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三 識鑒
關燈
小
中
大
阙鄭魯上疏曰:“臣恐新麥未登,徐師必亂。
乞速命良将,救此一方。
”宣宗未之省。
麥熟而徐師果亂,上感悟魯言,擢為起居舍人。
懿宗晚年政出群下。
路岩年少固位,一旦失勢,當路皆仇隙,中外沸騰,所指未必實也。
初,岩為淮南崔铉度支使,除監察,十年不出京師,緻位宰相。
铉謂岩必貴,嘗曰:“路十終須與他那一官!”自監察入翰林,铉猶在淮南,聞曰:“路十如今便入翰林,何能至老?”皆如言。
突厥平,溫仆射彥博請遷于朔方,以實空虛之地,于是入居長安者且萬家。
魏鄭公以為夷不亂華,非久常之策。
争論數年不決。
至開元中,六胡反叛,其地複空。
太宗令衛公教侯君集,君集言于帝曰:“李靖将反矣!至微隐之術,辄不以示臣。
”帝以讓靖,靖曰:“此乃君集反爾!今中夏安,臣之所教,足以制四夷矣,而求盡臣之術者,将有他心焉。
” 潤州得玉磬十二以獻,張率更叩其一,曰:“是晉某歲所造也。
是歲餘月,造磬者法月,數有十三,今阙其一。
宜于黃鐘九尺掘之,必得焉。
”敕州求之,如言而得。
鄭公見《秦王破陣樂》,則俯而不視;奏《慶善樂》,則玩而不厭。
貞觀中,有婆羅門僧言“佛齒所擊,前無堅物”,于是士女奔湊,其處如市。
時傅奕方病卧,聞之,謂子曰:“非是佛齒也。
吾聞金剛石至堅,物莫能敵,唯羚羊角破之。
汝但取試焉。
”胡僧監護甚嚴,固求,良久乃得見。
出角叩之,應手而碎,觀者乃止。
今理珠者用此角。
閻立本善畫。
至荊州,視張僧繇舊迹,曰:“定虛得名耳。
”明日又往,曰:“猶是近代佳手耳。
”明日又往,曰:“名下無虛士。
”坐卧觀之,留宿其下,一日不能去。
高宗時,群蠻聚為寇,讨之辄不利,乃除徐敬業為刺史。
府發卒迎,敬業盡放令還,單騎至府。
賊聞新刺史至,皆繕理以待。
敬業一無所問,處他事已畢,方曰:“賊安在?”曰:“在南岸。
”乃從一二佐史而往觀之,莫不駭愕。
賊所持兵觇望,及見船中無人,又無兵仗,更閉營隐藏。
敬業直入其營内,告雲:“國家知汝等為貪吏所害,非有他惡。
可悉歸田裡,無去為賊。
”唯召其帥,責以不早降之意,各笞數十而遣之,境内肅然。
其祖英公壯其膽略,曰:“吾不辦此,然破我家者必此兒!”英公既薨,高宗思平遼勳,令制其冢,象高麗中三山,猶霍去病之祁連山。
後敬業舉兵,武後令掘平之。
大霧三日不解,乃止。
張沛為同州,任正名為錄事,劉幽求為朝邑尉。
沛常呼二公為任大、劉大,若交友。
玄宗誅韋氏,沛兄殿中監涉見誅,并合誅沛。
沛将出就刑,正名時谒告在家,聞之,遽出曰:“朝廷初有大艱,同州,京之左輔,奈何單使至,害其州将?請以死守之。
”于是勸令覆奏,送沛于獄,曰:“正名若死,使君可憂;不然,無慮也。
”時劉幽求方立元勳,用事居中,竟脫沛于難。
蕭至忠自晉州之入也,大理蔣欽緒即其妹婿,送之曰:“以足下之才,不憂不見用,無為非分妄求。
”至忠不納。
蔣退而歎曰:“九代之卿族,一舉而滅,可哀也哉!”至忠既至,拜中書令,歲餘敗。
高公骈鎮蜀日,因巡邊,至資中郡,舍于刺史衙。
對郡山頂有開元寺,是夜黃昏,僧衆禮佛,其聲喧達。
公命軍候悉擒械之,來朝笞背斥逐。
召将吏而謂之曰:“僧徒禮念,亦無罪過,但此寺十年後,當有秃丁數千為亂,以是厭之。
”其後土人皆髡執兵,号“大髡”、“小髡”,據寺為寨淩脅州将,果葉高公之言。
張九齡,開元中為中書令。
範陽節度使張守奏裨将安祿山頻失利,送戮于京師。
九齡批曰:“穰苴出軍,必誅莊賈;孫武行法,亦斬宮嫔。
守軍令若行,祿山不宜免死。
”及到中書,張九齡與語久之,因奏戮之,以絕後患。
玄宗曰:“卿勿以王夷甫識石勒之意,殺害忠良。
”更加官爵,放歸本道。
至德初,玄宗在成都,思九齡先覺,制贈司徒,遣使就韶州緻祭。
李相夷簡未登第時,為鄭縣丞。
泾軍之亂,有使走驢東去甚急,夷簡入白刺史曰:“京城有故,此使必非朝命,請執問。
”果朱Г使滔者。
德宗自複京阙,常恐生事,方鎮有兵,必姑息之。
唯渾奏事,不過,辄私喜曰:“上不疑我。
” 順宗風噤不言,太子未立,牛美人有異志。
上乃召學士鄭于小殿,草立太子诏。
