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
關燈
小
中
大
基礎,以“睿智”為主要特征,以權臣貴戚、貪官污吏為對立面的清官形象。
但二者在描述包公破案時夾雜了大量鬼神迷信描寫,存在着“神判”和“人判”的尖銳對立。
“神判”方面,拆字、圓夢、算卦、看相、鬼魂申冤,不斷出現,如果說包公有什麼智慧的話,也隻是善于領悟鬼神的暗示罷了。
而另一方面,“人判”的例子雖然過程不複雜,卻光彩照人,幾乎個個成了經典案例,包公斷案前喬裝改扮、微服私訪的負責态度,斷案時或聲東擊西、或欲擒故縱,攻破罪犯的心理防線的斷案手法也讓人敬佩不已。
這裡對包公破案智慧的生動刻畫,是元雜劇乃至同時代的包公戲無法相比的。
公案小說進入清代以後,随着時代與整個社會文化環境的巨大變革以及文學觀念的更新,發展出章回化、長篇化的特點,達到了鼎盛時期。
但在曆經百年之後,随着封建社會的逐漸解體,西方文化的入侵,傳統的公案小說迅速由高峰滑入低谷。
《龍圖耳錄》、《三俠五義》、《小五義》、《續小五義》等就誕生在這一時期。
《三俠五義》的前半部,主要寫包公審案雪冤,鋤暴安良,與龐太師對峙,衆大俠大力協助,後半部寫包公的學生顔查散率領衆俠客剪除襄陽王叛黨,已經很少涉及公案成分。
《小五義》、《續小五義》更與公案無關。
就藝術成就而言,《三俠五義》無疑是成功之作,但黃岩柏在其專著中認為:《施公案》以後的包公題材系列的章回小說,是武俠小說的巨人,公安小說的矮子。
在這些武俠與公案合流的作品中,包公不僅逐漸淡化為配角,而且開始了從為民做主的清官向維持朝庭統治的鎮壓者的轉型。
五.現代影視作品中的包公形象 解放後雖有許多關于包公的影視作品問世,比如根據越劇《追魚》改編的同名電影、電視連續劇《包拯》,但真正在内地觀衆中引起一陣旋風的是90年代初台灣版電視連續劇《包青天》的播出,其中的《狸貓換太子》、《鍘美案》、《雙釘案》、《烏盆記》、《鍘包勉》、《狄青》、《魚美人》、《五鼠鬧東京》等單元的故事情節都出自傳統戲劇和公案小說。
該劇甚至将舞台上包公的黑臉和額頭上月牙狀的印記原封不動地搬到熒屏中,使之幾乎成為後來同題材影視作品中包公的特定造型。
劇中雖說斷案的是包拯,但出謀劃策、明察暗訪的工作交給了公孫策,捉拿罪犯的任務交給了展昭,所以包拯基本上隻起到了在堂面上決策斷案的作用。
在性格方面,包公變得很富有人情味,在堂上雖然鐵面無私,在堂下卻更像一位和藹可親的長者。
幾年後,香港版《包青天》出爐,延續了台灣版《包青天》的套路,但該劇在取材上的偏頗使得劇中的包公替鬼昭雪多于替人申冤,重蹈了《龍圖公案》的覆轍,同時期有關包拯的影視作品還有《碧血青天楊家将》等。
這一時期熒屏上的包公,形象平平,沒有突破。
《包青天》似乎走進了死胡同。
90年代末拍攝的内地版《少年包青天》則另辟蹊徑,大量借鑒和模仿了日本偶像推理劇《金田一少年事件簿》,劇中的包拯不在是高高在上、不苟言笑的青天大老爺,而是有血有肉的新形象,突出了包拯高超的推理能力和蓬勃的青春活力。
而且,這一系列的包拯形象融入了現代人對民主、自由、真理的追求意識,極富有理想主義和浪漫色彩。
短短十年間,多角度、多種類的包公影視劇的拍攝,至少表明了包公題材的受歡迎程度。
而包公這一文學形象能在我國文學發展中曆經數百年不倒,更是難能可貴。
有人說,清官麻痹人民鬥争,體現人治思想,缺乏民主意識,與當今法治、民主思想背道而馳,但無論如何,包公的形象已經深入人心,無論旁人如何污蔑诽謗,都無法改變中國百姓對他的尊敬與愛戴。
據說開封有一塊墓碑,上面刻滿了自包拯以來的曆代擔任開封府尹的人名,而惟有包拯的名字上有一塊明顯的凹陷之處,究其原因,是由于後世前來觀碑的人常常用手指指點包拯的名字日積月累所緻,後人重新刻碑,情況仍然如此,包公的人格魅力由此可見一斑。
參考資料 1.《中國公案小說史》,黃岩柏,遼甯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中國公案小說藝術發展史》,孟犁野,警官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3.《明清兩代包公戲探微》,朱萬曙,《中國古近代文學研究》1991年7月第222-226頁 4.《〈百家包公〉〈龍圖公案〉合論》,朱萬曙,《中國古近代文學研究》1993年11月第253-257頁
