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七 補遺(起武宗至昭宗)
關燈
小
中
大
,莫知所以。
廉車發日,自灞橋乘肩輿,門生鹹在,長樂拜别,京兆公長揖馮曰:“勉旃!”由是嚣浮之譽,遍于紳,竟不通顯。
中間又涉交通中貴,愈招清議。
官工部郎中、眉州刺史,仕蜀,至禦史大夫。
崔郢中丞為京尹,三司使永達亭子宴丞郎,崔乘醉突飲。
夏侯孜為戶部使,問曰:“尹曾任給、舍否?”崔曰:“無。
”孜曰:“若不曆給、舍,尹不合沖丞郎宴。
”命酒糾下籌進罰爵,取三大器滿飲之,良久方起。
笞引馬前軍将至死。
尋出為賓客分司。
太常卿封敖于私第上事。
禦史彈奏,左遷國子祭酒。
故事:太常卿上日,庭設九部樂,盡一時之盛。
敖欲便于觀閱,遂就私第視事。
大中十二年七月十四日退朝,宰相夏侯孜獨到衙門。
以禦史大夫李景讓為檢校吏部尚書,充劍南西川節度使。
時中元休假,通事舍人無在館者。
麻案既出,孜受麻畢,乃召當直舍人馮圖宣之,捧麻皆兩省胥吏。
自此始令通事舍人休亦在館。
李景讓為禦史大夫。
初,大夫不旬月,多拜丞相。
台中故事:以百日内他人拜相為“辱台”。
景讓未旬,除劍南節度使。
未幾,請緻仕。
客有勸之曰:“仆射廉潔,縱薄于富貴,豈不為諸郎謀耶?”笑曰:“李景讓兒讵餓死乎?”退居洛中,門無雜賓。
李琢罷浙西,谒景讓,且下馬,不肯見;方去,命人其馬台雲。
李尚書景讓少孤,母夫人性嚴明。
居東都。
諸子尚幼,家貧無資。
訓勵諸子,言動以禮。
時霖雨久,宅牆夜ㄨ,僮仆修築,忽見一船槽,實之以錢。
婢仆等來告,夫人謂僮仆曰:“吾聞不勤而獲,猶謂之災;士君子所慎者,非常之得也。
若天實以先君餘慶,憫及未亡人,當令諸孤學問成立,他日為俸錢入吾門,此未敢取。
”乃令閉如故。
其子景溫、景莊皆進士擢第,并有重名,位至方鎮。
景讓最剛正,奏彈無所避。
初,夫人孀居,猶才未中年,貞幹嚴肅,姻族敬憚,訓厲諸子必以禮,雖貴達,稍怠于辭旨,猶杖之。
景讓除浙西,問曰:“何日進發?”景讓忘于審思,對以近日。
夫人曰:“比行日,吾或有故,不行如何?”景讓懼。
夫人曰:“汝今貴達,不須老母可矣!”命僮仆斥去衣,于堂下,景讓時已班白矣。
紳以為美談。
在浙西,左押衙因應對有失,杖死;既而軍中洶洶,将為亂,太夫人乃候其受衙,出坐廳中,叱景讓立廳下,曰:“天子以方鎮命汝,安得輕用刑,如衆心不甯,非惟上負天子,而令垂白之母羞辱而死,使吾何面目見汝先人于地下?”左右皆感咽。
命杖其背。
賓客大将,拜泣乞之,久乃許。
軍中遂息。
景莊累舉未登第,聞其被黜将笞,其兄中表皆勸景讓囑于主司,景讓終不用,曰:“朝廷取士,自有公論,豈敢效人求關節乎?主司知是景讓弟非冒取名者,自當放及第。
”是歲,景莊登科。
溫庭筠字飛卿,彥博之裔孫。
文章與李商隐齊名,時号“溫、李”。
連舉進士,不中。
宣宗時,谪為随縣尉。
制曰,“放騷人于湘浦,移賈誼于長沙。
”舍人裴坦之詞,世以為笑。
僧從誨住安國寺,道行高潔,兼工詩,以文章應制。
宣宗每擇劇韻令賦,誨亦多稱旨。
累年供奉,望方袍之賜,以耀法門。
上兩召至殿上,謂之曰:“朕不惜一副紫袈娑,但師頭耳稍薄,恐不勝耳!”竟不賜,悒悒而卒。
南卓郎中與李修古中外兄弟。
修古性迂僻,卓常輕之。
