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四 企羨
關燈
小
中
大
其姑子也,時稱“趙家出”。
外家敬氏,先世亦出自河中,人物名望皆謂至盛,橹著《鄉籍》載之。
楊仆射于陵在考功時,舉李師稷及第。
至其子相國嗣複知舉,門生集候仆射,而李公在座。
時人謂之楊家上下門生。
世有姑之婿與侄之婿,謂之上下同門,蓋以此況也。
李相石,庾尚書承宣門生,不數年,李佐魏博軍,因奏事特賜紫,而庾尚衣绯。
人謂李侍禦将紫底绯上座主。
李相宗闵知貢舉,門生多清雅俊茂;唐沖、薛庠、袁都,時謂之玉筍。
柳公權與族孫,開成中同在翰林,時稱大柳舍人、小柳舍人。
自祖父郎中芳已來,奕世文學,居清列。
久在名場淹屈,及擢第,首冠諸生,當年宏詞登高科,十餘年便掌綸诰,侍翰苑。
性喜汲引,後進多出其門。
以誠明待物,不妄然諾,士益附之。
開成三年,書判考官刑部員外郎纥幹公,崔相群門生也。
纥幹及第時,于崔相新昌宅小廳中集見座主;及為考官之前,假居崔相故第,亦于此廳見門生焉。
是年科目八人,敕頭孫河南,先于雁門公為丞。
纥于封雁門公。
文宗自太和乙卯歲後,常戚戚不樂,事稍閑,則必有歎息之音。
會幸三殿東亭,見橫廊架巨軸,上指謂畫工程修己曰:“此《開元東封圖》也。
”命内臣懸于東庑下。
上舉玉如意指張說輩歎曰:“使吾得其中一人,則可見開元之理。
” 文宗為莊恪太子選妃,朝臣家子女悉令進名,中外為之不安。
上知之,謂宰臣曰:“朕欲為太子求汝鄭間衣冠子女為新婦,扶出來田舍ぴぴ地,如聞朝臣皆不願與朕作親情,何也?朕是數百年衣冠,無何神堯打朕家事羅诃去。
”遂罷其選。
馮河南宿之三子陶、寬、圖兄弟,連年進士及第,連年登宏詞科,一時之盛無比。
太和初,馮氏進士十人,宿家兄弟叔侄亦八人焉。
李右丞е年二十九,為尚書右丞。
宣宗好儒,多與學士小殿從容議論,殿柱自題曰:“鄉貢進士李某。
”或宰臣出鎮,賦詩以贈之。
凡對宰臣及上言者,必先整容貌,易衣盥手,然後召見。
語及政事,即終日忘倦。
宣宗愛羨進士,每對朝臣,問“登第否”?有以科名對者,必有喜,便問所賦詩賦題,并主司姓名。
或有人物優而不中第者,必歎息久之。
嘗于禁中題“鄉貢進士李道龍”。
宦官知書,自文、宣二宗始。
宣宗尚文學,尤重科名。
大中十年,鄭颢知舉,宣宗索《登科記》。
颢表曰:“自武德以後,便有進士諸科。
所傳前代姓名,皆是私家記錄。
臣尋委當行祠部員外郎趙,采訪諸科目記,撰成十三卷。
自武德元年至于聖朝,敕翰林自今放榜後,仰寫及第人姓名及所試詩賦題目進入,仰所司逐年編次。
” 李某為中丞,奏孔尚書溫、徐相商為監察禦史。
孔為中丞,李在外多年,除宗正少卿,歸而為丞郎。
每燕集,時人以為盛事。
大中九年,沈侍郎詢以中書舍人知舉。
其門生李彬父叢為萬年令,同年有起居之會。
倉部李郎中時在座,因戲諸進士曰:“今日極盛,某與賢座主同年。
”謂郴州李侍郎也。
衆皆以為異。
是日數公皆詣,賓客馮尚書審,則又郴州座主楊相國之同年也,舉座異之。
張不疑進士擢第,宏詞登科。
當年四府交辟。
江西李中丞凝、東川李相回、淮南李相紳、興元歸仆射融,皆當時盛府。
不疑赴淮南命,到府未幾,以協律郎卒。
不疑娶崔氏,以不協出之,後娶顔氏。
東夷有識山川者,偏禮五嶽,一拜而退;惟入關望華山,自關西門步步禮拜。
至山下,仰望歎詫,七日而去。
謂京師衣冠文物之盛,由此而緻。
崔起居雍,少有令名,進士第,與鄭颢齊名。
士之遊其門者多登第,時人語為崔雍、鄭颢世界。
崔雍自起居郎出守和州,遇龐勳寇曆陽,雍棄城奔浙西,為路岩所構,賜死。
雍兄明、序、福兄弟八人皆進士,列甲乙科。
當時号為點頭崔家。
崔澹容貌清瘦明白,擢第升朝,崔铉辟入幕。
先是朝中以流品為朋甲,以名德清重者為首。
鹹通中,李都為大龍甲頭,沙汰名士,以經緯其伍。
渭,澹兄弟也;澹在品中,以涓強侵為粗,卒不取焉。
渭卑屈欲見取,其黨皆避之。
琅邪王氏與太原皆同出于周。
琅邪之族世貴,号“饣崔頭王氏”,太原子弟争之,稱是己族,然實非也。
太原自号“镂王氏”。
