淩波女史
關燈
小
中
大
淩波,字步生,一字印蓮,仁和人。
父固名孝廉,由大挑得官知縣,需次蘇垣。
應官聽鼓,宦況蕭條。
女生時有異征,盆中蓮花萎而再發,忽開五色,香韻欲流。
自幼即喜識字。
授以唐詩,琅琅上口。
母亦大家女,精刺繡,花鳥草蟲,無不逼真;樓閣山水,亦複入妙,璇閨巨閥,得其片幅尺缣,珍逾拱璧。
女得母指授,亦有“針神”之目。
稍長,豐姿秀逸,态度娉婷,幾若神仙中人。
遠近世家子聞女名,求字者踵相接。
女父惟此掌珠,擇婿甚苛,悉婉辭之。
故年雖及笄,猶待聘也。
女之表姊曰李貞瑜,字碧玑,長女僅一歲,時往來女家,固閨中密友也。
纖■長短,約略相同,衣履往往易着。
私誓後日當事一人。
李父早逝,家固中人産,負郭田數百畝,足以自給。
一日,女偕李偶遊留園。
園距泊舟處尚數十武而遙,蓮步纡遲,徘徊門外,瞥見一少年子,豐标峻整,器宇不凡,不禁神為之奪,俯首他顧。
生見女回眸注視,徑趨而過。
既進園中,小坐瀹茗,生又從二三人自窗外過。
李謂女曰:“此我家東鄰生陸蓉士也。
文才富贍,屢冠邑軍。
昨得讀其詩詞,清新俊逸,群以谪仙目之,聞尚未娶。
”因俯女耳言曰:“如欲擇人,此君當可備選。
”女紅暈于頰,不作一語。
迨登舟,生已在鄰舫。
生雖與李同巷,頗聞李女貌美,從未得一見;今驟睹二嬌同舟,正如尹邢嫱旦,堪相伯仲,暗遣仆僮私詢之篙工,方知即李女也。
媒求娉,竟下玉鏡台焉。
逾年成婚,伉俪間甚相得。
花間覓句,月下聯吟,閨中之樂,固有甚于畫眉者。
女聞李歸于陸,微知是生。
李嫁後數月,以事探女。
時後園芙蓉盛開,紅紫爛熳,有若錦屏。
女父母置酒宴賞,令各賦詩。
女詩先成,後四句雲:碧桃紅杏羞為伴,紫蓼丹楓未許同。
江上孤生怨遲暮,那堪搖落對西風。
蓋自悲不遇而默有所感也。
偶翻李畫箧,得《和鳴集》,皆閨中倡和之作,讀之泫然,曰:“姊得所歸矣。
” 自是女恒郁伊寡歡。
感時撫景,無非愁音;觸物言情,每多凄旨。
無何,生捷秋闱,挈眷屬至京師,李遂與女别。
女望月有懷,寄詩碧玑,雲:月仍去年月,人異去年人。
遠别已千裡,清輝共一輪。
慈雲江上隐,芳草夢中春。
此夕難成寐,蕭然獨怆神! 其它斷句如“似弓新月初三夜,如翦春風十八年”,“入秋燕似無家客,過雨花如堕淚人”,皆凄惋可誦。
李既遠去,女益複無聊。
适女父委署松江華亭縣,遂移家雲間。
女聞九峰三泖之地多勝迹,買時作近遊,多不惬意。
一日,回舟日暮,夕陽銜山,月影挂樹。
忽一小艇沖波翦水而至,呼女舟少停。
女以為必署中仆從,既近,則一黃冠者流,踞坐船頭,羽衣鶴氅,神采奕然,見女俯首緻禮,隔舟以書一卷授女,曰:“歸學之,當有所得。
”言訖,舟去已遠,晚色蒼茫,莫辨所向。
女返至閨中,挑燈展閱。
書内大都言太陰煉形之術,女殊弗信,姑置之。
然自此女食銳減,香肌瘦削,骨立神消。
女自知不起,出書略學習之,頗有所悟。
一夕,忽夢前日道士畀以赤丸,曰:“服之可以葆神固體,曆劫不變。
”複授以玉盒一,中藏白丸,曰:“善藏之,此返魂丹也。
可使意中人再生,同享清福。
”女夢中唯唯,再拜受之。
晨起振衣,赤白二丸果自襟袖間出。
乃自服其一,而以玉盒佩于身。
越十日,女竟絕粒,衣履一切皆自妝束,請于父母,即瘗之神鼍山麓,不必歸骨故鄉,趺坐而逝。
女父母從其言,并為樹一碣曰:“武林淩氏印蓮女史之墓”。
碧玑之從夫入都也,恒與女書劄往還,詩筒絡繹。
後知女
