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關燈
小
中
大
全貌的,必須在黝暗處觀賞其各部分時時、點點地放射底光的情景,其豪華絢麗的模樣,大半隐于“暗”之中,令人感到不能言喻的餘情韻味;而且那種熠熠生輝的表層光澤,在暗處靜觀,隻見燭光搖曳掩映;而在幽靜的居室觀賞,又覺得清風徐來,不由地誘人遐想。
在那幽暗的居室内,若無漆器陳設,則燭光與燈光所幻化的光怪陸離的夢境、燈光搖曳的夜的脈搏,其魅力将如何地被抹殺殆盡啊! 這真宛如在席子上有幾道小川流滴,池水輕盈地在這邊那邊捕捉燈影,而纖細的涓涓流水在清夜的玉體上描繪泥金畫那樣,紡織着绫羅綢緞。
陶器雖也可用作食具,但陶器沒有漆器那樣陰翳深沉。
陶器一拿上手,就感到重而冷,且傳熱快速,因之不宜盛熱的食物,而且會發出咯吱咯吱的音響;而漆器則手感輕柔,且無可厭噪音。
我最喜歡手執杯子時手掌所承受的飲料重量的感覺與微暖的溫度,有仿佛手抱初生的肥胖柔嫩的嬰兒時的快感;飲料用具現在仍用漆器,的确是有一定道理的。
陶器則不然,第一,陶器杯一揭開蓋子,杯中液體的質與色即一目了然,而漆器的妙處則在于揭開杯蓋,将杯子送到嘴邊時,才看到幽暗深奧的杯底處幾乎與杯子相同顔色的液體優遊閑靜地沉澱其中。
這一瞬間的感覺,如何地優閑愉悅啊! 人們雖不能明辯杯中“暗”裡有何物,但液汁順暢地在流動,可以從手感中體會;杯子邊緣滲透着些微水汽,由此感知溫暖的氣流正在湧升;這氣流帶來的馨香,在送入口中之前細細品味,即可隐約地預感到杯中物的異常美味。
這瞬間的心情,比之飲用淺白色器皿中所盛的西方化液汁,何啻天壤。
可以說這是一種神秘的、富有禅味的心靈的享受。
我将湯碗放置桌上,湯豌仿拂發出細微的鳴聲沁入耳際。
我邊聽宛如遠處蟲鳴樣的細微音響,邊品嘗食物的滋味,總感到自己進入了三昧境界。
精通茶道之士聽茶水鼎沸聲便聯想到山頂松風,而進入無我境界,我此時的思緒大概也與之相似吧。
有人認為日本菜肴,與其說是食物,不如說是觀賞物品,而我則以為不僅如此,且可視為冥想的對象。
我以為這是在“暗”裡閃爍的燭光與漆器合奏出的無聲音樂起的作用。
漱石①先生在《旅宿》中贊美“羊羹”的顔色,那不也是冥想的光色嗎?玉一般半透明的朦胧的表層,仿佛其内部深處在吸取日光,如夢境般銜着微光;那種色調的深沉複雜,西方點心絕不能與之比拟。
奶油等物與之相比,那是如何的淺薄、單調。
但是羊羹放入塗漆果盤,在那朦胧、微暗的底部,其色澤也同樣會引起遐思冥想。
人們口中含着冷凝潤滑的羊羹,會感覺到室内的黝暗仿佛變成了甜美的固體而在舌尖融化,實際上不是那麼鮮美的羊羹,此時也會令人覺得增添了異樣醇厚的美味。
總之,菜肴的顔色,任何國家都講究與盛器的色彩、牆壁的光澤相調和;特别是日本萊,在光亮的場所,用雪白的器皿盛裝,至少會減少一半食欲。
例如我們每日早晨喝赤褐色醬湯,一想到場的顔色,就可知道這是古代在那微暗的房屋中研制而成的。
我曾被邀參加某次茶會,端上來一碗醬湯。
平時随便飲用的那種稠糊的赤褐色場汁,在搖曳、隐約的燭光映照下,沉澱在黑漆的碗底,令人感到富有深沉優美的色彩。
此外,在大阪、京都,炒菜都用濃醬油烹調,那種膠稠的光亮液汁,多麼富有“陰翳”色彩而與“暗”相調和啊! 但白色醬油、豆腐、魚糕、山藥汁和白生魚片等純白色的食物,如置于周圍雪亮的房屋裡,那就難于顯示其本色了。
白米飯如盛入黑漆光亮的飯桶裡,置于暗處,一看就會引起美感而刺激食欲。
那剛剛燒煮的雪白米飯,一揭開鍋蓋,飯香撲鼻而來;盛入黑色容器,看到一粒一粒宛如珍珠閃閃發光的飯粒,凡是日本人誰不感到這米飯是多麼珍貴啊! 如此想來,我們知道我們的飲食常常是以“陰翳”為基調,與“暗”有着切不斷、離不開的關系。
