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曉屏
關燈
小
中
大
諸士俊,字曉屏,世居山東之邳州。
父名孝廉,為濟南教授。
諸亦少年登甲榜。
性好讀書,淡于進取。
偕同志數友,栖隐于蒙山。
傍山依麓,結廬十餘楹,頗有泉石花木之勝。
山半故有寺,绀宇紅牆,蘭若軒敞,僧寮數衆,并勵清修。
距生居不過百數十武。
寺中産有牡丹,五色缤紛,芳豔冠一時。
花時,遠近士女來遊者,絡繹不絕。
一日,生偶徘徊山下,見紅裙翠袖,結隊成群,顧率皆村姬市女,無一佳者。
生亦不甚留意。
斜陽欲下,意興将闌。
方拟掩扉而進,遙見有垂髫二婢随一女子姗姗前來,意态豐神,不可一世。
漸近視之,豔絕人寰。
生意近地村落中無此麗人,當必從遠方來者。
須臾,女從蕭寺回,仍經生門外,生猶未入,兩相注視,俯首竟過。
生欲達微波,末由通意。
适女步履匆迫,偶遺羅帕于地。
生遽前拾焉,呼其婢而還之。
女緻聲道謝,秋波一轉,倍覺情深。
生不覺魂銷神奪。
女行十餘步,又複卻回,袖中出白紗巾,中裹一物,令婢授生,曰:“此非秀才之所遺耶?”生恐人見,驟納諸懷,如膺九錫。
女臨去謂婢曰:“吾家門前有垂絲雙柳樹,臨風披拂,殊可人意;籬落間碧桃花已開。
秀才如踏青經過,可入來吃一盞清茶。
”女意故使生聞之,其聲呖呖,正如莺啭花梢。
言訖,匆匆向東去。
生魄蕩心馳,躇躊獨立,至不見女影,乃歸齋中。
展巾視之,則中裹玉蟬一枚,色澤潤潔,雕琢精工,非近代物也。
生甚珍愛,日夕佩之不去身。
閱數日,生欲一訪女之蹤迹。
修容飾貌,顧影翩翩。
循東道而行,不數裡,果得一村。
柴門臨水,略斜通,約四五家,零星雜處。
既過小橋,沿溪而西,望見屋宇甚新整,白垩粉牆上,皆作字,窺之則桃李棠梨,群花争放,東風徐來,香沁鼻觀。
生意此必女家,第未敢造次敲門。
蹀躞往來,冀有所遇。
良久,雙扉呀然忽開,二婢齊出,手持花球。
生前,殷懃問訊。
婢亦識生,因詢生姓名,且曰:“主人往栖霞山訪道,家中惟婦女,不得款留秀才奈何?”生問婢令往何處。
曰:“以此饋鄰家姊妹耳。
”生視之,其球諸花畢備,鬥妍簇彩,芬馥襲人。
婢曰:“此我家阿姑所手制也。
”生因歎其慧心妙想,非人所及。
婢曰:“君姑待此;俟我自鄰家回,入告阿姑,或當延君入也。
”生從之。
刻許,婢返,袖出袖囊與生觀曰:“此東鄰倩姑所贈也。
轉以贻君,何如?”生笑受之。
婢入即出,導生繞槿籬行。
其中碧桃百餘株,俱已着花。
從闆扉進,複得一小門。
婢曰:“此近阿姑卧室。
君再來,勿由前門,我家主人阃範甚嚴,見則殆矣。
”門啟,女已立俟檐下,笑迎生曰:“君真信人也。
”齋室三椽,頗極幽敞,陳設鼎彜,古雅絕俗。
案上恽氏瓯香館帖十餘帙,蓋女所手臨者也。
女所書絕肖南田。
有詩一卷,簽題《紅蕤近稿》。
生欲翻閱,女遽奪去曰:“此時且作清談,又何暇掉文袋耶?”生仰視其匾,曰“綠天深處”,則以窗外多植芭蕉梧桐也。
生至是始知女姓王,字蟾香,一字小娟。
言次,偶操吳音。
生诘其故。
女曰:“幼從母氏寄居金阊,十四歲喪母,故來此依父居耳。
父好道術,至栖霞後,或将為泛海之遊,必閱三旬始歸,君且居此勿憂。
”女出一書,請生講解。
視之,乃《參同契》也。
生素未習此,略為循章敷衍。
女聽之,掩口笑曰:“君于此道究為門外漢也。
”因命設席于竹軒,偕生前往。
既至,則琅萬個,翠色可餐,疏密橫斜,并皆有緻,入其中,衣袂悉碧。
女令斟綠,味頗甘辛。
生曰:“美哉酒也!”連舉數巨觥,殊有醉意。
女亦微醺。
