之家,招其子至署,延名師課讀。
後竟藉以成立,入詞館。
坐花主人曰:“為善發于至誠,是為真善。
某生之分金買棺,豈有絲毫幹譽望報之心哉〖幹,求也;譽,名也。
〗?直以哭泣之哀,既足增其感;節孝之行,又足生其敬。
爰以真恻隐,發為大慈悲,可謂至誠君子矣!九泉戴德,不避幽冥之嫌;八藝代成,遂捷春秋之榜。
薄施厚報,人亦何憚而不為哉?”
場後往其寓訪之,無知者。
生以事涉怪異,不敢以語人。
及歸,登舟将解維〖維,系也。
〗。
忽岸上一人奔之,求附舟。
視之,前同号之老者也。
見生拍掌曰:“真與君有宿緣,又相值矣〖值,遇也。
〗。
”生喜,亟招之入,詢其行李,曰:“某孑然一身〖孑,音傑。
孑然,無偶貌。
〗,别無長物〖長,音杖,馀也。
(世說新語)平生無長。
(注)無長物,猶言無馀物也。
〗。
”詢其家居,曰:“前途君自知之。
”及至前泊舟處,老者指岸上一村落曰:“此即某家居,某請先行。
不嫌蓬筚〖筚,音必,(杜甫詩)诏許歸蓬筚。
(按)蓬,蓬廬;筚,筚門。
凡人謙言其居室之陋,即謂之蓬筚。
〗,盍賜過從?”遂匆匆登岸。
生亟從之,逡巡入村;其行甚迅,追之已渺〖渺,音藐。
已渺,猶言不見也。
〗。
彷徨間〖彷徨,音旁皇,觀望不前貌。
〗,遇前募棺者,拱揖道傍曰:“先生返乎?”生亟以老者姓字詢之,其人驚曰:“此某之族叔,殁已月餘,即先生向者解囊為之殡殓者也。
”生大訝曰:“是何言欤?此君三場,皆與某同号;場後又偕餘同舟而返,送之登岸,目睹入村。
今若此,豈遇鬼乎?”其人益駭曰:“然則真某叔之靈也!某叔固宿儒〖(後漢書班固傳)故司空掾桓梁,宿儒盛名。
(按)宿儒,猶言積學之士。
〗,博學擅文譽〖擅,音善,專也;譽,名也。
〗,久困場屋,志以沒〖,箋西切,音祭,平聲。
(江淹恨賦)志沒地。
(按)志,猶言抱志也。
〗。
八月初,族嬸曾夢叔來别曰:‘将赴金陵報棺殓之德,即藉其文福〖其,指某生言。
〗,以明數十年屢踬名場〖踬,音緻,給也。
屢踬名場,猶言其屢次不中也。
〗,非戰之罪也〖句出(史記項羽紀)。
(按)此句借用,猶言非文章之故也。
〗。
’今先生所遇,适與夢符,何其神也!渠家姑媳,感君次骨〖次骨,注詳一洋篇。
〗,屢囑某于江岸祗候〖祗,音支,敬也。
〗,冀得邀先生一顧為幸。
今既有是異,請同往渠家一決之,何如?”生遂與偕行,至則茅屋筚門,蕭然環堵〖堵,音睹。
(陶潛文)環堵蕭然,不蔽風日。
(禮記儒行篇注)環,圍也;堵,垣也。
方丈為堵,東西南北各一堵。
〗。
堂前素帏白燭,畫像高懸。
募棺者指謂生曰:“此即族叔某之靈也。
”近而視之,俨然同号之老者也。
生遂備述号中相遇,及代草試藝事。
募棺者入告,其姑媳及孤子,并出羅拜緻謝,生亦恻然遜讓曰:“某荷丈人高誼,薄施而厚報,感實不朽。
果能一第,富貴共之,不敢負大德。
”因向靈幾展謝而别。
榜發,果捷高魁。
次年成進士,作令吳中。
時存恤老者之家,招其子至署,延名師課讀。
後竟藉以成立,入詞館。
坐花主人曰:“為善發于至誠,是為真善。
某生之分金買棺,豈有絲毫幹譽望報之心哉〖幹,求也;譽,名也。
〗?直以哭泣之哀,既足增其感;節孝之行,又足生其敬。
爰以真恻隐,發為大慈悲,可謂至誠君子矣!九泉戴德,不避幽冥之嫌;八藝代成,遂捷春秋之榜。
薄施厚報,人亦何憚而不為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