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神記卷十一

關燈
神木為移。

    ” 曾子從仲尼在楚,而心動,辭歸,問母,母曰:“思爾,齧指。

    ”孔子曰:“曾參之孝,精感萬裡。

    ” 周暢,性仁慈,少至孝,獨與母居,每出入,母欲呼之,常自齧其手,暢即覺手痛而至。

    治中從事未之信。

    候暢在田,使母齧手,而暢即歸。

    元初二年,為河南尹,時夏大旱,久禱無應;暢收葬洛陽城旁客死骸骨萬餘,為立義冢,應時澍雨。

     王祥,字休征,琅邪人,性至孝,早喪親,繼母朱氏不慈,數谮之,由是失愛于父。

    每使掃除牛下。

    父母有疾,衣不解帶。

    母常欲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之而歸。

    母又思黃雀炙,複有黃雀數十,入其幙,複以供母。

    鄉裡驚歎,以為孝感所緻。

     王延,性至孝;繼母蔔氏,嘗盛冬思生魚,敕延求而不獲,杖之流血;延尋汾叩淩而哭,忽有一魚,長五尺,躍出冰上,延取以進母。

    蔔氏食之,積日不盡。

    于是心悟,撫延如己子。

     楚僚,早失母,事後母至孝,母患癰腫,形容日悴,僚自徐徐吮之,血出,迨夜即得安寝。

    乃夢一小兒,語母曰:“若得鯉魚食之,其病即差,可以延壽。

    不然,不久死矣。

    ”母覺而告僚,時十二月,冰凍,僚乃仰天歎泣,脫衣上冰,卧之。

    有一童子,決僚卧處,冰忽自開,一雙鯉魚躍出。

    僚将歸奉其母,病即愈。

    壽至一百三十三歲。

    蓋至孝感天神,昭應如此。

    此與王祥,王延事同。

     盛彥,字翁子,廣陵人,母王氏,因疾失明,彥躬自侍養。

    母食,必自哺之。

    母疾,既久,至于婢使數見捶撻,婢忿恨,聞彥蹔行,取蛴螬炙饴之。

    母食,以為美,然疑是異物,密藏以示彥。

    彥見之,抱母恸哭,絕而複蘇。

    母目豁然即開,于此遂愈。

     顔含,宇弘都,次嫂樊氏,因疾失明,醫人疏方,須蚺蛇膽,而尋求備至,無由得之。

    含憂歎累時,嘗晝獨坐,忽有一青衣童子,年可十三四,持一青囊授含,含開視,乃蛇膽也。

    童子逡巡出戶,化成青鳥飛去。

    得膽,藥成,嫂病即愈。

     郭巨,隆慮人也,一雲河内溫人,兄弟三人,早喪父,禮畢,二弟求分,以錢二千萬,二弟各取千萬,巨獨與母居客舍,夫婦傭賃以給公養。

    居有頃,妻産男,巨念舉兒妨事親,一也;老人得食,喜分兒孫,減馔,二也;乃于野鑿地,欲埋兒,得石蓋,下有黃金一釜,中有丹書,曰:“孝子郭巨,黃金一釜,以用賜汝。

    ”于是名振天下。

     新興劉殷,字長盛,七歲喪父,哀毀過禮,服喪三年,未嘗見齒。

    事曾祖母王氏,嘗夜夢人謂之曰:“西籬下有粟。

    ”寤而掘之,得粟十五鐘,銘曰:“七年粟百石,以賜孝子劉殷。

    ”自是食之七歲,方盡。

    及王氏卒,夫婦毀瘠,幾至滅性。

    時柩在殡,而西鄰失火,風勢甚猛,殷夫婦叩殡号哭,火遂滅。

    後有二白鸠來巢其樹庭。

     楊公伯,雍雒陽縣人也,本以儈賣為業,性笃孝,父母亡,葬無終山,遂家焉。

    山高八十裡,上無水,公汲水作義漿于阪頭,行者皆飲之。

    三年,有一人就飲,以一鬥石子與之,使至高平好地有石處種之,雲:“玉當生其中,”楊公未娶,又語雲:“汝後當得好婦。

    ”語畢,不見。

    乃種其石,數歲,時時往視,見玉子生石上,人莫知也。

    有徐氏者,右北平着姓女,甚有行,時人求,多不許;公乃試求徐氏,徐氏笑以為狂,因戲雲:“得白璧一雙來,當聽為婚。

    ”公至所種玉田中,得白璧五雙,以聘。

    徐氏大驚,遂以女妻公。

    天子聞而異之,拜為大夫。

    乃于種玉處四角,作大石柱,各一丈,中央一頃地名曰“玉田。

    ” 衡農,字剽卿,東平人也。

    少孤,事繼母至孝。

    常宿于他舍,值雷風,頻夢虎齧其足,農呼妻相出于庭,叩頭三下。

    屋忽然而壞,壓死者三十餘人,唯農夫妻獲免。

     羅威,字德仁,八歲喪父,事母性至孝,母年七十,天大寒,常以身自溫席而後授其處。

     王裒,字偉元,城陽營陵人也。

    父儀,為文帝所殺。

    裒廬于墓側,旦夕常至墓所拜跪,攀柏悲号,涕泣着樹,樹為之枯。

    母性畏雷,母沒,每雷,辄到墓曰:“裒在此。

    ” 鄭弘遷臨淮太守,郡民徐憲在喪,緻哀,有白鸠巢戶側。

    弘舉為孝廉。

    朝廷稱為“白鸠郎。

    ” 漢時,東海孝婦養姑甚謹,姑曰:“婦養我勤苦,我已老,何惜餘年,久累年少。

    ”遂自缢死。

    其女告官雲:“婦殺我母。

    ”官收,系之。

    拷掠毒治,孝婦不堪苦楚,自誣服之。

    時于公為獄吏,曰:“此婦養姑十餘年,以孝聞徹,必不殺也。

    ”太守不聽。

    于公争不得理,抱其獄詞哭于府而去。

    自後郡中枯旱,三年不雨。

    後太守至,于公曰:“孝婦不當死,前太守枉殺之,咎當在此。

    ”太守實時身祭孝婦冢,因表其墓,天立雨,歲大熟。

    長老傳雲:“孝婦名周青,青将死,車載十丈竹竿,以懸五旛,立誓于衆曰:‘青若有罪,願殺,血當順下;青若枉死,血當逆流。

    ’既行刑已,其血青黃緣旛竹而上,極标,又緣旛而下雲。

    ” 犍為叔先泥和,其女名雄,永建三年,泥和為縣功曹,縣長趙祉遣泥和拜檄,谒巴郡太守,以十月乘船,于城湍堕水死,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