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四 企羨

關燈
進士張倬,濮陽王柬之曾孫也。

    時初落第,兩手捧《登科記》頂之,曰:“此《千佛名經》也。

    ”其企羨如此。

     盧杞令李揆入蕃,揆對德宗曰:“臣不憚遠使,恐死于道路,不達君命。

    ”上恻然,欲免之,謂杞曰:“李揆暮老,無使。

    ”杞曰:“和戎之使,且須谙練,非揆不可。

    且使揆去,向後差使小于揆年者,不敢辭遠使矣。

    ”揆既至,蕃長曰:“聞唐家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揆曰:“非也。

    他那個李揆争肯到此?”恐其拘留,以此謾之也。

    揆門第第一,文學第一,官職第一。

    揆緻仕東都,大司徒杜公罷淮海也,入洛見之,言及“頭頭第一”之說。

    揆曰:“若道門戶,有所自,承餘裕也;官職,遭遇爾。

    今形骸凋瘁,看即下世,一切為空,何第一之有?”苗給事子缵應舉次,而給事以中風語澀,而心中至切。

    臨試,又疾亟。

    缵乃為狀,請許入試否。

    給事猶能把筆,淡墨為書,曰:“入!”其父子之情切如此。

    其年缵及第。

     陸相贽受淮南尉,吏部侍郎不與;顧少連拟與江淮一尉,不伏,竟得之。

    顯其德而自吟曰:“繞階流氵助,夾砌樹陰陰。

    ”□後罷相,□□在假日,敕下不謝官,又貶為忠州司馬。

    大官降敕日,令朝謝。

    但恐私忌□亦須出入始了。

     開元以後,不以姓名而可稱者:燕公、許公、魯公;不以名而可稱者:宋開府、陸兖州、王右丞、房太尉、郭令公、崔太尉、楊司徒、劉忠州、楊崖州、段太尉;位卑而名著者:李北海、王江甯、李館陶、鄭廣文、元魯山、蕭功曹、獨孤常州、崔比部、張水部、梁補阙、韋蘇州;二人連呼者:岐薛、燕許(原注:大手筆)、李杜、姚宋(原注:亦曰蘇宋)、蕭李(原注:文章)。

    元和後,不以名可稱者:李太尉、韋中令、裴晉公、白太傅、賈仆射、路侍中、杜紫微;位卑名著者:賈長江、趙渭南;二人連呼者;元白;又有羅鉗吉綱(原注:酷吏),員推韋狀(原注:能吏)。

    又有四夔、四兇。

    于良史為張徐州建封從事,每自吟曰:“出身三十年,白發衣猶碧;日暮倚朱門,從未污袍赤。

    ”公聞之,為奏章服焉。

     韓仆射臯為京兆尹,韋相貫之為畿甸尉。

    及貫之人為相,臯為吏部尚書。

    每至中書,韋常異禮,以申故吏之敬。

    臯家自黃門以來,三世傳執一笏。

    經祖父所執,未嘗輕授于仆人之手。

    歸則别置于卧内一榻,以示敬慎。

     趙昭公以舊相為吏部侍郎,考前進士杜元穎宏詞登科;及鎮荊南,又奏為從事。

    杜公入相,昭公複掌選;至杜出鎮西川,奏宋相申錫為從事。

    數年,杜以南蠻入寇,貶刺循州,遂卒;宋以宰相被誣,谪佐開州。

    後數年,昭公始卒。

    公凡八任铨衡,三領節鎮,皆帶府号,為尚書,惟不曆工部,其兵部太常皆再任。

    年八十七薨,其間未嘗遇重疾。

    儉素(案:儉素,趙《因話錄》作“異數”)壽考,為朝中之首。

     權文公德輿,身不由科第,嘗知貢舉三年,門下所出諸生相繼為公相,号得人之盛。

    趙郡李氏,元和初,三祖之後,同時一人為相。

    藩南祖,吉甫西祖,绛東祖,而皆第三。

    至太和、開成間,又各一人前後在相位。

    德裕,吉甫之子;固言,藩再從弟:皆第九,珏亦绛之近從。

    李尚書益,有宗人庶子同名,俱出于姑臧公;而人謂尚書為文章李益,庶子為門戶李益。

    而尚書尚兼門地焉。

    嘗姻族間有禮會,尚書歸,笑謂家人曰:“大堪笑!今日局席,兩個座頭總是李益。

    ” 李太師逢吉知貢舉,榜未放而入相,禮部尚書王播代放榜。

    及第人就中書見座主,時謂“好腳迹門生”,前世未有。

     陽城為朝士,家苦貧,常以布衾木枕質錢數萬,人争取之。

    李願司空兄弟九人,四有土地:願為夏州、徐泗、鳳翔、宣武、河中五節度,憲為江西觀察、嶺南節度,為唐鄧、襄陽、徐泗、鳳翔、澤潞、魏博六節度,聽為夏州、靈武、河東、鄭滑、魏博、甯七節度。

    一門登壇受钺,無比焉。

     胡尚書證,河中人。

    太傅昭公鎮河中,尚書建節赴振武,備桑梓禮入谒,持刺稱百姓。

    獻昭公詩雲:“詩書入京國,旌旆過鄉關。

    ”州裡榮之。

    進士趙橹著《鄉籍》一篇,誇河東人物之盛,皆實錄也。

    同鄉中,趙氏軒冕文儒最著,曾祖父、祖父,世掌綸诰。

    橹昆弟五人,進士及第,皆曆台省。

    盧少傅宏宣,盧尚書簡辭、宏正、簡求,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