執筆不請而書“立嫡以長”四字,跪呈。
順宗然之,乃定。
乞速命良将,救此一方。
”宣宗未之省。
麥熟而徐師果亂,上感悟魯言,擢為起居舍人。
懿宗晚年政出群下。
路岩年少固位,一旦失勢,當路皆仇隙,中外沸騰,所指未必實也。
初,岩為淮南崔铉度支使,除監察,十年不出京師,緻位宰相。
铉謂岩必貴,嘗曰:“路十終須與他那一官!”自監察入翰林,铉猶在淮南,聞曰:“路十如今便入翰林,何能至老?”皆如言。
突厥平,溫仆射彥博請遷于朔方,以實空虛之地,于是入居長安者且萬家。
魏鄭公以為夷不亂華,非久常之策。
争論數年不決。
至開元中,六胡反叛,其地複空。
太宗令衛公教侯君集,君集言于帝曰:“李靖将反矣!至微隐之術,辄不以示臣。
”帝以讓靖,靖曰:“此乃君集反爾!今中夏安,臣之所教,足以制四夷矣,而求盡臣之術者,将有他心焉。
” 潤州得玉磬十二以獻,張率更叩其一,曰:“是晉某歲所造也。
是歲餘月,造磬者法月,數有十三,今阙其一。
宜于黃鐘九尺掘之,必得焉。
”敕州求之,如言而得。
鄭公見《秦王破陣樂》,則俯而不視;奏《慶善樂》,則玩而不厭。
貞觀中,有婆羅門僧言“佛齒所擊,前無堅物”,于是士女奔湊,其處如市。
時傅奕方病卧,聞之,謂子曰:“非是佛齒也。
吾聞金剛石至堅,物莫能敵,唯羚羊角破之。
汝但取試焉。
”胡僧監護甚嚴,固求,良久乃得見。
出角叩之,應手而碎,觀者乃止。
今理珠者用此角。
閻立本善畫。
至荊州,視張僧繇舊迹,曰:“定虛得名耳。
”明日又往,曰:“猶是近代佳手耳。
”明日又往,曰:“名下無虛士。
”坐卧觀之,留宿其下,一日不能去。
高宗時,群蠻聚為寇,讨之辄不利,乃除徐敬業為刺史。
府發卒迎,敬業盡放令還,單騎至府。
賊聞新刺史至,皆繕理以待。
敬業一無所問,處他事已畢,方曰:“賊安在?”曰:“在南岸。
”乃從一二佐史而往觀之,莫不駭愕。
賊所持兵觇望,及見船中無人,又無兵仗,更閉營隐藏。
敬業直入其營内,告雲:“國家知汝等為貪吏所害,非有他惡。
可悉歸田裡,無去為賊。
”唯召其帥,責以不早降之意,各笞數十而遣之,境内肅然。
其祖英公壯其膽略,曰:“吾不辦此,然破我家者必此兒!”英公既薨,高宗思平遼勳,令制其冢,象高麗中三山,猶霍去病之祁連山。
後敬業舉兵,武後令掘平之。
大霧三日不解,乃止。
張沛為同州,任正名為錄事,劉幽求為朝邑尉。
沛常呼二公為任大、劉大,若交友。
玄宗誅韋氏,沛兄殿中監涉見誅,并合誅沛。
沛将出就刑,正名時谒告在家,聞之,遽出曰:“朝廷初有大艱,同州,京之左輔,奈何單使至,害其州将?請以死守之。
”于是勸令覆奏,送沛于獄,曰:“正名若死,使君可憂;不然,無慮也。
”時劉幽求方立元勳,用事居中,竟脫沛于難。
蕭至忠自晉州之入也,大理蔣欽緒即其妹婿,送之曰:“以足下之才,不憂不見用,無為非分妄求。
”至忠不納。
蔣退而歎曰:“九代之卿族,一舉而滅,可哀也哉!”至忠既至,拜中書令,歲餘敗。
高公骈鎮蜀日,因巡邊,至資中郡,舍于刺史衙。
對郡山頂有開元寺,是夜黃昏,僧衆禮佛,其聲喧達。
公命軍候悉擒械之,來朝笞背斥逐。
召将吏而謂之曰:“僧徒禮念,亦無罪過,但此寺十年後,當有秃丁數千為亂,以是厭之。
”其後土人皆髡執兵,号“大髡”、“小髡”,據寺為寨淩脅州将,果葉高公之言。
張九齡,開元中為中書令。
範陽節度使張守奏裨将安祿山頻失利,送戮于京師。
九齡批曰:“穰苴出軍,必誅莊賈;孫武行法,亦斬宮嫔。
守軍令若行,祿山不宜免死。
”及到中書,張九齡與語久之,因奏戮之,以絕後患。
玄宗曰:“卿勿以王夷甫識石勒之意,殺害忠良。
”更加官爵,放歸本道。
至德初,玄宗在成都,思九齡先覺,制贈司徒,遣使就韶州緻祭。
李相夷簡未登第時,為鄭縣丞。
泾軍之亂,有使走驢東去甚急,夷簡入白刺史曰:“京城有故,此使必非朝命,請執問。
”果朱Г使滔者。
德宗自複京阙,常恐生事,方鎮有兵,必姑息之。
唯渾奏事,不過,辄私喜曰:“上不疑我。
” 順宗風噤不言,太子未立,牛美人有異志。
上乃召學士鄭于小殿,草立太子诏。
執筆不請而書“立嫡以長”四字,跪呈。
順宗然之,乃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