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
關燈
小
中
大
剛毅、善用智巧的性格特點。
據元曲專家估計,元雜劇名目約有六七百種,今存本162種,其中有關包公的有11種,分别是:《包待制陳州粜米》(無名氏)、《包龍圖智賺合同文字》(無名氏)、《神奴兒大鬧開封府》(無名氏)、《包待制三勘蝴蝶夢》(關漢卿)、《包待制智斬魯齋郎》(關漢卿)、《包龍圖智勘後庭花》(鄭庭玉)、《包待制智勘灰闌記》(李潛夫)、《王月英元夜留鞋記》(曾瑞)、《叮叮當當盆兒鬼》(無名氏)、《包待制智賺生金閣》(武漢臣)、《鲠直張千替殺妻》(無名氏)。
明代的包公戲,有目可查的有8種,流傳下來的有5種,它們是:《胭脂記》(童養中)、《袁文正還魂記》(欣欣客)、《桃符記》(沈璟)、《高文舉珍珠記》(無名氏)、《觀音魚籃記》(無名氏)。
清代包公戲劇目共有九種,現存三種:《乾坤嘯》(朱佐朝)、《雙釘案》(一名《釣金龜》)(唐英)、《正昭陽》(石子斐)。
明清兩代的包公戲有相當一部分承襲了元代包公戲的内容傳統,但由于時代背景的不同,也有了一些變化發展。
一、由于程朱理學被明王朝欽定為官方倫理道德體系,包公身上的倫理色彩濃厚了,動不動就進行三綱五常的說教。
比如《胭脂記》中,包公對追求愛情自由的男女主人公大加斥責,罵男的“不思量家鄉父母、貪圖女色”、女的“不守婦道”。
二、由于明代中央集權制的加強,朝廷政治鬥争的日趨複雜,忠奸鬥争成了包公戲的主要内容之一。
例如《正昭陽》将并不同時的包公、寇準、呂端放在同一時間裡,構成忠臣陣營,而将劉妃、郭淮等列為奸臣陣營,突出忠奸不兩立的矛盾鬥争。
三、為了迎合市民階層的欣賞趣味,追求包公身世和權力的傳奇化成為一種風氣。
在《雙釘案》中,包公被附會成天上的文曲星下凡,在《珍珠記》中,包公自述皇帝“賜我金鍘一把,銅鍘兩口,鏽木一個,金獅子印一顆,一十二第禦棍”。
由此,包公斷案的範圍也逐漸擴大,上至皇親國戚,下至平民百姓,甚至妖魔鬼怪,都被他問斬。
包公成了“日斷陽間夜斷陰”的“包閻羅”。
順便提及一下包公的舞台形象設計。
在元雜劇中,包公一般由“正末”或“外”扮演,明清包公戲中,有一部分仍由“外”扮演,但《桃符記》、《觀音魚籃記》、《胭脂記》中的包拯雖由“外”扮,但注明“黑臉胡須領紗帽”,唯一獨特的是《雙釘案》,作者注明:“外扮包公,無須,冠帶”。
至少從明代中葉開始,包公的舞台形象已發生了變化,以“淨”角扮演更能突出其威風凜凜,而“黑臉胡須”的出現則為後世包公的舞台形象奠定了基礎。
四.公案小說的包公形象 到了明代,包公的形象出現在說唱文學中,八篇說唱體《包龍圖公案詞話》包括:《新刊全相說唱包待制出身記》、《新刊全相說唱包龍圖陳州粜米記》、《新刊全相說唱足本仁宗認母傳》、《新刊說唱包龍圖斷曹國舅公案傳》、《新編說唱包龍圖斷歪烏盆傳》、《新編說唱包龍圖斷白虎精傳》、《新編說唱包龍圖趙皇親孫文儀公案傳》、《新刻全相說唱張文貴傳》。
這八篇既不屬于宋代的話本,又不屬于明清的公案小說,但它比萬曆時期(公案小說高峰期)的《百家公案》、《龍圖公案》還要早一百年,并且顯示出由短篇公案向長篇公案過渡的迹象,在題材、體裁等方面都有承前啟後的曆史作用。
内中的包公形象更加傳奇化,無論是其身世還是擁有的權力、地位,都已接近近代的“包青天”模式。
明代中葉以後,尤其是萬曆、泰昌、天啟、崇祯在位期間,朱家王朝的統治在凄風苦雨中搖搖欲墜,而小說創作卻處于繁榮昌盛的階段。
這大概是統治者忙于應付各種内憂外患而忽略了對文化領域的監控管理,對于作為宣傳和普及法律的公案小說采取睜一眼閉一眼的态度所造成的。
另外,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市民意識的進一步覺醒,商品經濟的發展,特别是出版印刷業的空前發達,也是促成公案小說空前繁榮的重要因素。
在十幾部短篇公案小說專集中,描寫包公的有《百家公案》和《龍圖公案》兩部。
它們各包括一百則包公破案的故事,但重複的故事多達51則。
《百家公案》和《龍圖公案》将許多與包公毫不相幹的斷案故事彙于包公名下,借這位著名人物以擴大影響,反過來,形形色色的斷案故事又使包公成為一個集偵破、審訊、判決于一身的法官形象。
在這些短篇集中包拯的藝術形象得到了統一和強化,成為以“剛正”為