崔氏,博陵與清河亦上下。
其望族,博
外家敬氏,先世亦出自河中,人物名望皆謂至盛,橹著《鄉籍》載之。
楊仆射于陵在考功時,舉李師稷及第。
至其子相國嗣複知舉,門生集候仆射,而李公在座。
時人謂之楊家上下門生。
世有姑之婿與侄之婿,謂之上下同門,蓋以此況也。
李相石,庾尚書承宣門生,不數年,李佐魏博軍,因奏事特賜紫,而庾尚衣绯。
人謂李侍禦将紫底绯上座主。
李相宗闵知貢舉,門生多清雅俊茂;唐沖、薛庠、袁都,時謂之玉筍。
柳公權與族孫,開成中同在翰林,時稱大柳舍人、小柳舍人。
自祖父郎中芳已來,奕世文學,居清列。
久在名場淹屈,及擢第,首冠諸生,當年宏詞登高科,十餘年便掌綸诰,侍翰苑。
性喜汲引,後進多出其門。
以誠明待物,不妄然諾,士益附之。
開成三年,書判考官刑部員外郎纥幹公,崔相群門生也。
纥幹及第時,于崔相新昌宅小廳中集見座主;及為考官之前,假居崔相故第,亦于此廳見門生焉。
是年科目八人,敕頭孫河南,先于雁門公為丞。
纥于封雁門公。
文宗自太和乙卯歲後,常戚戚不樂,事稍閑,則必有歎息之音。
會幸三殿東亭,見橫廊架巨軸,上指謂畫工程修己曰:“此《開元東封圖》也。
”命内臣懸于東庑下。
上舉玉如意指張說輩歎曰:“使吾得其中一人,則可見開元之理。
” 文宗為莊恪太子選妃,朝臣家子女悉令進名,中外為之不安。
上知之,謂宰臣曰:“朕欲為太子求汝鄭間衣冠子女為新婦,扶出來田舍ぴぴ地,如聞朝臣皆不願與朕作親情,何也?朕是數百年衣冠,無何神堯打朕家事羅诃去。
”遂罷其選。
馮河南宿之三子陶、寬、圖兄弟,連年進士及第,連年登宏詞科,一時之盛無比。
太和初,馮氏進士十人,宿家兄弟叔侄亦八人焉。
李右丞е年二十九,為尚書右丞。
宣宗好儒,多與學士小殿從容議論,殿柱自題曰:“鄉貢進士李某。
”或宰臣出鎮,賦詩以贈之。
凡對宰臣及上言者,必先整容貌,易衣盥手,然後召見。
語及政事,即終日忘倦。
宣宗愛羨進士,每對朝臣,問“登第否”?有以科名對者,必有喜,便問所賦詩賦題,并主司姓名。
或有人物優而不中第者,必歎息久之。
嘗于禁中題“鄉貢進士李道龍”。
宦官知書,自文、宣二宗始。
宣宗尚文學,尤重科名。
大中十年,鄭颢知舉,宣宗索《登科記》。
颢表曰:“自武德以後,便有進士諸科。
所傳前代姓名,皆是私家記錄。
臣尋委當行祠部員外郎趙,采訪諸科目記,撰成十三卷。
自武德元年至于聖朝,敕翰林自今放榜後,仰寫及第人姓名及所試詩賦題目進入,仰所司逐年編次。
” 李某為中丞,奏孔尚書溫、徐相商為監察禦史。
孔為中丞,李在外多年,除宗正少卿,歸而為丞郎。
每燕集,時人以為盛事。
大中九年,沈侍郎詢以中書舍人知舉。
其門生李彬父叢為萬年令,同年有起居之會。
倉部李郎中時在座,因戲諸進士曰:“今日極盛,某與賢座主同年。
”謂郴州李侍郎也。
衆皆以為異。
是日數公皆詣,賓客馮尚書審,則又郴州座主楊相國之同年也,舉座異之。
張不疑進士擢第,宏詞登科。
當年四府交辟。
江西李中丞凝、東川李相回、淮南李相紳、興元歸仆射融,皆當時盛府。
不疑赴淮南命,到府未幾,以協律郎卒。
不疑娶崔氏,以不協出之,後娶顔氏。
東夷有識山川者,偏禮五嶽,一拜而退;惟入關望華山,自關西門步步禮拜。
至山下,仰望歎詫,七日而去。
謂京師衣冠文物之盛,由此而緻。
崔起居雍,少有令名,進士第,與鄭颢齊名。
士之遊其門者多登第,時人語為崔雍、鄭颢世界。
崔雍自起居郎出守和州,遇龐勳寇曆陽,雍棄城奔浙西,為路岩所構,賜死。
雍兄明、序、福兄弟八人皆進士,列甲乙科。
當時号為點頭崔家。
崔澹容貌清瘦明白,擢第升朝,崔铉辟入幕。
先是朝中以流品為朋甲,以名德清重者為首。
鹹通中,李都為大龍甲頭,沙汰名士,以經緯其伍。
渭,澹兄弟也;澹在品中,以涓強侵為粗,卒不取焉。
渭卑屈欲見取,其黨皆避之。
琅邪王氏與太原皆同出于周。
琅邪之族世貴,号“饣崔頭王氏”,太原子弟争之,稱是己族,然實非也。
太原自号“镂王氏”。
崔氏,博陵與清河亦上下。
其望族,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