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一 言語

關燈
意避暑;則上皇尚留熱處,而陛下自逐涼處。

    溫清之道,臣切不安。

    ”太宗稱善。

    房玄齡與高士廉偕行,遇少府少監窦德素。

    問之曰:“北門近來有何營造?”德素以聞。

    太宗謂玄齡、士廉曰:“卿但知南衙事,我北門小小營造,何妨卿事?”玄齡等拜謝。

    魏徵進曰:“臣不解陛下責,亦不解玄齡等謝。

    既任大臣,即陛下股肱耳目,所營造何容不知?責其訪問官司,臣所不解。

    陛下所為若是,當助陛下成之;所為若非,當奏罷之:此乃事君之道。

    玄齡等所問無罪而陛下責之,玄齡等不識所守。

    臣實不喻。

    ”太宗深納之。

     總章中,高宗将幸涼州。

    時隴右虛耗,議者以為非便。

    高宗聞之,召五品以上,謂曰:“帝王五載一巡狩,群後四朝,此蓋常禮。

    朕欲暫幸涼州,乃聞中外鹹謂非宜。

    ”宰臣以下莫有對者。

    詳刑大夫來公敏進曰:“陛下巡幸涼州,宣王略,求之故實,未虛令典。

    但随時度事,臣下竊有所疑。

    高麗雖平,餘寇尚梗;西道經略,兵猶未停。

    且隴右諸州,人戶少寡,供待車駕,備拟稍阙。

    臣聞中外實有竊議。

    ”高宗曰:“既有此言,我止度隴,存問故老,狩即還。

    ”遂下诏停西幸,擢公敏為黃門侍郎。

     德宗既貶盧杞,然常思之。

    後欲稍遷,朝臣恐懼,皆有谏疏。

    上問李公曰:“盧杞何處奸邪?”對曰:“陛下不知,此所以為奸邪也。

    ” 馬司徒之孫始生,德宗名之曰“繼祖。

    ”笑曰:“此有二意,謂以索系祖也。

    ” 陸長源以舊德為宣武行軍司馬,韓愈為巡官。

    或譏年輩相懸。

    周願曰:“大蟲老鼠,俱為十二相屬,何怪之有。

    ”旬日傳于長安中。

    高貞公郢為中書舍人九年,家無制草。

    或曰:“前輩有制集,焚之何也?”答曰:“王言不可存于私家。

    ” 高貞公緻仕,制雲:“以年緻政,抑有前聞;近代寡廉,罕由斯道。

    ”是時杜司徒年過七十,無意請老。

    裴晉公為舍人,以此譏之。

     憲宗忽問:“京兆尹幾員?”李相吉甫對曰:“京兆三員:一員大尹,二員少尹。

    ”人以為善對。

     衢州人餘長安,父叔二人為同郡方金所殺。

    長安八歲自誓,十七乃複仇。

    大理斷死。

    刺史元錫奏:“餘氏一家,遇橫死者實二平人,蒙顯戮者乃一孝子。

    ”引《公羊傳》“父不受誅,子得複仇”之義。

    時裴為宰相,李刑部為有司,事竟不行。

    老儒薛伯高遺錫書:“大司寇是俗吏,執政柄乃小生,餘氏子宜其死矣!” 憲宗問趙相宗儒曰:“人言卿在荊門,球場草生,何也?”對曰:“罪誠有之。

    雖然,草生不妨球子。

    ”上為之笑。

     鄭陽武常言欲為《易比》,以三百八十四爻各比人事。

    又雲:“仁義之有莊周,猶禅律之有維摩诘,欲圖畫之,未能也。

    ”王相涯注《太玄》,常取以蔔,自言所中多于《易》筮。

     高貞公之子定,通王氏《易》。

    為圖,合八出,以畫八卦。

    上圓下方,合則為重,轉則為演。

    七轉為六十四卦,六甲八節備焉。

    著外傳二十二篇。

    定,小字董二,時人多以小字稱。

    初年七歲,讀《尚書》至《湯誓》,問父曰:“奈何以臣伐君?”父答曰:“應天順人。

    ”又問曰:“用命,賞于祖;不用命,戮于社,豈是順人?”父不能答。

    年二十三,為京兆府參軍卒。

     李直方嘗第果實,若貢士者。

    以綠李為首,楞梨為二,櫻桃為三,柑為四。

    蒲桃為五。

    或薦荔枝,曰:“寄舉之首。

    ”又問:“栗如之何?”曰:“最有實事,不出八九。

    ”始範晔以諸香品時輩,侯味虛撰《百官本草》,皆此類也。

     宋濟老于詞場,舉止可笑。

    嘗試賦,語失官韻,乃撫膺曰:“宋五又坦率矣!”因此大著。

    後禮部上甲乙名,德宗先問:“宋五坦率否?” 伊慎每求族望以嫁子,李長榮則求時名以嫁子,皆自署為判官。

    奏言:“臣不敢學交質罔上。

    ”德宗從之。

     李德裕太尉未出學院,盛有詞藻,而不樂應舉。

    吉甫相,俾親表勉之。

    衛公曰:“好驢馬不入行。

    ”由是以品子叙官也。

     李吉甫為相,以武相元衡同列,事多不葉。

    每退,公詞色不怿。

    掌武啟白曰:“此出之何難!”乃請修狄梁公廟。

    于是武相漸求出鎮,智計已聞于早成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