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考城隍

關燈
予姊丈之祖宋公,諱焘,邑廪生。

    一日病卧,見吏人持牒,牽白颠馬來,雲:&ldquo請赴試。

    &rdquo公言:&ldquo文宗未臨,何遽得考?&rdquo吏不言,但敦促之。

    公力病乘馬從去,路甚生疏,至一城郭,如王者都。

    移時入府廨,宮室壯麗。

    上坐十餘官,都不知何人,惟關壯缪可識。

    檐下設幾、墩各二,先有一秀才坐其末,公便與連肩。

    幾上各有筆劄。

    俄題紙飛下,視之有八字,雲:&ldquo一人二人,有心無心。

    &rdquo二公文成,呈殿上。

    公文中有雲:&ldquo有心為善,雖善不賞。

    無心為惡,雖惡不罰。

    &rdquo諸神傳贊不已。

    召公上,谕曰:&ldquo河南缺一城隍,君稱其職。

    &rdquo公方悟,頓首泣曰:&ldquo辱膺寵命,何敢多辭?但老母七旬,奉養無人,請得終其天年,惟聽錄用。

    &rdquo上一帝王像者,即命稽母壽籍。

    有長須吏捧冊翻閱一過,白:&ldquo有陽算九年。

    &rdquo共躊躇間,關帝曰:&ldquo不妨令張生攝篆九年,瓜代可也。

    &rdquo乃謂公:&ldquo應即赴任,今推仁孝之心,給假九年。

    及期當複相召。

    &rdquo又勉勵秀才數語。

    二公稽首并下。

    秀才握手,送諸郊野,自言長山張某。

    以詩贈别,都忘其詞,中有&ldquo有花有酒春常在,無燭無燈夜自明&rdquo之句。

     公既騎,乃别而去,及抵裡,豁若夢寤。

    時卒已三日,母聞棺中呻吟,扶出,半日始能語。

    問之長山,果有張生于是日死矣。

    後九年,母果卒,營葬既畢,浣濯入室而沒。

    其嶽家居城中西門裡,忽見公镂膺朱幩,輿馬甚衆。

    登其堂,一拜而行。

    相共驚疑,不知其為神,奔詢鄉中,則已殁矣。

    公有自記小傳,惜亂後無存,此其略耳。

    
《考城隍》這篇小說講述了主人公宋先生在去世後由神差邀請,考上城隍但是宋先生以孝敬母親為由,懇求在母親百年之後再赴任他孝敬母親的心情感動了神仙,準許他還魂為母親盡孝。

    該篇故事反映了中國古代對孝道的重視,做為《聊齋志異》通篇首文,作者在文中借書生之手,寫出了自己的善惡觀,也通過書生之間互贈的詩句,展現了自己的胸襟,同時通過故事巧妙的安排,諷刺了當時科舉制度下的的醜惡氛圍。

    此篇故事情節由實入虛,由虛返實,再由實歸虛,這樣就在虛幻的故事上塗抹上了一層真實性與現實性的色彩,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譯文  我姐夫的祖父,名叫宋焘,是本縣的廪生。

    有一天,他生病卧床,見一個小官吏,拿着帖子,牽着一匹額上有白毛的馬來找他,對他說:&ldquo請你去考試。

    &rdquo宋公說:&ldquo考官還沒來,為什麼馬上就考試?&rdquo來的官吏也不多說,隻是催宋公上路。

    宋公沒辦法,隻好帶病騎上馬跟他走了。

     走的這一路很生疏,到了一座城郭,好像是一個國王的國都。

    一霎時他就跟那人進入了王府,隻見王府内的宮殿非常輝煌華麗。

    正面大殿内坐着十幾位官員,都不認得是什麼人,唯有關帝神他認得。

    殿外屋檐下擺着兩張桌子,兩個坐墩,已經有一個秀才坐在那裡,宋公便與這人并肩坐下。

    桌上分别放着筆和紙。

     不多時,就發下試題來,一看上面有八個字:&ldquo一人二人,有心無心。

    &rdquo一會兒,兩人的文章就作完了,呈一交一殿上。

    宋公文章中有這樣的句子:&ldquo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

    &rdquo諸位神人傳着看完,稱贊不已。

    便傳叫宋公上殿。

    下令說:&ldquo河南缺一個城隍神,你很稱職。

    &rdquo宋公聽了,才恍然大悟,随即叩頭在地,哭着說:&ldquo大神錯愛我,叫我去當城隍,不敢推辭。

    隻是我家有老母,七十多歲了,無人奉養,請求大神準我侍候母親去世後,再去上任。

    &rdquo正面坐着一位像帝王的人,叫取宋公母親的壽命簿來查看。

    一個長着一胡一子的官吏捧過簿子來翻看一遍,禀告說:&ldquo還有一陽一壽九年。

    &rdquo諸神都猶豫了,一時拿不出主意,關帝神說:&l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