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鏡娘小傳
關燈
小
中
大
鏡娘者,睦州清溪人。
先世本方雅族。
父明經,困場屋,年四十,無子,禱于邑之水月庵。
其母夢神授古鏡一枚,谛視,中現麗人影,曼長蛾,拈花微笑,凝眸注視,翩然欲下,因生鏡娘。
字影娥。
六歲喪母,父撫之,且教之讀。
鏡娘有夙慧,授以詞賦,上口即成誦。
遂解吟詠,審聲律,旁涉藝事,無不通曉。
年十四,父卒,依其舅。
舅又殁,從妗氏以居。
家貧。
其妗固邯鄲倡家女,愛鏡娘明媚,視為奇貨。
鏡娘懼失身,泣請曰:“甥不幸至此,命也。
然家世清白,不甘為驵儈婦。
如遇才人能托白頭者,雖妾媵無所恨,否則甯死不能從命。
”其妗故憐之,不相強也。
時蘭陵吳生悔庵,有隽才,抱負不凡,為諸侯上客,以事羁旅清溪。
每值花晨月夕,偕二三良友,閑作绮遊,顧到眼差可者,卒無一人。
偶見鏡娘,不覺傾倒,歎其具林下風度,謂無論秀質慧心,為章台中所無,即求之近今閨閣,豈可得哉?因是慕悅甚至。
鏡娘亦雅聞悔庵文學,贽以詩,互相赓唱,多凄惋之作。
或流傳于外,有見者訝其語涉愁音,疑非吉征。
鏡娘家臨湖背山,風景佳勝。
宅後有小園,亭榭已荒,而廢池一規,瑩綠澈底,莓苔被徑,人迹罕到。
春時雜花盛開,鏡娘曉妝畢,扶小鬟赍茗具至曲亭中,凴欄吟眺,尤喜讀悔庵小詞,能以曼聲歌之。
愛吹笙,每良夜月明,清光如水,辄自度一曲,泠泠然有出世之想。
夏月坐湖上納涼,着白苎衫,捉纨扇,波光月影,皎若一色,每以晶盤貯蓮藕,纖手擘之,以待悔庵,相對清談,娓娓忘倦。
當其意得,流波含睇,顧盼動人,而偶涉戲語,即正色置不答。
悔庵雅憚之,故始終不及亂。
悔庵以試事歸江南,議聘鏡娘,而苦乏巨資。
山陰某君,悔庵之忘形交也,稔其事,力為任蹇修,已脫籍矣,其妗欲相從還江南,悔庵不可,議遂梗。
有某生者,少習吏,美豐姿。
然才不如悔庵遠甚,又不善治生;家固中資,至某生已中落。
好作狹斜遊。
見鏡娘,豔之,詫曰:“此尤物也,胡為墜入平康哉?我必出之風塵中,以償素志。
”自此遂與鏡娘締好,日夕往來。
顧鏡娘終屬意悔庵。
事既不成,鏡娘知之,哭幾失聲。
春日看花,秋宵玩月,觸景都成愁緒,此中日月,殆惟有以淚洗面而已。
某生因請于其妗,以重賂,謂“願得女主中饋,居正室。
與其予人媵,曷若為人妻?”其妗本以為吳生妾侍,故靳之。
聞某生言,深惬其意,于是遂歸某生。
然終非鏡娘所願,日憔悴。
間為詩歌,益哀怨不自勝。
積數年,某生家益貧困,乃以醫術遊于溪,挈鏡娘往,遂家焉。
經歲,某生忽遘疾,下血如注。
病革時,贻悔庵書,托後事,且請納鏡娘,曰:“貧不能守,無令再失所。
”未幾,某生卒。
鏡娘晝夜泣,鬲痛欲絕,瀕于死者屢矣,賴鄰媪護持,始免。
馳訃悔庵,且自述病狀。
悔庵答書緻赙,合藥丸為。
病垂愈,而族某之禍又起。
先是,某生貸其族人某錢,已償之矣。
某生死,族某至勸鏡娘歸清溪,實欲嫁之于歙賈,書券逼署名。
鏡娘嚴詞斥之,乃出僞帖索所貸錢。
鏡娘辨其誣,而怯不能鳴諸官,懼不免,自斷其發,擲于衆前,曰:“此生再有所他适者,有如此!”因出家于之大雲山妙蓮庵為女道士。
未逾月,族某合無賴數輩詣庵索逋,且欲伺便劫鏡娘。
庵中人皆為鏡娘危,勸稍稍償之。
鏡娘執不可,曰:“若輩欲無厭;如其願,則來者難為繼矣。
且此身已一誤,豈可再辱?償之而不滿所欲,必至于訟。
蓬首至公堂,他日何顔見先人耶!人世落寞,無所系戀,不如死!”乃還家,出钗钏贈鄰媪,以所産四歲女為托,自焚其所作詩詞,為書訣悔庵曰:“吳兒木石人。
生既相棄,殁後幸為我覓幹淨土作埋骨地,勿令魂魄無所歸也。
”三更後起,嚴裝,藏一鏡于懷,紉衣裳使不可解,遂仰藥卒。
族某及諸無賴盡逸,竟不得其主名。
