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
關燈
小
中
大
胡适曾說過:“包龍圖——包拯——是箭垛式的人物,古來有許多精巧的折獄故事,或載在史書,或流傳民間,一般人不知道他們的來曆,這些故事遂容易堆在一個人身上。
在這些偵探式的清官之中,民間的傳說不知怎樣選出了宋朝的包拯來做一個箭垛,把許多折獄的奇案都射在他身上。
包龍圖遂成了中國的歇洛克·福爾摩斯。
” 胡老看來,包公在中國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和影響,相當于西方人心目中的福爾摩斯。
其實遠不止如此,福爾摩斯是虛構的人物,隻擅長推理破案;而包公曆史上确有其人,不僅善于斷案,而且兩袖清風、鐵面無私,千百年來在百姓心目中一直是為官的楷模。
包公、包龍圖、包青天……諸如此類的稱呼表現了老百姓對這位北宋清官的敬愛;而包臘梨、包黑子等近于謾罵的稱呼,則反映了權臣貴戚、貪官污吏對他的懼恨心理。
以包公為原型的文學作品不計其數,直至今日,包公仍然作為人們所熟悉和喜愛的藝術典型活躍在藝術舞台和文學作品中。
筆者認為有必要将各類描寫包公的文藝作品做了一次總結和歸類,以摸清數百年來包公這一文學藝術形象的發展演變的脈絡軌迹。
一.曆史上的包公 在談及文學作品中的包公形象之前,不妨先了解一下曆史上的包公。
包公,本名包拯,字希仁,北宋廬州合肥人,天聖進士,仁宗時任監察禦史,後任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官至樞密副使,為官剛正、執法嚴峻,權臣貴戚為之斂手,知開封府時,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
包拯終年63歲,由于他為官清正,得罪了不少人,後人懷疑他是被仇家毒死的,但開棺驗屍表明,包拯确為病死,隻不過生前可能服用過大量含砷、磷的藥物,給人以死于砒霜的錯覺。
包拯幼時很得父母寵愛,生活一帆風順,小說戲劇中說他生得黑醜,被棄于荒野,是嫂夫人抱回撫養,一半是虛構,一半是将包拯幼子的經曆移植到包拯頭上,而包拯的黑臉,大概是從鐵面無私演化而來的,從包拯後裔珍藏的肖像來看,包拯是一位方面白臉、眉清目秀的儒者。
包公一生沒有留下多少破案的資料(僅有一則“割牛舌”見諸《宋史》),也沒有什麼“三口鍘刀”、“打王鞭”、“勢劍金牌”,更不曾被國太認作禦兒幹殿下,但他确實受到仁宗皇帝趙祯的信任和賞識。
他和仁宗吵過嘴,甚至“唾其面”,但君臣從未反目。
三十五年,依如股肱,死則親奠,恩禮有加。
上溯到比幹、屈原,下至海瑞、于謙,沒有哪位賢臣清官比他運氣好。
通觀整個封建曆史,也隻有劉備與諸葛亮、李世民與魏征等少數幾對君臣可以達到這樣君臣無間的關系。
二.宋代話本的包公形象 宋王朝建立以後,在恢複和發展經濟方面采取了一些有力的措施,不僅農業出現了大豐收,而且手工業和商業也有了空前的發展。
農、工、商的全面發展,促成了城市的繁榮,并産生了新興的市民階層。
市民階層特有的精神生活、審美情趣,促成了包括“說話”在内的市民文藝的興起,而人際交往的頻繁化、複雜化、流動化,也帶來了一系列社會治安問題,這不能不在當時的文學作品中有所反映。
作為“說話”中的一支,“說公案”受到市民階層的廣泛歡迎,而包公這一形象也在這時嶄露頭角。
早在包拯去世不久,作為藝術形象的包公就在話本小說中出現了,如《合同文字記》和《三現身包龍圖斷冤》。
前者講述發生在災年之後的财産糾紛案,包公經過調查核實後協調解決成功;後者寫的是恩将仇報、通奸殺夫的案件,包公依靠鬼魂申冤和破解字謎來捉拿兇手。
從開頭的“話說……”雲雲,到結尾的“話本說徹,權作散場”來看,這些話本是在勾欄瓦舍中由說話藝人說出來的,而不是在書齋中由士大夫作家寫出來的。
這一時期的包公藝術形象還處于孕育階段,不過是個胚胎,與同時期《勘鞋兒》中的“三都捉事史臣”冉貴相比,無論在人物性格還是在破案手法上均顯得遜色許多。
但不可否認的是,形象雖不成熟,卻是包公從曆史人物向文學人物的轉型期。
三.戲曲舞台上的包公形象 元代由于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的進一步加劇,處于水深火熱中的人民,極其渴望文藝作品能表現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看不到的清官形象,以寄托他們對清明政治的理想,宣洩他們對黑暗現實的憤怒。
在這樣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包公的形象在文藝作品——首先是在戲劇文學中——被進一步樹立起來,而且被塑造得十分生動飽滿,出現了解民倒懸、正直