據元曲專家估計,元雜劇名目約有六七百種,今存本162種,其中有關包公的有11種,分别是:《包待制陳州粜米》(無名氏)、《包龍圖智賺合同文字》(無名氏)、《神奴兒大鬧開封府》(無名氏)、《包待制三勘蝴蝶夢》(關漢卿)、《包待制智斬魯齋郎》(關漢卿)、《包龍圖智勘後庭花》(鄭庭玉)、《包待制智勘灰闌記》(李潛夫)、《王月英元夜留鞋記》(曾瑞)、《叮叮當當盆兒鬼》(無名氏)、《包待制智賺生金閣》(武漢臣)、《鲠直張千替殺妻》(無名氏)。
明代的包公戲,有目可查的有8種,流傳下來的有5種,它們是:《胭脂記》(童養中)、《袁文正還魂記》(欣欣客)、《桃符記》(沈璟)、《高文舉珍珠記》(無名氏)、《觀音魚籃記》(無名氏)。
清代包公戲劇目共有九種,現存三種:《乾坤嘯》(朱佐朝)、《雙釘案》(一名《釣金龜》)(唐英)、《正昭陽》(石子斐)。
明清兩代的包公戲有相當一部分承襲了元代包公戲的内容傳統,但由于時代背景的不同,也有了一些變化發展。
一、由于程朱理學被明王朝欽定為官方倫理道德體系,包公身上的倫理色彩濃厚了,動不動就進行三綱五常的說教。
比如《胭脂記》中,包公對追求愛情自由的男女主人公大加斥責,罵男的“不思量家鄉父母、貪圖女色”、女的“不守婦道”。
二、由于明代中央集權制的加強,朝廷政治鬥争的日趨複雜,忠奸鬥争成了包公戲的主要内容之一。
例如《正昭陽》将并不同時的包公、寇準、呂端放在同一時間裡,構成忠臣陣營,而将劉妃、郭淮等列為奸臣陣營,突出忠奸不兩立的矛盾鬥争。
三、為了迎合市民階層的欣賞趣味,追求包公身世和權力的傳奇化成為一種風氣。
在《雙釘案》中,包公被附會成天上的文曲星下凡,在《珍珠記》中,包公自述皇帝“賜我金鍘一把,銅鍘兩口,鏽木一個,金獅子印一顆,一十二第禦棍”。
由此,包公斷案的範圍也逐漸擴大,上至皇親國戚,下至平民百姓,甚至妖魔鬼怪,都被他問斬。
包公成了“日斷陽間夜斷陰”的“包閻羅”。
順便提及一下包公的舞台形象設計。
在元雜劇中,包公一般由“正末”或“外”扮演,明清包公戲中,有一部分仍由“外”扮演,但《桃符記》、《觀音魚籃記》、《胭脂記》中的包拯雖由“外”扮,但注明“黑臉胡須領紗帽”,唯一獨特的是《雙釘案》,作者注明:“外扮包公,無須,冠帶”。
至少從明代中葉開始,包公的舞台形象已發生了變化,以“淨”角扮演更能突出其威風凜凜,而“黑臉胡須”的出現則為後世包公的舞台形象奠定了基礎。
四.公案小說的包公形象 到了明代,包公的形象出現在說唱文學中,八篇說唱體《包龍圖公案詞話》包括:《新刊全相說唱包待制出身記》、《新刊全相說唱包龍圖陳州粜米記》、《新刊全相說唱足本仁宗認母傳》、《新刊說唱包龍圖斷曹國舅公案傳》、《新編說唱包龍圖斷歪烏盆傳》、《新編說唱包龍圖斷白虎精傳》、《新編說唱包龍圖趙皇親孫文儀公案傳》、《新刻全相說唱張文貴傳》。
這八篇既不屬于宋代的話本,又不屬于明清的公案小說,但它比萬曆時期(公案小說高峰期)的《百家公案》、《龍圖公案》還要早一百年,并且顯示出由短篇公案向長篇公案過渡的迹象,在題材、體裁等方面都有承前啟後的曆史作用。
内中的包公形象更加傳奇化,無論是其身世還是擁有的權力、地位,都已接近近代的“包青天”模式。
明代中葉以後,尤其是萬曆、泰昌、天啟、崇祯在位期間,朱家王朝的統治在凄風苦雨中搖搖欲墜,而小說創作卻處于繁榮昌盛的階段。
這大概是統治者忙于應付各種内憂外患而忽略了對文化領域的監控管理,對于作為宣傳和普及法律的公案小說采取睜一眼閉一眼的态度所造成的。
另外,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市民意識的進一步覺醒,商品經濟的發展,特别是出版印刷業的空前發達,也是促成公案小說空前繁榮的重要因素。
在十幾部短篇公案小說專集中,描寫包公的有《百家公案》和《龍圖公案》兩部。
它們各包括一百則包公破案的故事,但重複的故事多達51則。
《百家公案》和《龍圖公案》将許多與包公毫不相幹的斷案故事彙于包公名下,借這位著名人物以擴大影響,反過來,形形色色的斷案故事又使包公成為一個集偵破、審訊、判決于一身的法官形象。
在這些短篇集中包拯的藝術形象得到了統一和強化,成為以“剛正”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