修古得許州從事,奏官敕下,許帥方大燕,遞到開角,有卓與修古書。
修古執書,喜白帥曰:“某與南二十三表兄弟平生相輕,今日某為尚書幕客,遂與某書。
”及開緘雲:“即日卓老不死,生見李修古除目。
”帥視書大笑。
諸葛武侯相蜀,制蠻侵漢界。
自吐蕃西至東,接夷陵境,七百餘年不複侵轶。
自大中蜀守任人不當,有喻士珍者,受朝廷高爵,而與蠻習之,頻為奸宄。
使蠻用五千人,日開辟川路,由此緻南诏,擾攘西蜀——蜀于是兇荒窮困,人民相食——由沐浴川通蠻陬也。
大中初,吐蕃擾邊。
宣宗欲讨伐,延英問宰臣,白敏中奏“宜興師”,請為都統。
領兵數萬,陣于平川。
以生騎數千,伏山谷為奇兵。
有蕃将服绯茸裘、寶裝帶,乘白馬,出入骁銳。
兵未交,至陣前者數四,頻來挑戰。
敏中誡士無得應之。
有潞州小将,善射,躍馬彎弧而前,連發兩,中其頸,搏而殺之,取其服帶,奪馬而還。
蕃兵大呼,士衆鼓而前,追奔将及黑山,獲馬駝辎重不可勝計,降者數千人。
自此複得河湟故地。
宣宗見捷書雲:“我知敏中必破賊。
”白敏中初入州幕府,罷遊同州,谒幕府李鳳侍禦。
久不出見,曰:“誰謂雀無角,何以穿我屋?”坐客皆非之。
後為相,鳳除官過中書,曰:“此官人頃相遇同州,今日猶作常調等色。
” 白敏中守司空兼門下侍郎,充甯行營都統,讨南山、平夏黨項。
發日,以禁軍三百人從。
敏中請依裴度讨淮西故事,開幕擇廷臣充大吏,上允之。
乃以左谏議大夫孫景昌為左庶子行軍司馬,駕部郎中、知制诰蔣某為右庶子、節度副使,賀部員外郎李旬為節度判官,戶部員外郎李元為都統掌記,将軍冉戶、陳君從為左右虞候。
白相敏中欲取進士侯溫為婿。
其妻曰:“公既姓白,又以侯氏子為婿,人必呼為‘白侯’。
”敏中遂止。
敏中始婚也,已朱衣矣;嘗戲其妻為接腳夫人,安用此?萬壽公主,宣宗之女。
将嫁,命擇良婿。
鄭颢,宰相子,狀元及第,有聲名,待婚盧氏。
宰臣白敏中奏選尚,颢深銜之。
大中五年,敏中免相,為甯行營都統。
将行,奏曰:“頃者,公主下嫁,責臣選婿。
時鄭颢赴婚楚州,行次鄭州,臣堂帖追回,上副聖念。
颢不樂為國婚,銜臣入骨髓。
臣在中書,颢無如臣何,自此必媒孽臣短,死無種矣!”上曰:“卿何言之晚耶?”因命左右,殿中取一柽木小函,扃鑰甚固,謂敏中曰:“此是颢說卿文字,便以賜卿。
若聽其言,不任卿久矣!”大中十二年,敏中任荊南節度使,暇日,與前進士在銷憂閣,追感上恩,泣話此事,盡以此函中文字示之。
宣宗時,禦史馮緘三院退入台,路逢集賢校理楊收,不為之卻;緘為朝長(原注:台中故事,三院退朝入台,一人謂之朝長),取收仆笞之。
集賢大學士馬植奏論“開元中幸麗正殿賜酒,大學士張說、學士副知院事徐堅以下十八人,不知先舉酒者。
說奏:‘學士以德行相先,非其員吏。
’遂十八爵一時舉酒。
今馮緘笞收仆,是笞植仆隸一般,請黜之。
”禦史中丞令狐,又引故事論救,上兩釋之。
始著令:三館學士不避行台。
令狐以姓氏少,宗族有歸投者,多慰薦之。
繇是遠近趨走,至有胡氏添“令”者。
進士溫庭筠戲為詞曰:“自從元老登庸後,天下諸‘胡’悉帶‘令’。
” 令狐罷相。
其子氵高進士,在父未罷相前拔解及第。
谏議大夫崔上疏:“氵高弄父權,勢傾天下。
舉人文卷須十月送納。
豈可父為宰相,氵高私幹有司?請下禦史推勘。
”疏留中不出。
邕州蔡大夫京者,故令狐相公楚鎮滑台之日,因道場中見于僧中,令京挈瓶缽。
