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一 政事上
關燈
小
中
大
善。
特頒朱绂,俾耀銅章。
勿替令名,更昭殊績。
”賜章服,并錢五十萬。
後曆绛、隰二州刺史,所治皆有名稱。
盧元公鈞鎮北都,推官李璋幕中飲酒醉,決主酒軍職衙前虞候。
明日,元公出赴行香,其徒百八十人橫街見公,論無小推巡決得衙前虞候例,元公命收禁責狀。
至衙,命李推官所決者更決配外鎮,其餘虞候各罰金,内外不測。
璋惶恐,衣公服求見。
公問:“何事公服?請十郎衫麻鞋相見。
”璋欲引咎,公語皆不及。
臨去,曰:“十郎不決衙前虞候,隻決所由。
假使錯誤,亦不可縱。
況太原邊鎮,無故二百虞候橫攔節度使,須當挫之。
”璋後為尚書右丞。
盧公鎮太原,同日補左右都押衙。
其牒置案前階上,補右者先自探之,展見“右”字,卻摺于階上,退身緻詞雲:“在軍門幾十年,前後主辦,未嘗敗績。
伏蒙右補,情有嫌郁,謹未敢受。
”公曰:“君近前。
君知軍中無年勞,知有拔卒為将否?君不同蔡襲,有功朝廷,合議超寵。
”其人未遜,公複召前,并排衙大校悉前,曰:“君快恨右補都衙軍,不見盧鈞耶?”軍中見節使自呼姓名,皆悚然。
“盧鈞進士出身,曆中外五十年,豈不消中書一頓飯?臨年暮齒,亦是得一裹香紙,合如何?”于是牙中感泣,領拜謝而去。
蔡受左都押衙,即日表薦為上将軍,尋建幢,節鎮湖南。
武宗好神仙,道士趙歸真者,出入禁中,自言數百歲,上頗敬之。
與道士劉元靖力排釋氏,上惑其說,遂有廢寺之诏。
宣宗即位,流歸真于嶺南,戮元靖于市。
宣宗性至孝,奉養鄭太後于大明宮,不為别宮。
舅鄭光為平盧、河中兩鎮節度使。
大中七年,自河中來朝。
上詢其政事,光不知文字,對皆鄙俚。
上命留光奉朝谒。
後以光生計為憂,乃厚賜金帛,不複更委方鎮。
宣宗微行至德觀,有女道士盛服濃妝者,赫怒歸宮,立召左街功德使末叔康,令盡逐去,别選男子二人,住持其觀。
武宗于大明築望仙台,其勢中天。
宣宗即位,殺道士趙歸真,而罷望仙台院。
大中八年,複命葺之。
右補阙陳嘏已下面論其事,立罷之,以其院為文思院。
宣宗能納谏。
李遂除嶺南節度,已命中使頒旄節矣,給事中蕭仿封還诏書。
上正聽樂,不暇别差中使,謂伶人曰:“汝可就李遂宅,卻喚使來。
”旄節及遂門而返。
劉潼自鄭州刺史除桂州觀察,右谏議大夫鄭裔綽上疏言不可。
中使至鄭,賜告身已數日,亦命追還。
宣宗命相,一出于己。
嘗诏樞密院,兵部侍郎判度支蕭邺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仰指揮學士院降麻處分。
樞密使王歸長、馬公儒以邺先判度支,再審聖旨,未審下落,抑或仍舊?上疑左右黨蕭,乃诏翰林院,戶部侍郎判戶部事崔慎由,可工部尚書平章事,落下判戶部。
故事:京兆尹在私第,但奇日入府,偶日入遞院。
崔郢為京兆尹,囚徒逸獄,始命造京兆尹廨宅,京兆尹不得離府。
宣宗以崔罕、郢并敗官,面召翰林學士韋澳授之,便令赴任。
上賜度支錢二萬貫。
令造府宅。
澳公正方嚴,吏不敢欺。
委長安縣尉李信主其事,造成廨宇,極一時壯麗,尚有羨缗卻進,澳連書信兩上下考。
京兆府進士、明經解送,設殊、次、平等三級,以甄行能,其後撓于權勢而不行。
宣宗時,韋澳為尹,榜曰:“禮部舊格,本無等第;京府解送,不當區分。
今年所送省進士、明經等,并以納策試前後為定,更不分等第之限。
”詞科本以京兆等第為梯級,建中二年,崔元翰、崔敖、崔備三人,府元、府副、第三人;于邵知貢舉,依次放及第,蓋推崇藝實不能易也。
自文學道喪,朋黨弊興,紛競既多,澳雖憤澆弊而革之,然人亦惜其故事之廢。
牛叢任拾遺、補阙五年,多論事,上密記之。
後自司勳員外郎為睦州刺史,入謝,上命至軒砌,問曰:“卿頃任谏官,頗能舉職,今忽為遠郡,得非宰臣以前事為懲否?”叢曰:“新制:未任刺史縣令,不得任近侍官。
宰臣以是獎擢,非嫌忌也。
”上曰:“賜紫。
”叢謝畢,前曰:“臣所衣绯衣是刺史借服,不審陛下便賜臣紫,為複别有進止?”上遽曰:“且賜绯。
”上慎重名器,未嘗容易,服章之賜,一朝無濫邀者。
李藩自司勳郎中,知制诰,衣綠如故。
鄭裔綽自給事以論駁楊漢公忤旨,出商州刺史,始賜绯。
沈自禮部侍郎為浙東觀察,方賜紫。
苗恪自司勳員外郎,除洛陽縣令,藍衫赴任。
裴處權自司封郎中出河南少尹,到任,本府奏薦賜绯,給事中崔罕駁還。
手诏褒之,曰:“有不當,卿能駁還,職業既修,朕何所慮?”