當是時,悔庵客江南之駝沙,聞耗錯愕,
先世本方雅族。
父明經,困場屋,年四十,無子,禱于邑之水月庵。
其母夢神授古鏡一枚,谛視,中現麗人影,曼長蛾,拈花微笑,凝眸注視,翩然欲下,因生鏡娘。
字影娥。
六歲喪母,父撫之,且教之讀。
鏡娘有夙慧,授以詞賦,上口即成誦。
遂解吟詠,審聲律,旁涉藝事,無不通曉。
年十四,父卒,依其舅。
舅又殁,從妗氏以居。
家貧。
其妗固邯鄲倡家女,愛鏡娘明媚,視為奇貨。
鏡娘懼失身,泣請曰:“甥不幸至此,命也。
然家世清白,不甘為驵儈婦。
如遇才人能托白頭者,雖妾媵無所恨,否則甯死不能從命。
”其妗故憐之,不相強也。
時蘭陵吳生悔庵,有隽才,抱負不凡,為諸侯上客,以事羁旅清溪。
每值花晨月夕,偕二三良友,閑作绮遊,顧到眼差可者,卒無一人。
偶見鏡娘,不覺傾倒,歎其具林下風度,謂無論秀質慧心,為章台中所無,即求之近今閨閣,豈可得哉?因是慕悅甚至。
鏡娘亦雅聞悔庵文學,贽以詩,互相赓唱,多凄惋之作。
或流傳于外,有見者訝其語涉愁音,疑非吉征。
鏡娘家臨湖背山,風景佳勝。
宅後有小園,亭榭已荒,而廢池一規,瑩綠澈底,莓苔被徑,人迹罕到。
春時雜花盛開,鏡娘曉妝畢,扶小鬟赍茗具至曲亭中,凴欄吟眺,尤喜讀悔庵小詞,能以曼聲歌之。
愛吹笙,每良夜月明,清光如水,辄自度一曲,泠泠然有出世之想。
夏月坐湖上納涼,着白苎衫,捉纨扇,波光月影,皎若一色,每以晶盤貯蓮藕,纖手擘之,以待悔庵,相對清談,娓娓忘倦。
當其意得,流波含睇,顧盼動人,而偶涉戲語,即正色置不答。
悔庵雅憚之,故始終不及亂。
悔庵以試事歸江南,議聘鏡娘,而苦乏巨資。
山陰某君,悔庵之忘形交也,稔其事,力為任蹇修,已脫籍矣,其妗欲相從還江南,悔庵不可,議遂梗。
有某生者,少習吏,美豐姿。
然才不如悔庵遠甚,又不善治生;家固中資,至某生已中落。
好作狹斜遊。
見鏡娘,豔之,詫曰:“此尤物也,胡為墜入平康哉?我必出之風塵中,以償素志。
”自此遂與鏡娘締好,日夕往來。
顧鏡娘終屬意悔庵。
事既不成,鏡娘知之,哭幾失聲。
春日看花,秋宵玩月,觸景都成愁緒,此中日月,殆惟有以淚洗面而已。
某生因請于其妗,以重賂,謂“願得女主中饋,居正室。
與其予人媵,曷若為人妻?”其妗本以為吳生妾侍,故靳之。
聞某生言,深惬其意,于是遂歸某生。
然終非鏡娘所願,日憔悴。
間為詩歌,益哀怨不自勝。
積數年,某生家益貧困,乃以醫術遊于溪,挈鏡娘往,遂家焉。
經歲,某生忽遘疾,下血如注。
病革時,贻悔庵書,托後事,且請納鏡娘,曰:“貧不能守,無令再失所。
”未幾,某生卒。
鏡娘晝夜泣,鬲痛欲絕,瀕于死者屢矣,賴鄰媪護持,始免。
馳訃悔庵,且自述病狀。
悔庵答書緻赙,合藥丸為。
病垂愈,而族某之禍又起。
先是,某生貸其族人某錢,已償之矣。
某生死,族某至勸鏡娘歸清溪,實欲嫁之于歙賈,書券逼署名。
鏡娘嚴詞斥之,乃出僞帖索所貸錢。
鏡娘辨其誣,而怯不能鳴諸官,懼不免,自斷其發,擲于衆前,曰:“此生再有所他适者,有如此!”因出家于之大雲山妙蓮庵為女道士。
未逾月,族某合無賴數輩詣庵索逋,且欲伺便劫鏡娘。
庵中人皆為鏡娘危,勸稍稍償之。
鏡娘執不可,曰:“若輩欲無厭;如其願,則來者難為繼矣。
且此身已一誤,豈可再辱?償之而不滿所欲,必至于訟。
蓬首至公堂,他日何顔見先人耶!人世落寞,無所系戀,不如死!”乃還家,出钗钏贈鄰媪,以所産四歲女為托,自焚其所作詩詞,為書訣悔庵曰:“吳兒木石人。
生既相棄,殁後幸為我覓幹淨土作埋骨地,勿令魂魄無所歸也。
”三更後起,嚴裝,藏一鏡于懷,紉衣裳使不可解,遂仰藥卒。
族某及諸無賴盡逸,竟不得其主名。
當是時,悔庵客江南之駝沙,聞耗錯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