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回 小梅村衡才施德 大江口方山遇孩
關燈
小
中
大
人苦勸方息。
天明,入城買取棺木,殡殓畢。
暗藏過珍珠手串,遂開船望吉安進發。
一路假意傷悲,将此一段冤情抛過天外。
船至吉水,張宏先到博家報喪。
時何大姑正在閑坐,見張宏身穿白布衣大哭而來。
見了大姑,遂哭拜于地下,曰:“兄長同我自蘇州轉身,不料來到南康,霎時無病辭世矣。
” 大姑聞言大叫一聲,昏絕于地。
宏急救醒,痛哭不已。
宏乃使其仆同往,迎柩至花園中暫停。
遠近聞知,莫不痛慘。
其妻何大姑一連三日,點水不進。
諸凡事務,任從宏主持。
博家親友俱謂宏是個好人。
喪事既畢,何大姑乃用宏主持家事。
四十餘處莊田,盡是張宏掌管。
宏于中取利,不到兩年,妻奴田屋皆有。
宏在湖南時,與人妾私通,生有一子。
宏乃帶歸撫養,已三歲矣。
因其眉清目秀,遂取名美玉,不題。
卻說何大姑在家,悶苦不過,步出門前。
遠見一乘小車推一婦人,車後一人相随,直抵門前。
視之車上婦人,乃妹子何二姑,車後随人,乃妹夫夏松也。
原來,夏松自蘇州搬家眷歸。
當下大姑接入廳上,二姑先自流淚。
大姑問其故,二姑泣曰:“妹生一子,年已三歲。
不料昨至大江口,遇一眸旋風将船帆吹落,妹懷抱小兒,把持不住,連小兒失落水中。
賴水手将妹救起,小兒不知所向,想已葬于魚腹矣。
”言訖大哭,夏松一旁勸解,大姑又相抱痛哭。
正不能解,車夫便催作起身,二姑祇得告辭,曰:“适間妹自船上來,船現在谷川等侯,今日要趕到家中。
”大姑不好相留,泣送出門。
夏松當日到家,因失子不樂,自此看破世事,更不出外經營。
卻說南康府星子縣,有一人姓武名英,字方山。
自幼讀書,由科甲出身宮至福建漳州道,其人居官清正,年六十無子。
妻劉氏早故,繼取孫氏,亦不生育。
因思年老無子,居官何益。
且家資富厚,思欲享太平之福,乃上表告老。
帝準其表,即行收拾,雇船歸家。
由贛關而下,船到大江口。
遠見一群鳥鵲擁着一物,浮于江面。
空中百鳥翩翻,聲聞四野。
方山忙令船戶打撈起來,卻原來是一嬰孩也。
年約三歲,兩朵白眉,四體不凡。
方山抱在懷中大喜曰:“此天賜我奇兒也!”因名之日奇兒,遂帶歸南康養育。
卻原來此子,即夏松之子也,其妻孫氏甚愛之。
後延師讀書,穎悟過人,人稱之為武公子。
不在話下。
又數年,何大姑之子庭瑞年已七歲。
張宏養成美玉,年亦七歲。
宏乃請一先生誨庭瑞、美玉之書。
先生乃同邑名士,姓陳名德操。
庭瑞之妹蘭英,亦同學書。
其女不帶耳環,不穿女衣。
雖然劄腳,亦套之以靴。
常自言:‘身為女子,志勝男兒。
’鄉中人,多不知其為女子者。
當下二子一女讀書,俱各聰敏,先生甚奇之。
不尚三年,皆善詩文。
适逢縣考,先生命庭瑞、美玉赴試,蘭英亦要同往。
正是: 男子英才正欲發,媳娥錦繡已将成。
未知蘭英同往赴考否,且聽下回分解。
人之富貴,必得其德、必得其地、必得其人矣。
苟非其人,不成其德;非其德,不得其地;非其地,則不成其為富貴矣。
而張者,天賜其地,而後發其人;發其人,而後成其德。
由是觀之,吾人之處世,可不以德為心哉。
今人分居,多因妒恨。
而博與高是天使其分居也,一則慎終,一則追遠。
遂皆遙映發積,真令人想其情而歎其事矣。
衡才濟困扶危,恤孤憐貧。
人皆願其福也,壽也。
誤交一張宏,身被其害,讀者恨不食宏肉矣。
反無人知覺,于中順手取利,倒使諸閑人氣殺。
大凡能感人者,必有一番忠厚、一番小心。
如宏之惑衡,何等殷勤。
然衡非等閑人也,惑他人則易,惑衡才則難,乃竟為其所惑矣。
吾人之交濟往來,可不慎欤。
張宏未毒衡才之先,人皆見其忠厚。
既毒衡才之後,人不知其狼奸。
及扶柩歸葬,俨然一忠厚人也。
讀者至此,必疑作者冤張宏,而作者實由後文之見于夢也。
若使張宏果然誠實,衡才必竭力提舉。
其發積甚易,何必作此狼心,自取喪身之禍也。
且半生經營,不能賺及分厘。
今既得地,反生奸謀,其不知足乃至于此。
今不知足者常多,但不宜效張宏耳。
方叙衡才遇害,接叙夏松失子。
既叙夏松失子,又叙方山得子。
此二家之悲,而一家之喜者也。
方山之無子而得一子,何氏之哀夫而亦有一子,惟夏松有子至失。
以此較之,則夏松更可悲夫。
江中風浪常多,當大江口之風浪,則利一害一。
所以然者,實此子該作兩姓人耳。
且有群鵲渡于水中,此則人所罕見者,其不凡之品可知矣。
夏松因白眉而奇之,方山亦因白眉而奇之。