父固名孝廉,由大挑得官知縣,需次蘇垣。
應官聽鼓,宦況蕭條。
女生時有異征,盆中蓮花萎而再發,忽開五色,香韻欲流。
自幼即喜識字。
授以唐詩,琅琅上口。
母亦大家女,精刺繡,花鳥草蟲,無不逼真;樓閣山水,亦複入妙,璇閨巨閥,得其片幅尺缣,珍逾拱璧。
女得母指授,亦有“針神”之目。
稍長,豐姿秀逸,态度娉婷,幾若神仙中人。
遠近世家子聞女名,求字者踵相接。
女父惟此掌珠,擇婿甚苛,悉婉辭之。
故年雖及笄,猶待聘也。
女之表姊曰李貞瑜,字碧玑,長女僅一歲,時往來女家,固閨中密友也。
纖■長短,約略相同,衣履往往易着。
私誓後日當事一人。
李父早逝,家固中人産,負郭田數百畝,足以自給。
一日,女偕李偶遊留園。
園距泊舟處尚數十武而遙,蓮步纡遲,徘徊門外,瞥見一少年子,豐标峻整,器宇不凡,不禁神為之奪,俯首他顧。
生見女回眸注視,徑趨而過。
既進園中,小坐瀹茗,生又從二三人自窗外過。
李謂女曰:“此我家東鄰生陸蓉士也。
文才富贍,屢冠邑軍。
昨得讀其詩詞,清新俊逸,群以谪仙目之,聞尚未娶。
”因俯女耳言曰:“如欲擇人,此君當可備選。
”女紅暈于頰,不作一語。
迨登舟,生已在鄰舫。
生雖與李同巷,頗聞李女貌美,從未得一見;今驟睹二嬌同舟,正如尹邢嫱旦,堪相伯仲,暗遣仆僮私詢之篙工,方知即李女也。
媒求娉,竟下玉鏡台焉。
逾年成婚,伉俪間甚相得。
花間覓句,月下聯吟,閨中之樂,固有甚于畫眉者。
女聞李歸于陸,微知是生。
李嫁後數月,以事探女。
時後園芙蓉盛開,紅紫爛熳,有若錦屏。
女父母置酒宴賞,令各賦詩。
女詩先成,後四句雲:碧桃紅杏羞為伴,紫蓼丹楓未許同。
江上孤生怨遲暮,那堪搖落對西風。
蓋自悲不遇而默有所感也。
偶翻李畫箧,得《和鳴集》,皆閨中倡和之作,讀之泫然,曰:“姊得所歸矣。
” 自是女恒郁伊寡歡。
感時撫景,無非愁音;觸物言情,每多凄旨。
無何,生捷秋闱,挈眷屬至京師,李遂與女别。
女望月有懷,寄詩碧玑,雲:月仍去年月,人異去年人。
遠别已千裡,清輝共一輪。
慈雲江上隐,芳草夢中春。
此夕難成寐,蕭然獨怆神! 其它斷句如“似弓新月初三夜,如翦春風十八年”,“入秋燕似無家客,過雨花如堕淚人”,皆凄惋可誦。
李既遠去,女益複無聊。
适女父委署松江華亭縣,遂移家雲間。
女聞九峰三泖之地多勝迹,買時作近遊,多不惬意。
一日,回舟日暮,夕陽銜山,月影挂樹。
忽一小艇沖波翦水而至,呼女舟少停。
女以為必署中仆從,既近,則一黃冠者流,踞坐船頭,羽衣鶴氅,神采奕然,見女俯首緻禮,隔舟以書一卷授女,曰:“歸學之,當有所得。
”言訖,舟去已遠,晚色蒼茫,莫辨所向。
女返至閨中,挑燈展閱。
書内大都言太陰煉形之術,女殊弗信,姑置之。
然自此女食銳減,香肌瘦削,骨立神消。
女自知不起,出書略學習之,頗有所悟。
一夕,忽夢前日道士畀以赤丸,曰:“服之可以葆神固體,曆劫不變。
”複授以玉盒一,中藏白丸,曰:“善藏之,此返魂丹也。
可使意中人再生,同享清福。
”女夢中唯唯,再拜受之。
晨起振衣,赤白二丸果自襟袖間出。
乃自服其一,而以玉盒佩于身。
越十日,女竟絕粒,衣履一切皆自妝束,請于父母,即瘗之神鼍山麓,不必歸骨故鄉,趺坐而逝。
女父母從其言,并為樹一碣曰:“武林淩氏印蓮女史之墓”。
碧玑之從夫入都也,恒與女書劄往還,詩筒絡繹。
後知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