特頒朱绂,俾耀銅章。
勿替令名,更昭殊績。
”賜章服,并錢五十萬。
後曆绛、隰二州刺史,所治皆有名稱。
盧元公鈞鎮北都,推官李璋幕中飲酒醉,決主酒軍職衙前虞候。
明日,元公出赴行香,其徒百八十人橫街見公,論無小推巡決得衙前虞候例,元公命收禁責狀。
至衙,命李推官所決者更決配外鎮,其餘虞候各罰金,内外不測。
璋惶恐,衣公服求見。
公問:“何事公服?請十郎衫麻鞋相見。
”璋欲引咎,公語皆不及。
臨去,曰:“十郎不決衙前虞候,隻決所由。
假使錯誤,亦不可縱。
況太原邊鎮,無故二百虞候橫攔節度使,須當挫之。
”璋後為尚書右丞。
盧公鎮太原,同日補左右都押衙。
其牒置案前階上,補右者先自探之,展見“右”字,卻摺于階上,退身緻詞雲:“在軍門幾十年,前後主辦,未嘗敗績。
伏蒙右補,情有嫌郁,謹未敢受。
”公曰:“君近前。
君知軍中無年勞,知有拔卒為将否?君不同蔡襲,有功朝廷,合議超寵。
”其人未遜,公複召前,并排衙大校悉前,曰:“君快恨右補都衙軍,不見盧鈞耶?”軍中見節使自呼姓名,皆悚然。
“盧鈞進士出身,曆中外五十年,豈不消中書一頓飯?臨年暮齒,亦是得一裹香紙,合如何?”于是牙中感泣,領拜謝而去。
蔡受左都押衙,即日表薦為上将軍,尋建幢,節鎮湖南。
武宗好神仙,道士趙歸真者,出入禁中,自言數百歲,上頗敬之。
與道士劉元靖力排釋氏,上惑其說,遂有廢寺之诏。
宣宗即位,流歸真于嶺南,戮元靖于市。
宣宗性至孝,奉養鄭太後于大明宮,不為别宮。
舅鄭光為平盧、河中兩鎮節度使。
大中七年,自河中來朝。
上詢其政事,光不知文字,對皆鄙俚。
上命留光奉朝谒。
後以光生計為憂,乃厚賜金帛,不複更委方鎮。
宣宗微行至德觀,有女道士盛服濃妝者,赫怒歸宮,立召左街功德使末叔康,令盡逐去,别選男子二人,住持其觀。
武宗于大明築望仙台,其勢中天。
宣宗即位,殺道士趙歸真,而罷望仙台院。
大中八年,複命葺之。
右補阙陳嘏已下面論其事,立罷之,以其院為文思院。
宣宗能納谏。
李遂除嶺南節度,已命中使頒旄節矣,給事中蕭仿封還诏書。
上正聽樂,不暇别差中使,謂伶人曰:“汝可就李遂宅,卻喚使來。
”旄節及遂門而返。
劉潼自鄭州刺史除桂州觀察,右谏議大夫鄭裔綽上疏言不可。
中使至鄭,賜告身已數日,亦命追還。
宣宗命相,一出于己。
嘗诏樞密院,兵部侍郎判度支蕭邺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仰指揮學士院降麻處分。
樞密使王歸長、馬公儒以邺先判度支,再審聖旨,未審下落,抑或仍舊?上疑左右黨蕭,乃诏翰林院,戶部侍郎判戶部事崔慎由,可工部尚書平章事,落下判戶部。
故事:京兆尹在私第,但奇日入府,偶日入遞院。
崔郢為京兆尹,囚徒逸獄,始命造京兆尹廨宅,京兆尹不得離府。
宣宗以崔罕、郢并敗官,面召翰林學士韋澳授之,便令赴任。
上賜度支錢二萬貫。
令造府宅。
澳公正方嚴,吏不敢欺。
委長安縣尉李信主其事,造成廨宇,極一時壯麗,尚有羨缗卻進,澳連書信兩上下考。
京兆府進士、明經解送,設殊、次、平等三級,以甄行能,其後撓于權勢而不行。
宣宗時,韋澳為尹,榜曰:“禮部舊格,本無等第;京府解送,不當區分。
今年所送省進士、明經等,并以納策試前後為定,更不分等第之限。
”詞科本以京兆等第為梯級,建中二年,崔元翰、崔敖、崔備三人,府元、府副、第三人;于邵知貢舉,依次放及第,蓋推崇藝實不能易也。
自文學道喪,朋黨弊興,紛競既多,澳雖憤澆弊而革之,然人亦惜其故事之廢。
牛叢任拾遺、補阙五年,多論事,上密記之。
後自司勳員外郎為睦州刺史,入謝,上命至軒砌,問曰:“卿頃任谏官,頗能舉職,今忽為遠郡,得非宰臣以前事為懲否?”叢曰:“新制:未任刺史縣令,不得任近侍官。
宰臣以是獎擢,非嫌忌也。
”上曰:“賜紫。
”叢謝畢,前曰:“臣所衣绯衣是刺史借服,不審陛下便賜臣紫,為複别有進止?”上遽曰:“且賜绯。
”上慎重名器,未嘗容易,服章之賜,一朝無濫邀者。
李藩自司勳郎中,知制诰,衣綠如故。
鄭裔綽自給事以論駁楊漢公忤旨,出商州刺史,始賜绯。
沈自禮部侍郎為浙東觀察,方賜紫。
苗恪自司勳員外郎,除洛陽縣令,藍衫赴任。
裴處權自司封郎中出河南少尹,到任,本府奏薦賜绯,給事中崔罕駁還。
手诏褒之,曰:“有不當,卿能駁還,職業既修,朕何所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