彭陽公曰:“此子眉目疏秀,進退不懾,惜其卑幼,可以勸學乎?”師從之,乃得陪相國子弟。
後以進士舉上第,尋又學究登科,而作尉畿服。
既為禦史,覆獄淮南,李相紳憂悸而已,頗得繡衣之稱。
谪居澧州,為厲員外立所辱。
稍遷撫州刺史,作詩責商山四老:“秦末家家思逐鹿,商山四皓獨忘機。
如何須發霜相似,更出深山定是非?”及假節邕交,道經湖口,零陵鄭太守史與京同年,遠以酒樂相遲。
坐有瓊枝者,鄭君之所愛,蔡強奪之,鄭莫之競。
邕交所為,多如此,為德義者見鄙。
行泊《中興頌》所,黾勉不前,題篇久之,似有怅怅之思。
才到邕南,制禦失律,伏法湘川。
論者以妄責四皓,而欲買山于浯溪之間,不徒言哉!詩曰:“停桡積水中,舉目孤煙外;借問浯溪人,誰家有山賣?” 盧司空鈞為郎官,守衢州,有進士贽谒,公開卷閱其文十餘篇,皆公所制也。
語曰:“君何許得此文?”對曰:“某苦心夏課所為。
”公雲:“此文乃某所為,尚能自誦。
”客乃伏,言:“某得此文,不知姓名,不悟員外撰述者。
” 盧彖安仁,李藩侍郎門生,性簡易。
嘗與同年生在藩座。
久之,彖起更衣,藩謂門生輩本風,言訖彖适至,聞藩言,即拱曰:“是!不敢。
”藩與門生不覺失笑。
宣宗嘗微行,遇彖妻肩輿,左右皆走避,上即撤輿觀之,大笑而去。
時人盛傳彖妻醜。
大中十二年,李藩侍郎下崔相沆、長安令盧彖同年。
上巳日期集,盧稱疾不至。
沆忽于曲道遇彖,側席帽,映一氈車以避。
沆時主罰,因舉詞曰:“低垂席帽,遙映氈車。
白日在天,不識同年之面;青雲得路,可知異日之心。
”時人比之崔嘏、施肩吾。
相國韋公宙善治生。
江陵府東有别業,良田美産,最号膏腴,而積稻如坻,皆為滞穗。
廉車發日,自灞橋乘肩輿,門生鹹在,長樂拜别,京兆公長揖馮曰:“勉旃!”由是嚣浮之譽,遍于紳,竟不通顯。
中間又涉交通中貴,愈招清議。
官工部郎中、眉州刺史,仕蜀,至禦史大夫。
崔郢中丞為京尹,三司使永達亭子宴丞郎,崔乘醉突飲。
夏侯孜為戶部使,問曰:“尹曾任給、舍否?”崔曰:“無。
”孜曰:“若不曆給、舍,尹不合沖丞郎宴。
”命酒糾下籌進罰爵,取三大器滿飲之,良久方起。
笞引馬前軍将至死。
尋出為賓客分司。
太常卿封敖于私第上事。
禦史彈奏,左遷國子祭酒。
故事:太常卿上日,庭設九部樂,盡一時之盛。
敖欲便于觀閱,遂就私第視事。
大中十二年七月十四日退朝,宰相夏侯孜獨到衙門。
以禦史大夫李景讓為檢校吏部尚書,充劍南西川節度使。
時中元休假,通事舍人無在館者。
麻案既出,孜受麻畢,乃召當直舍人馮圖宣之,捧麻皆兩省胥吏。
自此始令通事舍人休亦在館。
李景讓為禦史大夫。
初,大夫不旬月,多拜丞相。
台中故事:以百日内他人拜相為“辱台”。
景讓未旬,除劍南節度使。
未幾,請緻仕。
客有勸之曰:“仆射廉潔,縱薄于富貴,豈不為諸郎謀耶?”笑曰:“李景讓兒讵餓死乎?”退居洛中,門無雜賓。
李琢罷浙西,谒景讓,且下馬,不肯見;方去,命人其馬台雲。
李尚書景讓少孤,母夫人性嚴明。
居東都。
諸子尚幼,家貧無資。
訓勵諸子,言動以禮。
時霖雨久,宅牆夜ㄨ,僮仆修築,忽見一船槽,實之以錢。
婢仆等來告,夫人謂僮仆曰:“吾聞不勤而獲,猶謂之災;士君子所慎者,非常之得也。
若天實以先君餘慶,憫及未亡人,當令諸孤學問成立,他日為俸錢入吾門,此未敢取。
”乃令閉如故。
