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四 企羨

關燈
陵三房。

    第二房雖長,今其子孫即皆拜第三房子弟為伯叔者,蓋第三房婚娶晚遲,世數因而少故也。

    姑臧李氏亦然,其第三房,皆受大房、第二房之禮。

    清河崔氏亦小房最著,崔程出清河小房也。

    世居楚州寶應縣,号“八寶崔氏”。

    寶應本安宜縣,崔氏夢捧八寶以獻,敕改名焉。

    程之姨,北門李相蔚之夫人;蔚乃姑臧小房也,判鹽鐵。

    程為揚州院官,舉吳堯卿。

    蔚以為得人,竟亂擢之任。

    程累郡無政績,小杜相聞程諸女有容德,緻書為其子讓能娶焉。

    程初辭之,謂人曰:“崔氏之門,若有一杜郎,其何堪矣。

    ”而杜相堅請不已,程不能免,乃于寶應諸院取一娣侄嫁之。

    其後讓能貴,為國夫人,而程之女不顯。

     進士舉人各樹名甲,元和中語曰:“欲入舉場,先問蘇、張。

    蘇、張猶可,三楊殺我。

    ” 後有東西二甲,東呼西為“茫茫隊”,言其無藝也。

     開成、會昌中,又曰:“魯、紹、瑰、蒙,識即命通。

    ”又曰:“鄭、楊、段、薛,炙手可熱。

    ”又有“薄徒”“厚徒”,多輕侮人,故裴泌侍禦作《美人賦》譏之。

    後有瑰值、韋羅甲,又曰:“瑰、值、都、雍,識即命通。

    ”又有大小二甲。

    又有注已甲。

    又有四字甲,言“深輝軒庭”。

    又四兇甲。

    又“芳林十哲”,言其與宦官交遊,若劉晔、任江洎、李岩士、蔡铤、秦韬玉之徒。

    铤與岩士各将兩軍書題,求華州解元,時謂對軍解頭。

    太和中,又有杜颛、窦訓、蕭ㄍ,極有時稱,為後來領袖。

    杜自拾遺賜绯後,應舉及第,又拜拾遺,時号“著绯進士”。

    鄭延昌相公為京兆尹,兼知貢舉。

     白居易葬龍門山。

    河南尹盧貞刻《醉吟先生傳》于石,立于墓側。

    相傳洛陽士人及四方遊人過矚墓者,必奠以卮酒,故冢前方丈之土常成渥。

     崔魏公铉與江西李侍郎骘同在李相石襄陽幕中。

    铉自下追入,不二年拜丞相。

    骘時在幕,為李相草賀書曰:“賓筵初啟,曾陪樽俎之歡;将幕未移,已在陶鈞之下。

    ”(原注:杜佑佐權德輿幕,李珏佐牛僧孺幕,後與使主同為相) 鄭裔綽為浙東觀察使,奏侍禦史鄭公綽為副使。

    幕客與府主同姓聯名甚寡。

    鹹通末,鄭渾之為蘇州錄事,談铢為鹾院官,鐘輻為院巡,俱廣文。

    時湖州牧李超、趙蒙相次俱狀元。

    二郡地土相接,時為語曰:“湖接兩頭,蘇連三尾。

    ” 蘇員外粹與母弟沖俱鄭都尉颢門生。

    後粹為東陽守,沖為信陽守,欲相見境上,本府許之。

    兩郡之守,攜賓客同府主出省,俱自外郎,兄弟之榮少比。

     範陽盧,自興元元年癸亥德宗幸梁洋,二年甲子,鮑防侍郎知舉,至乾符二年乙未崔沆侍郎知舉,計九十二年,而二年停舉;九十年中,登進士者一百一十六人,諸科在外。

    而為字皆聯子。

    (案:此句疑有訛誤)所不聯者不十數人。

    然而世謂盧氏不出座主。

    自唐來,唯景雲二年考功員外郎盧逸知舉,後無繼者。

    韋都尉保衡常怪之。

    鹹通十三年,盧莊為閣長,都尉欲以知禮部,莊七月卒。

    盧相攜在中書,以為恥。

    廣明元年,乃追陝州盧渥中丞入知舉;帖經後,黃巢犯阙,天子幸蜀,韋昭度侍郎于蜀代之,放十二人。

     閩自貞元以前,未有進士。

    觀察使李始建庠序,請獨孤常州及為《新學記》雲:“缦胡之纓,化為青衿。

    ”林藻弟蘊與歐陽詹睹之歎息,相與結誓,繼登科第。

     薛元超謂所親曰:“吾不才,富貴過人。

    平生有三恨:始不以進士擢第,不娶五姓女,不得修國史。

    ” 高宗承貞觀之後,天下無事。

    上官侍郎儀獨持國政,嘗淩晨入朝,循洛水堤,步月徐辔,詠雲:“脈脈廣川流,驅馬曆長洲。

    鵲飛山月曙,蟬噪野風秋。

    ”音韻清亮,群公望之,猶若神仙焉。

     玄宗既誅韋氏,擢用賢良,革中宗之政,依貞觀故事。

    有志者莫不想太平。

    中書令姚元崇、侍中宋、禦史大夫畢構、河南尹李傑,皆一時之選,時人稱姚、宋、畢、李焉。

     開元二十三年,加榮王已下官,敕宰臣入集賢院,分寫告身以賜之。

    侍中裴耀卿因入書庫觀書,既而謂人曰:“聖上好文,書籍之盛事,自古未有。

    朝宰充使,學徒雲集,官家設教,盡在是矣。

    前漢有金馬、石渠,後漢有蘭台、東觀;宋有總章,陳有德教;周則虎門、麟趾,北齊有仁壽、文林;雖載在前書,而事皆瑣細,方之今日,則豈得扶輪捧毂者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