燭既現跋,遂呼二婢導生入東廂,幾榻
父名孝廉,為濟南教授。
諸亦少年登甲榜。
性好讀書,淡于進取。
偕同志數友,栖隐于蒙山。
傍山依麓,結廬十餘楹,頗有泉石花木之勝。
山半故有寺,绀宇紅牆,蘭若軒敞,僧寮數衆,并勵清修。
距生居不過百數十武。
寺中産有牡丹,五色缤紛,芳豔冠一時。
花時,遠近士女來遊者,絡繹不絕。
一日,生偶徘徊山下,見紅裙翠袖,結隊成群,顧率皆村姬市女,無一佳者。
生亦不甚留意。
斜陽欲下,意興将闌。
方拟掩扉而進,遙見有垂髫二婢随一女子姗姗前來,意态豐神,不可一世。
漸近視之,豔絕人寰。
生意近地村落中無此麗人,當必從遠方來者。
須臾,女從蕭寺回,仍經生門外,生猶未入,兩相注視,俯首竟過。
生欲達微波,末由通意。
适女步履匆迫,偶遺羅帕于地。
生遽前拾焉,呼其婢而還之。
女緻聲道謝,秋波一轉,倍覺情深。
生不覺魂銷神奪。
女行十餘步,又複卻回,袖中出白紗巾,中裹一物,令婢授生,曰:“此非秀才之所遺耶?”生恐人見,驟納諸懷,如膺九錫。
女臨去謂婢曰:“吾家門前有垂絲雙柳樹,臨風披拂,殊可人意;籬落間碧桃花已開。
秀才如踏青經過,可入來吃一盞清茶。
”女意故使生聞之,其聲呖呖,正如莺啭花梢。
言訖,匆匆向東去。
生魄蕩心馳,躇躊獨立,至不見女影,乃歸齋中。
展巾視之,則中裹玉蟬一枚,色澤潤潔,雕琢精工,非近代物也。
生甚珍愛,日夕佩之不去身。
閱數日,生欲一訪女之蹤迹。
修容飾貌,顧影翩翩。
循東道而行,不數裡,果得一村。
柴門臨水,略斜通,約四五家,零星雜處。
既過小橋,沿溪而西,望見屋宇甚新整,白垩粉牆上,皆作字,窺之則桃李棠梨,群花争放,東風徐來,香沁鼻觀。
生意此必女家,第未敢造次敲門。
蹀躞往來,冀有所遇。
良久,雙扉呀然忽開,二婢齊出,手持花球。
生前,殷懃問訊。
婢亦識生,因詢生姓名,且曰:“主人往栖霞山訪道,家中惟婦女,不得款留秀才奈何?”生問婢令往何處。
曰:“以此饋鄰家姊妹耳。
”生視之,其球諸花畢備,鬥妍簇彩,芬馥襲人。
婢曰:“此我家阿姑所手制也。
”生因歎其慧心妙想,非人所及。
婢曰:“君姑待此;俟我自鄰家回,入告阿姑,或當延君入也。
”生從之。
刻許,婢返,袖出袖囊與生觀曰:“此東鄰倩姑所贈也。
轉以贻君,何如?”生笑受之。
婢入即出,導生繞槿籬行。
其中碧桃百餘株,俱已着花。
從闆扉進,複得一小門。
婢曰:“此近阿姑卧室。
君再來,勿由前門,我家主人阃範甚嚴,見則殆矣。
”門啟,女已立俟檐下,笑迎生曰:“君真信人也。
”齋室三椽,頗極幽敞,陳設鼎彜,古雅絕俗。
案上恽氏瓯香館帖十餘帙,蓋女所手臨者也。
女所書絕肖南田。
有詩一卷,簽題《紅蕤近稿》。
生欲翻閱,女遽奪去曰:“此時且作清談,又何暇掉文袋耶?”生仰視其匾,曰“綠天深處”,則以窗外多植芭蕉梧桐也。
生至是始知女姓王,字蟾香,一字小娟。
言次,偶操吳音。
生诘其故。
女曰:“幼從母氏寄居金阊,十四歲喪母,故來此依父居耳。
父好道術,至栖霞後,或将為泛海之遊,必閱三旬始歸,君且居此勿憂。
”女出一書,請生講解。
視之,乃《參同契》也。
生素未習此,略為循章敷衍。
女聽之,掩口笑曰:“君于此道究為門外漢也。
”因命設席于竹軒,偕生前往。
既至,則琅萬個,翠色可餐,疏密橫斜,并皆有緻,入其中,衣袂悉碧。
女令斟綠,味頗甘辛。
生曰:“美哉酒也!”連舉數巨觥,殊有醉意。
女亦微醺。
燭既現跋,遂呼二婢導生入東廂,幾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