其子景溫、景莊皆進士擢第,并有重名,位至方鎮。
景讓最剛正,奏彈無所避。
初,夫人孀居,猶才未中年,貞幹嚴肅,姻族敬憚,訓厲諸子必以禮,雖貴達,稍怠于辭旨,猶杖之。
景讓除浙西,問曰:“何日進發?”景讓忘于審思,對以近日。
夫人曰:“比行日,吾或有故,不行如何?”景讓懼。
夫人曰:“汝今貴達,不須老母可矣!”命僮仆斥去衣,于堂下,景讓時已班白矣。
紳以為美談。
在浙西,左押衙因應對有失,杖死;既而軍中洶洶,将為亂,太夫人乃候其受衙,出坐廳中,叱景讓立廳下,曰:“天子以方鎮命汝,安得輕用刑,如衆心不甯,非惟上負天子,而令垂白之母羞辱而死,使吾何面目見汝先人于地下?”左右皆感咽。
命杖其背。
賓客大将,拜泣乞之,久乃許。
軍中遂息。
景莊累舉未登第,聞其被黜将笞,其兄中表皆勸景讓囑于主司,景讓終不用,曰:“朝廷取士,自有公論,豈敢效人求關節乎?主司知是景讓弟非冒取名者,自當放及第。
”是歲,景莊登科。
溫庭筠字飛卿,彥博之裔孫。
文章與李商隐齊名,時号“溫、李”。
連舉進士,不中。
宣宗時,谪為随縣尉。
制曰,“放騷人于湘浦,移賈誼于長沙。
”舍人裴坦之詞,世以為笑。
僧從誨住安國寺,道行高潔,兼工詩,以文章應制。
宣宗每擇劇韻令賦,誨亦多稱旨。
累年供奉,望方袍之賜,以耀法門。
上兩召至殿上,謂之曰:“朕不惜一副紫袈娑,但師頭耳稍薄,恐不勝耳!”竟不賜,悒悒而卒。
南卓郎中與李修古中外兄弟。
修古性迂僻,卓常輕之。
修古得許州從事,奏官敕下,許帥方大燕,遞到開角,有卓與修古書。
修古執書,喜白帥曰:“某與南二十三表兄弟平生相輕,今日某為尚書幕客,遂與某書。
”及開緘雲:“即日卓老不死,生見李修古除目。
”帥視書大笑。
諸葛武侯相蜀,制蠻侵漢界。
自吐蕃西至東,接夷陵境,七百餘年不複侵轶。
自大中蜀守任人不當,有喻士珍者,受朝廷高爵,而與蠻習之,頻為奸宄。
使蠻用五千人,日開辟川路,由此緻南诏,擾攘西蜀——蜀于是兇荒窮困,人民相食——由沐浴川通蠻陬也。
大中初,吐蕃擾邊。
宣宗欲讨伐,延英問宰臣,白敏中奏“宜興師”,請為都統。
領兵數萬,陣于平川。
以生騎數千,伏山谷為奇兵。
有蕃将服绯茸裘、寶裝帶,乘白馬,出入骁銳。
兵未交,至陣前者數四,頻來挑戰。
敏中誡士無得應之。
有潞州小将,善射,躍馬彎弧而前,連發兩,中其頸,搏而殺之,取其服帶,奪馬而還。
蕃兵大呼,士衆鼓而前,追奔将及黑山,獲馬駝辎重不可勝計,降者數千人。
自此複得河湟故地。
宣宗見捷書雲:“我知敏中必破賊。
”白敏中初入州幕府,罷遊同州,谒幕府李鳳侍禦。
久不出見,曰:“誰謂雀無角,何以穿我屋?”坐客皆非之。
後為相,鳳除官過中書,曰:“此官人頃相遇同州,今日猶作常調等色。
” 白敏中守司空兼門下侍郎,充甯行營都統,讨南山、平夏黨項。
發日,以禁軍三百人從。
敏中請依裴度讨淮西故事,開幕擇廷臣充大吏,上允之。
乃以左谏議大夫孫景昌為左庶子行軍司馬,駕部郎中、知制诰蔣某為右庶子、節度副使,賀部員外郎李旬為節度判官,戶部員外郎李元為都統掌記,将軍冉戶、陳君從為左右虞候。
白相敏中欲取進士侯溫為婿。
其妻曰:“公既姓白,又以侯氏子為婿,人必呼為‘白侯’。
”敏中遂止。
敏中始婚也,已朱衣矣;嘗戲其妻為接腳夫人,安用此?萬壽公主,宣宗之女。
将嫁,命擇良婿。