在這些偵探式的清官之中,民間的傳說不知怎樣選出了宋朝的包拯來做一個箭垛,把許多折獄的奇案都射在他身上。
包龍圖遂成了中國的歇洛克·福爾摩斯。
” 胡老看來,包公在中國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和影響,相當于西方人心目中的福爾摩斯。
其實遠不止如此,福爾摩斯是虛構的人物,隻擅長推理破案;而包公曆史上确有其人,不僅善于斷案,而且兩袖清風、鐵面無私,千百年來在百姓心目中一直是為官的楷模。
包公、包龍圖、包青天……諸如此類的稱呼表現了老百姓對這位北宋清官的敬愛;而包臘梨、包黑子等近于謾罵的稱呼,則反映了權臣貴戚、貪官污吏對他的懼恨心理。
以包公為原型的文學作品不計其數,直至今日,包公仍然作為人們所熟悉和喜愛的藝術典型活躍在藝術舞台和文學作品中。
筆者認為有必要将各類描寫包公的文藝作品做了一次總結和歸類,以摸清數百年來包公這一文學藝術形象的發展演變的脈絡軌迹。
一.曆史上的包公 在談及文學作品中的包公形象之前,不妨先了解一下曆史上的包公。
包公,本名包拯,字希仁,北宋廬州合肥人,天聖進士,仁宗時任監察禦史,後任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官至樞密副使,為官剛正、執法嚴峻,權臣貴戚為之斂手,知開封府時,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
包拯終年63歲,由于他為官清正,得罪了不少人,後人懷疑他是被仇家毒死的,但開棺驗屍表明,包拯确為病死,隻不過生前可能服用過大量含砷、磷的藥物,給人以死于砒霜的錯覺。
包拯幼時很得父母寵愛,生活一帆風順,小說戲劇中說他生得黑醜,被棄于荒野,是嫂夫人抱回撫養,一半是虛構,一半是将包拯幼子的經曆移植到包拯頭上,而包拯的黑臉,大概是從鐵面無私演化而來的,從包拯後裔珍藏的肖像來看,包拯是一位方面白臉、眉清目秀的儒者。
包公一生沒有留下多少破案的資料(僅有一則“割牛舌”見諸《宋史》),也沒有什麼“三口鍘刀”、“打王鞭”、“勢劍金牌”,更不曾被國太認作禦兒幹殿下,但他确實受到仁宗皇帝趙祯的信任和賞識。
他和仁宗吵過嘴,甚至“唾其面”,但君臣從未反目。
三十五年,依如股肱,死則親奠,恩禮有加。
上溯到比幹、屈原,下至海瑞、于謙,沒有哪位賢臣清官比他運氣好。
通觀整個封建曆史,也隻有劉備與諸葛亮、李世民與魏征等少數幾對君臣可以達到這樣君臣無間的關系。
二.宋代話本的包公形象 宋王朝建立以後,在恢複和發展經濟方面采取了一些有力的措施,不僅農業出現了大豐收,而且手工業和商業也有了空前的發展。
農、工、商的全面發展,促成了城市的繁榮,并産生了新興的市民階層。
市民階層特有的精神生活、審美情趣,促成了包括“說話”在内的市民文藝的興起,而人際交往的頻繁化、複雜化、流動化,也帶來了一系列社會治安問題,這不能不在當時的文學作品中有所反映。
作為“說話”中的一支,“說公案”受到市民階層的廣泛歡迎,而包公這一形象也在這時嶄露頭角。
早在包拯去世不久,作為藝術形象的包公就在話本小說中出現了,如《合同文字記》和《三現身包龍圖斷冤》。
前者講述發生在災年之後的财産糾紛案,包公經過調查核實後協調解決成功;後者寫的是恩将仇報、通奸殺夫的案件,包公依靠鬼魂申冤和破解字謎來捉拿兇手。
從開頭的“話說……”雲雲,到結尾的“話本說徹,權作散場”來看,這些話本是在勾欄瓦舍中由說話藝人說出來的,而不是在書齋中由士大夫作家寫出來的。
這一時期的包公藝術形象還處于孕育階段,不過是個胚胎,與同時期《勘鞋兒》中的“三都捉事史臣”冉貴相比,無論在人物性格還是在破案手法上均顯得遜色許多。
但不可否認的是,形象雖不成熟,卻是包公從曆史人物向文學人物的轉型期。
三.戲曲舞台上的包公形象 元代由于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的進一步加劇,處于水深火熱中的人民,極其渴望文藝作品能表現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看不到的清官形象,以寄托他們對清明政治的理想,宣洩他們對黑暗現實的憤怒。
在這樣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包公的形象在文藝作品——首先是在戲劇文學中——被進一步樹立起來,而且被塑造得十分生動飽滿,出現了解民倒懸、正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