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畫壁
關燈
小
中
大
能解!&rdquo原來,這場一&ldquo樂&rdquo一&ldquo驚&rdquo的精神漫遊,都是朱孝廉内心浮動所緻。
最終,朱孝廉因疑團難以解開而心緒不佳,隻好悻悻地拉着朋友孟龍潭離開了。
需要指出的是,小說所謂&ldquo垂髫&rdquo就是披散着頭發,而&ldquo上鬟&rdquo則是把頭發梳起來。
表面上看,隻是頭發造型有所改觀。
可在古代,發型如同服色,往往是區分人物身份的标志。
&ldquo垂髫&rdquo意味着是少女,而&ldquo上鬟&rdquo就代表嫁作人婦了。
讀罷這篇小說,我們感到,這是一個美豔而荒誕的故事,其中寓涵着的是因人欲橫流、人心浮動而誘發的諸般悲喜哀樂。
《畫壁》這篇小說通過亵境與怖境的突轉與跨越來诠釋人生之道。
關于這種人生之道,青柯亭本以&ldquo異史氏曰&rdquo方式寫作者給出的解釋是:&ldquo人有淫心,是生亵境人有亵心,是生怖境。
&rdquo意思是,一個人一旦心懷獵豔逐色的欲求,就必然會産生私心雜念,他如果進而蠢蠢欲動,就容易産生&ldquo至死矢靡他&rdquo的幻覺,并鬼差神使般地進入畫中幻境,直至&ldquo行苟且之事&rdquo,正可謂&ldquo心生,種種魔生&rdquo。
朱孝廉的這番豔遇,本來是他心中的小秘密,他也本不想坦白,卻無形之中被投射到一道錦屏畫幛上,驚恐、狼狽之态便油然而生。
于是,在寫完朱孝廉因色欲而身曆&ldquo亵境&rdquo後,作者用一&ldquo忽&rdquo字,筆鋒陡轉,頓時讓朱孝廉再去體驗一道&ldquo怖境&rdquo。
從因果律上看,&ldquo亵境&rdquo是&ldquo怖境&rdquo之因,而&ldquo怖境&rdquo則是&ldquo亵境&rdquo之果。
這分明在告誡世人:一個人如果淫心轉動就會幻化出&ldquo亵境&rdquo,而其樂融融的&ldquo亵境&rdquo又會帶來驚吓,讓人陡然陷入&ldquo怖境&rdquo,乃至付出生命的代價。
古人早已從盛極而衰、物極必反的宇宙自然規律,推演出對世事人生的認識,總結出&ldquo樂極悲生&rdquo這一箴語。
就《畫壁》而言,在&ldquo亵境&rdquo中,人物似乎在盡情享受歡顔笑語,打打鬧鬧,仿佛&ldquo蘭麝熏心&rdquo而恰恰在&ldquo樂方未艾&rdquo之際,&ldquo怖境&rdquo突降,驚懼、囤張皇、局踏、灰心、失落充斥其間,可謂&ldquo樂極生悲&rdquo。
豔遇享用尚未盡,劫運熬壁煎已降臨,似乎已成為人世間苦樂轉換的常态。
古代小說常常以此作為構架。
9明代欣欣子曾為《金瓶梅詞話》作序說:&ldquo譬如房中之事,人皆好之,人皆惡之。
人非堯、舜聖賢,鮮不為所耽&hellip......錦衣玉食,何侈費也佳人才子,嘲風詠月,何綢缪也舌含香,唾圓流玉,何溢度也一雙玉腕绾複绾,兩隻金蓮颠倒颠,何猛浪也。
既其樂矣,然樂極必悲生。
&rdquo《畫壁》寫情色之誘,沒有像《金瓶梅》那樣刻薄人物,将&ldquo房中之事&rdquo放大,而是從&ldquo愛美&rdquo、&ldquo好色&rdquo這一人之常情層面來審視&ldquo一念&rdquo帶來的人生常态。
作者沒有将人物毀滅,也沒有讓其看破紅塵,而僅寫他們匆匆逃離幻境,給讀者留下諸多玄想和猜測。
對于如此&ldquo樂極生悲&rdquo的結構模式和審美格調,我們不妨拿杜甫《可歎》一詩的兩句來說明:&ldquo天上浮雲似白衣,斯須改變如蒼狗。
&rdquo白衣般的浮雲頓時變幻為黑狗般的烏雲,天道如此無常,人生何嘗不是如此荒誕!再借用韓愈《聽穎師彈琴》所傳達的感受說,便是&ldquo冰炭置腸&rdquo,其大喜大悲,冷暖刺激着實讓人無法承受。
青柯亭本最後,蒲松齡再次借用佛教觀念闡釋了生活本真說:&ldquo幹幻并作,皆人心所自動耳。
&rdquo意思是說,人心之活動,決定着幻境的發生。
(2)孝廉:這裡指舉人。
孝廉為漢代選舉官吏的科目,孝指孝子,廉指廉潔之士,由郡國推舉,報請朝廷任用。
明清科舉制度,舉人由鄉試産生,與漢代孝廉由郡國推舉相似,因稱舉人為孝廉。
(3)禅(chán饞)舍:僧舍。
禅,佛家語,梵語音譯&ldquo禅那&rdquo的略稱,專心靜思的意思。