鄭颢,宰相子,狀元及第,有聲名,待婚盧氏。
宰臣白敏中奏選尚,颢深銜之。
大中五年,敏中免相,為甯行營都統。
将行,奏曰:“頃者,公主下嫁,責臣選婿。
時鄭颢赴婚楚州,行次鄭州,臣堂帖追回,上副聖念。
颢不樂為國婚,銜臣入骨髓。
臣在中書,颢無如臣何,自此必媒孽臣短,死無種矣!”上曰:“卿何言之晚耶?”因命左右,殿中取一柽木小函,扃鑰甚固,謂敏中曰:“此是颢說卿文字,便以賜卿。
若聽其言,不任卿久矣!”大中十二年,敏中任荊南節度使,暇日,與前進士在銷憂閣,追感上恩,泣話此事,盡以此函中文字示之。
宣宗時,禦史馮緘三院退入台,路逢集賢校理楊收,不為之卻;緘為朝長(原注:台中故事,三院退朝入台,一人謂之朝長),取收仆笞之。
集賢大學士馬植奏論“開元中幸麗正殿賜酒,大學士張說、學士副知院事徐堅以下十八人,不知先舉酒者。
說奏:‘學士以德行相先,非其員吏。
’遂十八爵一時舉酒。
今馮緘笞收仆,是笞植仆隸一般,請黜之。
”禦史中丞令狐,又引故事論救,上兩釋之。
始著令:三館學士不避行台。
令狐以姓氏少,宗族有歸投者,多慰薦之。
繇是遠近趨走,至有胡氏添“令”者。
進士溫庭筠戲為詞曰:“自從元老登庸後,天下諸‘胡’悉帶‘令’。
” 令狐罷相。
其子氵高進士,在父未罷相前拔解及第。
谏議大夫崔上疏:“氵高弄父權,勢傾天下。
舉人文卷須十月送納。
豈可父為宰相,氵高私幹有司?請下禦史推勘。
”疏留中不出。
邕州蔡大夫京者,故令狐相公楚鎮滑台之日,因道場中見于僧中,令京挈瓶缽。
彭陽公曰:“此子眉目疏秀,進退不懾,惜其卑幼,可以勸學乎?”師從之,乃得陪相國子弟。
後以進士舉上第,尋又學究登科,而作尉畿服。
既為禦史,覆獄淮南,李相紳憂悸而已,頗得繡衣之稱。
谪居澧州,為厲員外立所辱。
稍遷撫州刺史,作詩責商山四老:“秦末家家思逐鹿,商山四皓獨忘機。
如何須發霜相似,更出深山定是非?”及假節邕交,道經湖口,零陵鄭太守史與京同年,遠以酒樂相遲。
坐有瓊枝者,鄭君之所愛,蔡強奪之,鄭莫之競。
邕交所為,多如此,為德義者見鄙。
行泊《中興頌》所,黾勉不前,題篇久之,似有怅怅之思。
才到邕南,制禦失律,伏法湘川。
論者以妄責四皓,而欲買山于浯溪之間,不徒言哉!詩曰:“停桡積水中,舉目孤煙外;借問浯溪人,誰家有山賣?” 盧司空鈞為郎官,守衢州,有進士贽谒,公開卷閱其文十餘篇,皆公所制也。
語曰:“君何許得此文?”對曰:“某苦心夏課所為。
”公雲:“此文乃某所為,尚能自誦。
”客乃伏,言:“某得此文,不知姓名,不悟員外撰述者。
” 盧彖安仁,李藩侍郎門生,性簡易。
嘗與同年生在藩座。
久之,彖起更衣,藩謂門生輩本風,言訖彖适至,聞藩言,即拱曰:“是!不敢。
”藩與門生不覺失笑。
宣宗嘗微行,遇彖妻肩輿,左右皆走避,上即撤輿觀之,大笑而去。
時人盛傳彖妻醜。
大中十二年,李藩侍郎下崔相沆、長安令盧彖同年。
上巳日期集,盧稱疾不至。
沆忽于曲道遇彖,側席帽,映一氈車以避。
沆時主罰,因舉詞曰:“低垂席帽,遙映氈車。
白日在天,不識同年之面;青雲得路,可知異日之心。
”時人比之崔嘏、施肩吾。
相國韋公宙善治生。
江陵府東有别業,良田美産,最号膏腴,而積稻如坻,皆為滞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