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神記卷十一

關燈
楚熊渠子夜行見寝石,以為伏虎,彎弓射之。

    沒金,铩羽。

    下視,知其石也。

    因複射之,矢摧,無迹。

    漢世複有李廣,為右北平太守,射虎,得石,亦如之。

    劉向曰:“誠之至也,而金石為之開,況于人乎!夫唱而不和,動而不随,中必有不全者也。

    夫不降席而匡天下者,求之己也。

    ” 楚王遊于苑,白猿在焉;王令善射者射之,矢數發,猿搏矢而笑;乃命由基,由基撫弓,猿即抱木而号。

    及六國時,更羸謂魏王曰:“臣能為虛發而下鳥。

    ”魏王曰:“然則射可至于此乎?”羸曰:“可。

    ”有頃聞雁從東方來,更羸虛發而鳥下焉。

     齊景公渡于江、沅之河,鼋銜左骖,沒之。

    衆皆驚惕;古冶子于是拔劍從之,邪行五裡,逆行三裡,至于砥柱之下,殺之,乃鼋也,左手持鼋頭,右手拔左骖,燕躍鹄踴而出,仰天大呼,水為逆流三百步。

    觀者皆以為河伯也。

     楚幹将莫邪為楚王作劍,三年乃成,王怒,欲殺之。

    劉有雌雄,其妻重身,當産,夫語妻曰:“吾為王作劍,三年乃成;王怒,往,必殺我。

    汝若生子,是男,大,告之曰:‘出戶,望南山,松生石上,劍在其背。

    ’”于是即将雌劍往見楚王。

    王大怒,使相之,劍有二一雄,一雌,雌來,雄不來。

    王怒,即殺之。

    莫邪子名赤,比後壯,乃問其母曰:“吾父所在?”母曰:“汝父為楚王作劍,三年乃成,王怒,殺之。

    去時囑我:‘語汝子:出戶,往南山,松生石上,劍在其背。

    ’”于是子出戶,南望,不見有山,但睹堂前松柱下石砥之上,即以斧破其背,得劍。

    日夜思欲報楚王。

    王夢見一兒,眉間廣尺,言欲報雠。

    王即購之千金。

    兒聞之,亡去,入山,行歌。

    客有逢者。

    謂:“子年少。

    何哭之甚悲耶:”曰:“吾幹将莫邪子也。

    楚王殺吾父,吾欲報之。

    ”客曰:“聞王購子頭千金,将子頭與劍來,為子報之。

    ”兒曰:“幸甚。

    ”即自刎,兩手捧頭及劍奉之,立僵。

    ”客曰:“不負子也。

    ”于是屍乃仆。

    客持頭往見楚王,王大喜。

    客曰:“此乃勇士頭也。

    當于湯镬煮之。

    ”王如其言。

    煮頭三日,三夕,不爛。

    頭踔出湯中,踬目大怒。

    客曰:“此兒頭不爛,願王自往臨視之,是必爛也。

    ”王即臨之。

    客以劍拟王,王頭随堕湯中;客亦自拟己頭,頭複堕湯中。

    三首俱爛,不可識别。

    乃分其湯肉葬之。

    故通名三王墓。

    今在汝南北宜春縣界。

     漢武時,蒼梧賈雍為豫章太守,有神術,出界讨賊,為賊所殺,失頭,上馬回營中,鹹走來視雍。

    雍胸中語曰:“戰不利,為賊所傷。

    諸君視有頭佳乎?無頭佳乎?”吏涕泣曰:“有頭佳。

    ”雍曰:“不然。

    無頭亦佳。

    ”言畢,遂死。

     渤海太守史良姊,一女子,許嫁而不果,良怒,殺之,斷其頭而歸,投于竈下。

    曰“當令火葬。

    ”頭語曰:“使君我相從,何圖當爾。

    ”後夢見曰:“還君物。

    ”覺而得昔所與香纓金钗之屬。

     周靈王時,苌弘見殺,蜀人因藏其血,三年,乃化而為碧。

     漢武帝東遊,未出函谷關,有物當道,身長數丈,其狀象牛,青眼而曜睛,四足,入土,動而不徙。

    百官驚駭。

    東方朔乃請以酒灌之。

    灌之數十斛,而物消。

    帝問其故。

    答曰:“此名為患憂氣之所生也。

    此必是秦之獄地,不然,則罪人徒作之所聚。

    夫酒忘憂,故能消之也。

    ”帝曰:“籲!博物之士,至于此乎!” 後漢,諒輔,字漢儒,廣漢新都人,少給佐吏,漿水不交,為從事,大小畢舉,郡縣斂手。

    時夏枯旱,太守自曝中庭,而雨不降;輔以五官掾出禱山川,自誓曰:“輔為郡股肱,不能進谏,納忠,薦賢,退惡,和調百姓;至令天地否隔,萬物枯焦,百姓喁喁,無所控訴,咎盡在輔。

    今郡太守内省責己,自曝中庭,使輔謝罪,為民祈福;精誠懇到,未有感徹,輔今敢自誓:若至日中無雨,請以身塞無狀。

    ”乃積薪柴,将自焚焉。

    至日中時,山氣轉黑,起雷,雨大作,一郡沾潤。

    世以此稱其至誠。

     何敞吳郡人,少好道藝,隐居,裡以大旱,民物憔悴,太守慶洪遣戶曹掾緻谒,奉印绶,煩守無錫。

    敞不受。

    退,歎而言曰:“郡界有災,安能得懷道!”因跋涉之縣,駐明星屋中,蝗蝝消死,敞即遁去。

    後舉方正博士,皆不就,卒于家。

     後漢,徐栩,字敬卿,吳由拳人,少為獄吏,執法詳平。

    為小黃令時,屬縣大蝗,野無生草,過小黃界,飛逝,不集。

    刺史行部責栩不治。

    栩棄官,蝗應聲而至。

    刺史謝令還寺舍,蝗即飛去。

     王業,字子香,漢和帝時為荊州刺史,每出行部,沐浴齋素,以祈于天地,當啟佐愚心,無使有枉百姓。

    在州七年,惠風大行,苛慝不作,山無豺狼。

    卒于湘江,有二白虎,低頭,曳尾,宿衛其側。

    及喪去,虎踰州境,忽然不見。

    民共為立碑,号曰:湘江白虎墓。

     吳時,葛祚為衡陽太守,郡境有大槎橫水,能為妖怪,百姓為立廟,行旅禱祀,槎乃沈沒,不者,槎浮,則船為之破壞。

    祚将去官,乃大具斧斤,将去民累。

    明日,當至,其夜聞江中洶洶有人聲,往視之,槎乃移去,沿流下數裡,駐灣中。

    自此行者無複沈覆之患。

    衡陽人為祚立碑,曰“正德祈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