假使其眉不白,則當日無所奇,而後文亦元所見矣。
天明,入城買取棺木,殡殓畢。
暗藏過珍珠手串,遂開船望吉安進發。
一路假意傷悲,将此一段冤情抛過天外。
船至吉水,張宏先到博家報喪。
時何大姑正在閑坐,見張宏身穿白布衣大哭而來。
見了大姑,遂哭拜于地下,曰:“兄長同我自蘇州轉身,不料來到南康,霎時無病辭世矣。
” 大姑聞言大叫一聲,昏絕于地。
宏急救醒,痛哭不已。
宏乃使其仆同往,迎柩至花園中暫停。
遠近聞知,莫不痛慘。
其妻何大姑一連三日,點水不進。
諸凡事務,任從宏主持。
博家親友俱謂宏是個好人。
喪事既畢,何大姑乃用宏主持家事。
四十餘處莊田,盡是張宏掌管。
宏于中取利,不到兩年,妻奴田屋皆有。
宏在湖南時,與人妾私通,生有一子。
宏乃帶歸撫養,已三歲矣。
因其眉清目秀,遂取名美玉,不題。
卻說何大姑在家,悶苦不過,步出門前。
遠見一乘小車推一婦人,車後一人相随,直抵門前。
視之車上婦人,乃妹子何二姑,車後随人,乃妹夫夏松也。
原來,夏松自蘇州搬家眷歸。
當下大姑接入廳上,二姑先自流淚。
大姑問其故,二姑泣曰:“妹生一子,年已三歲。
不料昨至大江口,遇一眸旋風将船帆吹落,妹懷抱小兒,把持不住,連小兒失落水中。
賴水手将妹救起,小兒不知所向,想已葬于魚腹矣。
”言訖大哭,夏松一旁勸解,大姑又相抱痛哭。
正不能解,車夫便催作起身,二姑祇得告辭,曰:“适間妹自船上來,船現在谷川等侯,今日要趕到家中。
”大姑不好相留,泣送出門。
夏松當日到家,因失子不樂,自此看破世事,更不出外經營。
卻說南康府星子縣,有一人姓武名英,字方山。
自幼讀書,由科甲出身宮至福建漳州道,其人居官清正,年六十無子。
妻劉氏早故,繼取孫氏,亦不生育。
因思年老無子,居官何益。
且家資富厚,思欲享太平之福,乃上表告老。
帝準其表,即行收拾,雇船歸家。
由贛關而下,船到大江口。
遠見一群鳥鵲擁着一物,浮于江面。
空中百鳥翩翻,聲聞四野。
方山忙令船戶打撈起來,卻原來是一嬰孩也。
年約三歲,兩朵白眉,四體不凡。
方山抱在懷中大喜曰:“此天賜我奇兒也!”因名之日奇兒,遂帶歸南康養育。
卻原來此子,即夏松之子也,其妻孫氏甚愛之。
後延師讀書,穎悟過人,人稱之為武公子。
不在話下。
又數年,何大姑之子庭瑞年已七歲。
張宏養成美玉,年亦七歲。
宏乃請一先生誨庭瑞、美玉之書。
先生乃同邑名士,姓陳名德操。
庭瑞之妹蘭英,亦同學書。
其女不帶耳環,不穿女衣。
雖然劄腳,亦套之以靴。
常自言:‘身為女子,志勝男兒。
’鄉中人,多不知其為女子者。
當下二子一女讀書,俱各聰敏,先生甚奇之。
不尚三年,皆善詩文。
适逢縣考,先生命庭瑞、美玉赴試,蘭英亦要同往。
正是: 男子英才正欲發,媳娥錦繡已将成。
未知蘭英同往赴考否,且聽下回分解。
人之富貴,必得其德、必得其地、必得其人矣。
苟非其人,不成其德;非其德,不得其地;非其地,則不成其為富貴矣。
而張者,天賜其地,而後發其人;發其人,而後成其德。
由是觀之,吾人之處世,可不以德為心哉。
今人分居,多因妒恨。
而博與高是天使其分居也,一則慎終,一則追遠。
遂皆遙映發積,真令人想其情而歎其事矣。
衡才濟困扶危,恤孤憐貧。
人皆願其福也,壽也。
誤交一張宏,身被其害,讀者恨不食宏肉矣。
反無人知覺,于中順手取利,倒使諸閑人氣殺。
大凡能感人者,必有一番忠厚、一番小心。
如宏之惑衡,何等殷勤。
然衡非等閑人也,惑他人則易,惑衡才則難,乃竟為其所惑矣。
吾人之交濟往來,可不慎欤。
張宏未毒衡才之先,人皆見其忠厚。
既毒衡才之後,人不知其狼奸。
及扶柩歸葬,俨然一忠厚人也。
讀者至此,必疑作者冤張宏,而作者實由後文之見于夢也。
若使張宏果然誠實,衡才必竭力提舉。
其發積甚易,何必作此狼心,自取喪身之禍也。
且半生經營,不能賺及分厘。
今既得地,反生奸謀,其不知足乃至于此。
今不知足者常多,但不宜效張宏耳。
方叙衡才遇害,接叙夏松失子。
既叙夏松失子,又叙方山得子。
此二家之悲,而一家之喜者也。
方山之無子而得一子,何氏之哀夫而亦有一子,惟夏松有子至失。
以此較之,則夏松更可悲夫。
江中風浪常多,當大江口之風浪,則利一害一。
所以然者,實此子該作兩姓人耳。
且有群鵲渡于水中,此則人所罕見者,其不凡之品可知矣。
夏松因白眉而奇之,方山亦因白眉而奇之。
假使其眉不白,則當日無所奇,而後文亦元所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