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葉生

關燈
的兒子成了名。

    然而您這賢才卻被長期埋沒,有什麼辦法呢!&rdquo葉生說:&ldquo這恐怕是命中注定的吧。

    不過能托您家的福為文章吐口氣,讓天下人知道我半生的淪落,不是因為文章低劣,我的心願也就足了。

    況且讀書之人能得一知己,也沒什麼遺憾了。

    何必非要穿上官服,抛掉秀才衣裳,才說是發迹走運呢!&rdquo丁公認為葉生長期客居外省,怕他耽誤了參加歲試,便勸他回家。

    葉生聽說後臉上現出了凄慘不樂的神色。

    丁公不忍心強讓他走,就叮囑公子到京城參加會試時,一定要為葉生稍納個監生。

     丁公子考中了進士,被授部中主政。

    上任時帶着葉生,并送他進太學國子監讀書,與他早晚在一起。

    過了一年,葉生參加順天府鄉試,終于考中了舉人。

    正遇上丁公子奉派主管南河公務,他就對葉生說:&ldquo此去離您的家鄉不遠。

    先生已經功成名就,衣錦還鄉該何等令人高興。

    &rdquo葉生也很喜悅。

    他們擇定吉日上路。

    到了淮陽縣界,丁公子派仆人用馬車護送葉生回了家。

     葉生到家下車,看見自己的門戶很蕭條,心裡非常難過。

    他慢慢地走到院子裡。

    妻子正好拿着簸箕從屋裡出來,猛然看到葉生,吓得扔了簸箕就走。

    葉生凄慘地說:&ldquo我現在已經中了舉人了。

    才三四年不見,怎麼竟不認識我了?&rdquo妻子站在遠處對他說:&ldquo您死了已經很久了,怎麼又說顯貴了呢?之所以一直停放着您的棺木沒有埋葬,是因為家裡貧窮和兒子太小的緣故。

    如今兒子阿大已經成人,正要選擇墓地為您安葬。

    請不要作怪來驚吓活人。

    &rdquo葉生聽完這些話,顯得非常傷感和懊惱。

    他慢慢進了屋,見自已的棺材還停放在那裡,便一下撲到地上沒了蹤影。

    妻子驚恐地看了看,隻見葉生的衣帽鞋襪脫落在地上。

    她悲痛極了,抱起地上的衣服傷心地大哭起來。

    兒子從學堂中回來,看見門前拴着馬車。

    他問明趕車人的來曆,吓得急忙跑去告訴母親。

    母親便流着眼淚把見到的情景告訴了兒子。

    娘倆又仔細詢問了護送葉生的仆人,才得知事情的始末。

    仆人返回,如實報告了主人。

    丁公子聽說,淚水浸濕了胸前的衣服。

    他立即乘着馬車哭奔到葉生的靈堂祭拜出錢修墓辦理喪事,用舉人的葬禮安葬了葉生。

    又送了很多錢财給葉生的兒子,并為他請了老師教讀。

    後來丁公子向學使推薦,使葉生的兒子第二年入縣學成了秀才。

     異史氏說:魂魄跟從知己,竟然會忘記自己已經死了?聽說的人都表示懷疑,我卻深信不疑。

    知心的情侶,可以離魂相随親密的友誼,縱使千裡亦可與好友夢中相會。

    又何況應舉文章是我輩讀書人精心結撰繕寫它是否能遇真賞,正決定着我們命運的窮通呢!歎息啊!命運不蹇,時運不濟。

    經曆之處,總難遇合,隻能空自對影愁歎生就嶙峋傲骨,不能媚俗取容,唯有自惜自憐。

    可歎窮厄困頓,招緻勢利小人的嘲侮。

    多次落榜的人,從人身到文章,都被世俗譏貶得毫無是處一旦名落孫山,則文章到處都是瑕疵。

    古今痛哭的人,隻有獻和氏璧的卞和和你啊舉世賢愚倒置,能慧眼識人的伯樂如今又在哪裡?當道無愛才之人,不值得指望!反側展望,可歎四海茫茫,竟無以容身之所。

    人生在世上,隻有閉着眼睛走着路,任憑造物主的安排而已。

    天下才華不凡卻如葉生那樣淪落的才子,也是不少,回首四顧,天下哪裡會再有一個丁令威出現,讓人生死跟随他呢?唉!

鑒賞

  《葉生》是《聊齋志異》中科舉題材方面的一篇優秀作品。

    小說情節千回百轉,跌宕起伏,在短短的篇幅中包含着深刻的思想文化意義,真實地再現了明清以來讀書人的生存狀态,有利于深入理解蒲松齡的思想,有利于了解和把握《聊齋志異》社會文化方面的問題。

    
蒲松齡才學超卓,一生熱衷于科舉考試,但道路坎坷,屢試屢敗。

    科場上的挫折,被他視為人生的最失意處,也是最傷心處。

    他十九歲時,即以縣、府、道三個第一考中了秀才,受到清代著名詩人施愚山先生的稱贊和重視,但以後幾十年多次參加考試,都是失敗而歸。

    直到五十多歲時,雖然受到賢淑、理性的劉氏夫人的勸止,卻仍然不忘進取,然而終其一生,連一個舉人都沒有考中。

    七十二歲時援例被選拔為歲貢生,朋友祝賀他,他寫了一首《蒙朋賜賀》的詩來回答。

    詩中對他一生的科場失意表現出極大的遺憾,出語極為凄苦:&ldquo落拓名場五十秋,不成一事雪盈頭。

    腐儒也得賓朋賀,歸對妻孥夢亦羞。

    &rdquo這樣刻骨銘心的失意、羞愧和傷心的痛切體驗,被他提煉、凝聚成《葉生》這篇小說。

    
  小說以更凝重的筆觸,深入到葉生屢試不第的痛苦心靈。

    他&ldquo文章詞賦,冠絕當時&rdquo,而IIiI頓名場。

    好容易遇到知己關東丁,雖預試奪魁,但省試落榜,這在他已十分痛苦的心靈上,又蒙上了有愧于知己的陰影,終于痛上加痛,飲痛身亡。

    小說上述的生動描寫,較之同題材的《考城隍》關于宋焘卧床病亡的一句交待,更具有令人心酸的藝術感染力。

     葉生死不瞑目,魂系丁公子身上,使本來不會做文章的丁公子變得聰明起來。

    丁公子熟讀了他生前所精心備試的八股文後,省考時名第二京試時中了進士,終于實現了葉生生前夢寐以求的宿願。

    小說對于葉生借丁公子的福澤為自己的文章揚名,替自己吐出怨氣的描寫,事雖荒唐,但筆透紙背,較之《考城隍》中宋焘死後被關帝點為城隍,更具有藝術諷刺性。

     小說最後寫公子借葉生的文章授為部主政,而葉生又借丁公子的勢力終于中舉,這真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的黑暗、考官的有眼無珠,刻畫了葉生誓死也要光宗耀祖的那被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