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關燈
小
中
大
而已。
制成軀體的材料,隻是卷附着的衣服與棉花,一脫去衣服,與木偶一樣,隻剩下醜陋的主心棒。
可是在古代卻以為美。
深居幽閨的婦女,隻要有秀麗的容貌就不講究體型如何了。
讴歌明朗的近代女性肉體美的人,對那幽靈似的古代婦女的形象是很難想象的吧。
還有人說隐蔽于幽暗光線裡的,并不是真正的美。
但是如前所述,我們東方人就是在一無所有之處,制成了陰翳,創造了美。
正如古詩歌所雲:“耙摟雜草編築,則成篷庵,一解散仍是草原。
”我們的思想方法也是如此。
美不存在于物體,而存在于物體與物體所制作的陰翳的花樣與明暗之中。
夜明珠置于暗處,則放光彩,曝于白日之下即喪失寶石的魅力,同樣,離開陰翳的作用,美就消失。
總之,我們的祖先将婦女視同漆器上的泥金畫與螺钿等器皿,與幽暗不能切離,盡可能使之全部沉浸于陰蔭之中,将她們的手足包裹于廣袖長裙之中,隻有頭部裸露于外。
誠然,缺乏勻稱的平直的體形,比西方婦女顯得醜陋,不過,我們是忽視了隐蔽的部分,将隐蔽部分視為不複存在。
引申之,若有人要看看那醜陋部分,則如同在客室的壁龛裡看一百支光的電燈一樣,親自攆走了那裡的美。
①當時日本婦女染黑牙齒用的化妝品。
但是,在幽暗中追求美這種傾向,為什麼東方人特别強烈?西方也曾有過無電、無瓦斯、無石油的時代吧。
孤陋寡聞的我,不知道他們有否喜愛陰蔭的癖性。
據說古代日本的妖精沒有雙足,可是西方的是有足而全身透明。
就這些細微瑣事,也可知道在我們日本人的空想中常常含蓄着漆黑的幽暗,而西方人甚至将幽靈也視為玻璃般的透明。
其它所有的日用工藝品,我們喜愛的是幽暗的積聚,而他們卻喜愛太陽光線的重疊。
對銀器、銅器,我們愛生有鏽迹的,他們以此為不清潔不衛生,喜歡擦得閃閃發光,居室中也無暗黑的地方,天花闆與周圍牆壁粉飾得雪白。
建造園林,我們是綠樹成蔭,他們則将平坦的草地延伸。
兩者嗜好竟如此相異,這究竟是何原因呢? 想來我們東方人具有在自己所處的環境中求滿足、甘于現狀之風,因此對幽暗無不快之感,認為那無法克服而甘心忍受;對光線微弱,聽其自然,反而沉潛于幽暗中,在其中卻自然地發現了美。
然而進取的西方人常常追求良好生活而進取不已。
從蠟燭到煤油燈,從煤油燈到瓦斯燈,從瓦斯燈到電燈,不絕地追求光亮,些微幽暗也要苦心地設法消除。
這大概是東西方人的氣質相異之故。
但是我想可能是因為兩者皮膚的色澤不同之故。
自古以來,我們也總覺得白皙的皮膚比黑色可貴而美麗,但是白種人的白皙與我們所謂的白,總有些不同。
從與一個一個白種人接觸中,看到有比西方人白的日本人,也有比日本人黑的西方人,可是這種白與黑的情況不盡相同。
這是從我個人的經驗得來的體會。
以前我曾在橫濱山手地方居住過,朝夕與外國人往來,與他們一同出入宴會、舞場,從旁觀察也不覺得他們異樣地白皙,可是從遠處望去,覺得他們與日本人的差别實在顯著。
日本人穿着與他們相仿的夜禮服,也有比他們更白皙的婦女,但是這樣的婦女,即使一人混迹其中,遠遠望去即能分辨清楚。
日本人再白淨,白中總含有微微的陰翳。
由于這一缺陷,日本婦女不甘心示弱,便從背脊、手腕至腋下,凡是身體裸露部分,都搽上厚厚的白粉。
可是皮膚底層仍呈暗色,不易消除。
正如清洌的水底沉澱污物,從高處俯視,盡收眼底,十分清晰。
尤其是手指之間、鼻子周圍、頸項與背脊等處,好似積着一層塵埃。
有些西方人雖然表面似乎污濁,皮膚卻象透明似的,全身無些微陰蔭,從頭到指尖都甚清瑩白淨。
因此在他們的集會中,如果有色人種隻要一人涉足其間,就象白紙上滲入一點淡墨,我們看來也覺礙眼,頗感不悅。
由此可知過去白種人排斥有色人種的心理,也就不難理解了。
神經質的白種人在社交場中如發現一丁點兒“污穢”,即一兩個有色人種雜處其中,便不能安心了。
我不知今日如何,以前迫害男人最甚的南北戰争時期,白種人憎恨、蔑視的不僅僅是黑人,也波及黑人與白種人的混血兒、混血兒夫婦的子女、混血兒與白種人的混血兒等等。
他們甚至對二分之一的、四分之一的、八分之一的、十六分之一的、三十二