但二者在描述包公破案時夾雜了大量鬼神迷信描寫,存在着“神判”和“人判”的尖銳對立。
“神判”方面,拆字、圓夢、算卦、看相、鬼魂申冤,不斷出現,如果說包公有什麼智慧的話,也隻是善于領悟鬼神的暗示罷了。
而另一方面,“人判”的例子雖然過程不複雜,卻光彩照人,幾乎個個成了經典案例,包公斷案前喬裝改扮、微服私訪的負責态度,斷案時或聲東擊西、或欲擒故縱,攻破罪犯的心理防線的斷案手法也讓人敬佩不已。
這裡對包公破案智慧的生動刻畫,是元雜劇乃至同時代的包公戲無法相比的。
公案小說進入清代以後,随着時代與整個社會文化環境的巨大變革以及文學觀念的更新,發展出章回化、長篇化的特點,達到了鼎盛時期。
但在曆經百年之後,随着封建社會的逐漸解體,西方文化的入侵,傳統的公案小說迅速由高峰滑入低谷。
《龍圖耳錄》、《三俠五義》、《小五義》、《續小五義》等就誕生在這一時期。
《三俠五義》的前半部,主要寫包公審案雪冤,鋤暴安良,與龐太師對峙,衆大俠大力協助,後半部寫包公的學生顔查散率領衆俠客剪除襄陽王叛黨,已經很少涉及公案成分。
《小五義》、《續小五義》更與公案無關。
就藝術成就而言,《三俠五義》無疑是成功之作,但黃岩柏在其專著中認為:《施公案》以後的包公題材系列的章回小說,是武俠小說的巨人,公安小說的矮子。
在這些武俠與公案合流的作品中,包公不僅逐漸淡化為配角,而且開始了從為民做主的清官向維持朝庭統治的鎮壓者的轉型。
五.現代影視作品中的包公形象 解放後雖有許多關于包公的影視作品問世,比如根據越劇《追魚》改編的同名電影、電視連續劇《包拯》,但真正在内地觀衆中引起一陣旋風的是90年代初台灣版電視連續劇《包青天》的播出,其中的《狸貓換太子》、《鍘美案》、《雙釘案》、《烏盆記》、《鍘包勉》、《狄青》、《魚美人》、《五鼠鬧東京》等單元的故事情節都出自傳統戲劇和公案小說。
該劇甚至将舞台上包公的黑臉和額頭上月牙狀的印記原封不動地搬到熒屏中,使之幾乎成為後來同題材影視作品中包公的特定造型。
劇中雖說斷案的是包拯,但出謀劃策、明察暗訪的工作交給了公孫策,捉拿罪犯的任務交給了展昭,所以包拯基本上隻起到了在堂面上決策斷案的作用。
在性格方面,包公變得很富有人情味,在堂上雖然鐵面無私,在堂下卻更像一位和藹可親的長者。
幾年後,香港版《包青天》出爐,延續了台灣版《包青天》的套路,但該劇在取材上的偏頗使得劇中的包公替鬼昭雪多于替人申冤,重蹈了《龍圖公案》的覆轍,同時期有關包拯的影視作品還有《碧血青天楊家将》等。
這一時期熒屏上的包公,形象平平,沒有突破。
《包青天》似乎走進了死胡同。
90年代末拍攝的内地版《少年包青天》則另辟蹊徑,大量借鑒和模仿了日本偶像推理劇《金田一少年事件簿》,劇中的包拯不在是高高在上、不苟言笑的青天大老爺,而是有血有肉的新形象,突出了包拯高超的推理能力和蓬勃的青春活力。
而且,這一系列的包拯形象融入了現代人對民主、自由、真理的追求意識,極富有理想主義和浪漫色彩。
短短十年間,多角度、多種類的包公影視劇的拍攝,至少表明了包公題材的受歡迎程度。
而包公這一文學形象能在我國文學發展中曆經數百年不倒,更是難能可貴。
有人說,清官麻痹人民鬥争,體現人治思想,缺乏民主意識,與當今法治、民主思想背道而馳,但無論如何,包公的形象已經深入人心,無論旁人如何污蔑诽謗,都無法改變中國百姓對他的尊敬與愛戴。
據說開封有一塊墓碑,上面刻滿了自包拯以來的曆代擔任開封府尹的人名,而惟有包拯的名字上有一塊明顯的凹陷之處,究其原因,是由于後世前來觀碑的人常常用手指指點包拯的名字日積月累所緻,後人重新刻碑,情況仍然如此,包公的人格魅力由此可見一斑。
參考資料 1.《中國公案小說史》,黃岩柏,遼甯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中國公案小說藝術發展史》,孟犁野,警官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3.《明清兩代包公戲探微》,朱萬曙,《中國古近代文學研究》1991年7月第222-226頁 4.《〈百家包公〉〈龍圖公案〉合論》,朱萬曙,《中國古近代文學研究》1993年11月第253-25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