舊時詩文常将與佛教有關的事物都
最終,朱孝廉因疑團難以解開而心緒不佳,隻好悻悻地拉着朋友孟龍潭離開了。
需要指出的是,小說所謂&ldquo垂髫&rdquo就是披散着頭發,而&ldquo上鬟&rdquo則是把頭發梳起來。
表面上看,隻是頭發造型有所改觀。
可在古代,發型如同服色,往往是區分人物身份的标志。
&ldquo垂髫&rdquo意味着是少女,而&ldquo上鬟&rdquo就代表嫁作人婦了。
讀罷這篇小說,我們感到,這是一個美豔而荒誕的故事,其中寓涵着的是因人欲橫流、人心浮動而誘發的諸般悲喜哀樂。
《畫壁》這篇小說通過亵境與怖境的突轉與跨越來诠釋人生之道。
關于這種人生之道,青柯亭本以&ldquo異史氏曰&rdquo方式寫作者給出的解釋是:&ldquo人有淫心,是生亵境人有亵心,是生怖境。
&rdquo意思是,一個人一旦心懷獵豔逐色的欲求,就必然會産生私心雜念,他如果進而蠢蠢欲動,就容易産生&ldquo至死矢靡他&rdquo的幻覺,并鬼差神使般地進入畫中幻境,直至&ldquo行苟且之事&rdquo,正可謂&ldquo心生,種種魔生&rdquo。
朱孝廉的這番豔遇,本來是他心中的小秘密,他也本不想坦白,卻無形之中被投射到一道錦屏畫幛上,驚恐、狼狽之态便油然而生。
于是,在寫完朱孝廉因色欲而身曆&ldquo亵境&rdquo後,作者用一&ldquo忽&rdquo字,筆鋒陡轉,頓時讓朱孝廉再去體驗一道&ldquo怖境&rdquo。
從因果律上看,&ldquo亵境&rdquo是&ldquo怖境&rdquo之因,而&ldquo怖境&rdquo則是&ldquo亵境&rdquo之果。
這分明在告誡世人:一個人如果淫心轉動就會幻化出&ldquo亵境&rdquo,而其樂融融的&ldquo亵境&rdquo又會帶來驚吓,讓人陡然陷入&ldquo怖境&rdquo,乃至付出生命的代價。
古人早已從盛極而衰、物極必反的宇宙自然規律,推演出對世事人生的認識,總結出&ldquo樂極悲生&rdquo這一箴語。
就《畫壁》而言,在&ldquo亵境&rdquo中,人物似乎在盡情享受歡顔笑語,打打鬧鬧,仿佛&ldquo蘭麝熏心&rdquo而恰恰在&ldquo樂方未艾&rdquo之際,&ldquo怖境&rdquo突降,驚懼、囤張皇、局踏、灰心、失落充斥其間,可謂&ldquo樂極生悲&rdquo。
豔遇享用尚未盡,劫運熬壁煎已降臨,似乎已成為人世間苦樂轉換的常态。
古代小說常常以此作為構架。
9明代欣欣子曾為《金瓶梅詞話》作序說:&ldquo譬如房中之事,人皆好之,人皆惡之。
人非堯、舜聖賢,鮮不為所耽&hellip......錦衣玉食,何侈費也佳人才子,嘲風詠月,何綢缪也舌含香,唾圓流玉,何溢度也一雙玉腕绾複绾,兩隻金蓮颠倒颠,何猛浪也。
既其樂矣,然樂極必悲生。
&rdquo《畫壁》寫情色之誘,沒有像《金瓶梅》那樣刻薄人物,将&ldquo房中之事&rdquo放大,而是從&ldquo愛美&rdquo、&ldquo好色&rdquo這一人之常情層面來審視&ldquo一念&rdquo帶來的人生常态。
作者沒有将人物毀滅,也沒有讓其看破紅塵,而僅寫他們匆匆逃離幻境,給讀者留下諸多玄想和猜測。
對于如此&ldquo樂極生悲&rdquo的結構模式和審美格調,我們不妨拿杜甫《可歎》一詩的兩句來說明:&ldquo天上浮雲似白衣,斯須改變如蒼狗。
&rdquo白衣般的浮雲頓時變幻為黑狗般的烏雲,天道如此無常,人生何嘗不是如此荒誕!再借用韓愈《聽穎師彈琴》所傳達的感受說,便是&ldquo冰炭置腸&rdquo,其大喜大悲,冷暖刺激着實讓人無法承受。
青柯亭本最後,蒲松齡再次借用佛教觀念闡釋了生活本真說:&ldquo幹幻并作,皆人心所自動耳。
&rdquo意思是說,人心之活動,決定着幻境的發生。
注釋
(1)江西:清代行省名,轄境約當今江西省。(2)孝廉:這裡指舉人。
孝廉為漢代選舉官吏的科目,孝指孝子,廉指廉潔之士,由郡國推舉,報請朝廷任用。
明清科舉制度,舉人由鄉試産生,與漢代孝廉由郡國推舉相似,因稱舉人為孝廉。
(3)禅(chán饞)舍:僧舍。
禅,佛家語,梵語音譯&ldquo禅那&rdquo的略稱,專心靜思的意思。
舊時詩文常将與佛教有關的事物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