①指日本有名作家夏目漱石。
在那幽暗的居室内,若無漆器陳設,則燭光與燈光所幻化的光怪陸離的夢境、燈光搖曳的夜的脈搏,其魅力将如何地被抹殺殆盡啊! 這真宛如在席子上有幾道小川流滴,池水輕盈地在這邊那邊捕捉燈影,而纖細的涓涓流水在清夜的玉體上描繪泥金畫那樣,紡織着绫羅綢緞。
陶器雖也可用作食具,但陶器沒有漆器那樣陰翳深沉。
陶器一拿上手,就感到重而冷,且傳熱快速,因之不宜盛熱的食物,而且會發出咯吱咯吱的音響;而漆器則手感輕柔,且無可厭噪音。
我最喜歡手執杯子時手掌所承受的飲料重量的感覺與微暖的溫度,有仿佛手抱初生的肥胖柔嫩的嬰兒時的快感;飲料用具現在仍用漆器,的确是有一定道理的。
陶器則不然,第一,陶器杯一揭開蓋子,杯中液體的質與色即一目了然,而漆器的妙處則在于揭開杯蓋,将杯子送到嘴邊時,才看到幽暗深奧的杯底處幾乎與杯子相同顔色的液體優遊閑靜地沉澱其中。
這一瞬間的感覺,如何地優閑愉悅啊! 人們雖不能明辯杯中“暗”裡有何物,但液汁順暢地在流動,可以從手感中體會;杯子邊緣滲透着些微水汽,由此感知溫暖的氣流正在湧升;這氣流帶來的馨香,在送入口中之前細細品味,即可隐約地預感到杯中物的異常美味。
這瞬間的心情,比之飲用淺白色器皿中所盛的西方化液汁,何啻天壤。
可以說這是一種神秘的、富有禅味的心靈的享受。
我将湯碗放置桌上,湯豌仿拂發出細微的鳴聲沁入耳際。
我邊聽宛如遠處蟲鳴樣的細微音響,邊品嘗食物的滋味,總感到自己進入了三昧境界。
精通茶道之士聽茶水鼎沸聲便聯想到山頂松風,而進入無我境界,我此時的思緒大概也與之相似吧。
有人認為日本菜肴,與其說是食物,不如說是觀賞物品,而我則以為不僅如此,且可視為冥想的對象。
我以為這是在“暗”裡閃爍的燭光與漆器合奏出的無聲音樂起的作用。
漱石①先生在《旅宿》中贊美“羊羹”的顔色,那不也是冥想的光色嗎?玉一般半透明的朦胧的表層,仿佛其内部深處在吸取日光,如夢境般銜着微光;那種色調的深沉複雜,西方點心絕不能與之比拟。
奶油等物與之相比,那是如何的淺薄、單調。
但是羊羹放入塗漆果盤,在那朦胧、微暗的底部,其色澤也同樣會引起遐思冥想。
人們口中含着冷凝潤滑的羊羹,會感覺到室内的黝暗仿佛變成了甜美的固體而在舌尖融化,實際上不是那麼鮮美的羊羹,此時也會令人覺得增添了異樣醇厚的美味。
總之,菜肴的顔色,任何國家都講究與盛器的色彩、牆壁的光澤相調和;特别是日本萊,在光亮的場所,用雪白的器皿盛裝,至少會減少一半食欲。
例如我們每日早晨喝赤褐色醬湯,一想到場的顔色,就可知道這是古代在那微暗的房屋中研制而成的。
我曾被邀參加某次茶會,端上來一碗醬湯。
平時随便飲用的那種稠糊的赤褐色場汁,在搖曳、隐約的燭光映照下,沉澱在黑漆的碗底,令人感到富有深沉優美的色彩。
此外,在大阪、京都,炒菜都用濃醬油烹調,那種膠稠的光亮液汁,多麼富有“陰翳”色彩而與“暗”相調和啊! 但白色醬油、豆腐、魚糕、山藥汁和白生魚片等純白色的食物,如置于周圍雪亮的房屋裡,那就難于顯示其本色了。
白米飯如盛入黑漆光亮的飯桶裡,置于暗處,一看就會引起美感而刺激食欲。
那剛剛燒煮的雪白米飯,一揭開鍋蓋,飯香撲鼻而來;盛入黑色容器,看到一粒一粒宛如珍珠閃閃發光的飯粒,凡是日本人誰不感到這米飯是多麼珍貴啊! 如此想來,我們知道我們的飲食常常是以“陰翳”為基調,與“暗”有着切不斷、離不開的關系。
①指日本有名作家夏目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