制成軀體的材料,隻是卷附着的衣服與棉花,一脫去衣服,與木偶一樣,隻剩下醜陋的主心棒。
可是在古代卻以為美。
深居幽閨的婦女,隻要有秀麗的容貌就不講究體型如何了。
讴歌明朗的近代女性肉體美的人,對那幽靈似的古代婦女的形象是很難想象的吧。
還有人說隐蔽于幽暗光線裡的,并不是真正的美。
但是如前所述,我們東方人就是在一無所有之處,制成了陰翳,創造了美。
正如古詩歌所雲:“耙摟雜草編築,則成篷庵,一解散仍是草原。
”我們的思想方法也是如此。
美不存在于物體,而存在于物體與物體所制作的陰翳的花樣與明暗之中。
夜明珠置于暗處,則放光彩,曝于白日之下即喪失寶石的魅力,同樣,離開陰翳的作用,美就消失。
總之,我們的祖先将婦女視同漆器上的泥金畫與螺钿等器皿,與幽暗不能切離,盡可能使之全部沉浸于陰蔭之中,将她們的手足包裹于廣袖長裙之中,隻有頭部裸露于外。
誠然,缺乏勻稱的平直的體形,比西方婦女顯得醜陋,不過,我們是忽視了隐蔽的部分,将隐蔽部分視為不複存在。
引申之,若有人要看看那醜陋部分,則如同在客室的壁龛裡看一百支光的電燈一樣,親自攆走了那裡的美。
①當時日本婦女染黑牙齒用的化妝品。
但是,在幽暗中追求美這種傾向,為什麼東方人特别強烈?西方也曾有過無電、無瓦斯、無石油的時代吧。
孤陋寡聞的我,不知道他們有否喜愛陰蔭的癖性。
據說古代日本的妖精沒有雙足,可是西方的是有足而全身透明。
就這些細微瑣事,也可知道在我們日本人的空想中常常含蓄着漆黑的幽暗,而西方人甚至将幽靈也視為玻璃般的透明。
其它所有的日用工藝品,我們喜愛的是幽暗的積聚,而他們卻喜愛太陽光線的重疊。
對銀器、銅器,我們愛生有鏽迹的,他們以此為不清潔不衛生,喜歡擦得閃閃發光,居室中也無暗黑的地方,天花闆與周圍牆壁粉飾得雪白。
建造園林,我們是綠樹成蔭,他們則将平坦的草地延伸。
兩者嗜好竟如此相異,這究竟是何原因呢? 想來我們東方人具有在自己所處的環境中求滿足、甘于現狀之風,因此對幽暗無不快之感,認為那無法克服而甘心忍受;對光線微弱,聽其自然,反而沉潛于幽暗中,在其中卻自然地發現了美。
然而進取的西方人常常追求良好生活而進取不已。
從蠟燭到煤油燈,從煤油燈到瓦斯燈,從瓦斯燈到電燈,不絕地追求光亮,些微幽暗也要苦心地設法消除。
這大概是東西方人的氣質相異之故。
但是我想可能是因為兩者皮膚的色澤不同之故。
自古以來,我們也總覺得白皙的皮膚比黑色可貴而美麗,但是白種人的白皙與我們所謂的白,總有些不同。
從與一個一個白種人接觸中,看到有比西方人白的日本人,也有比日本人黑的西方人,可是這種白與黑的情況不盡相同。
這是從我個人的經驗得來的體會。
以前我曾在橫濱山手地方居住過,朝夕與外國人往來,與他們一同出入宴會、舞場,從旁觀察也不覺得他們異樣地白皙,可是從遠處望去,覺得他們與日本人的差别實在顯著。
日本人穿着與他們相仿的夜禮服,也有比他們更白皙的婦女,但是這樣的婦女,即使一人混迹其中,遠遠望去即能分辨清楚。
日本人再白淨,白中總含有微微的陰翳。
由于這一缺陷,日本婦女不甘心示弱,便從背脊、手腕至腋下,凡是身體裸露部分,都搽上厚厚的白粉。
可是皮膚底層仍呈暗色,不易消除。
正如清洌的水底沉澱污物,從高處俯視,盡收眼底,十分清晰。
尤其是手指之間、鼻子周圍、頸項與背脊等處,好似積着一層塵埃。
有些西方人雖然表面似乎污濁,皮膚卻象透明似的,全身無些微陰蔭,從頭到指尖都甚清瑩白淨。
因此在他們的集會中,如果有色人種隻要一人涉足其間,就象白紙上滲入一點淡墨,我們看來也覺礙眼,頗感不悅。
由此可知過去白種人排斥有色人種的心理,也就不難理解了。
神經質的白種人在社交場中如發現一丁點兒“污穢”,即一兩個有色人種雜處其中,便不能安心了。
我不知今日如何,以前迫害男人最甚的南北戰争時期,白種人憎恨、蔑視的不僅僅是黑人,也波及黑人與白種人的混血兒、混血兒夫婦的子女、混血兒與白種人的混血兒等等。
他們甚至對二分之一的、四分之一的、八分之一的、十六分之一的、三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