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秋英
關燈
小
中
大
陸海,字瀛伯,自号滄仙。
賦性豪俠。
年僅弱冠,已自不凡。
世居泾縣,固望族也。
父官京師,以鲠直聞,居台谏,彈劾不避權貴,當軸者陽敬禮而陰疏遠之,出為夔州太守。
生以省親往蜀,乘輪舶至漢,卸妝小憩。
旅邸無聊,偶偕二三朋好作北裡遊,曆至數家,苦無當意者。
有一友曰:“個中人物,無非乞靈于粉黛耳,豈足當子一盼哉?頃有新來一姬,口操北音,肌白如雪,眼明于波,娬媚中自具豪邁氣,絕無青樓積習,子見之定必傾倒。
”生請同往,則路既曲折,巷尤深邃。
小築三椽,極為幽雅。
庭前紫荊兩株,已着花矣,紅紫爛熳,高逾尋丈。
房中陳設,清麗絕俗,絕無纖塵。
坐既定,即有小鬟捧琵琶至,為奏數弄,輕攏漫拈,其聲清越異常。
須臾,姬出,玉立亭亭,固妙人也。
問其姓名,自言為白瓊英,京師人。
以父渡海溺水死,流落湖湘,遂堕風塵耳。
言罷,眉黛間隐有淚痕。
生為吟白香山詩“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兩語以慰之,且笑曰:“此君家司馬所言,何不能聊自寬解耶?”姬亦笑謝之。
生友特設盛筵相款,更招鄰右三四妓,征歌侑酒,倍形熱鬧。
燭更闌,留送客,生遂宿于姬所。
姬詢生将至蜀中,因謂生:“肯作寄書郵否?兒有第三妹秋英,現從姨氏寄居成都錦雞坊北,君若至彼,可往問訊,自可相見。
”枕畔再三囑付。
生諾之,曰:“定當不負卿托。
”臨行,出箧中書相授。
生既至夔,小住衙齋,定省之餘,惟事誦讀。
适上遊以要事谕生父至省,生請從行。
偶閑詣錦雞坊左右,詢京中白氏娃,人無知者。
尋訪既窮,桃源路杳,因姑置之。
成都好事者,每歲為杜少陵慶生日,浣花草堂中,陳設邪麗,遠近士女,傾城往觀,幾于袂雲汗雨,寶馬香車,繹絡不絕。
生亦肩輿而往。
小啜茗寮,臨窗閑坐,見垂楊樹下,遊人叢集。
有女子三四人,羅衫纨扇,貌并豔絕,遊人環而矚者,繞之三匝,幾不得出。
無賴子間入以遊語,女子窘甚欲哭。
生憤甚,正拟出為排解,忽一道士,鶴發童顔,直入衆中,衆鹹披靡,戟指呵衆曰:“止,止!”衆并束手屏息,狀若木雞,女乃得出,亦至茗寮小憩。
生方欲前問道士姓名,轉瞬遽已不見。
須臾,女家仆從尋至,俱乘魚軒而去,生亦欲歸,即坐藍輿行,與女輿或先或後,或參差相并,隔窗睨之;二女皆京華妝束,玉肌花貌,麗絕人寰;從其後者,乃二婢也,容亦嬌媚異常。
生意此必閥閱名姝,但非蜀産,必系從宦來此,惜無人為達微波,一探消息耳。
行未數裡,女已停輿,生遙視門銜,大書“京都白寓”,頓觸前事,竟必白氏秋英所居。
女既入門,即遣輿夫往問,方知數月前從錦雞坊遷來,秋英則其家三姑也。
生因登堂求見,謂自漢至此,攜有尺素,須面緻也。
頃之,一婢出,延生入。
西偏樓下,繡簾錦,寶鼎鴨爐,宛如貴族。
一婦人年四十許,方倚隐囊,支頤獨坐,徐娘雖老,豐韻猶饒。
見生入,裣衽作禮。
生告以颠末。
婦人自述為袁姓,姊妹二人,俱嫁白氏,瓊英姊氏所出,秋英則己所生也;姊少好修行:自賦寡鹄後,即入峨眉山祝發為尼,身入空門,心忘塵世。
言際,即拆瓊英書觀之,猶未終幅,淚堕,謂生曰:“不意瓊英為匪人所誘,誤堕平康。
此當是前生孽緣,然非是亦不能見君。
今當設法為脫樂籍,急促之歸。
瓊英既蒙君子眷愛,即非外人,小女秋英,當出相見。
”命婢呼女至。
俄聞環■珊然,麝蘭馥郁,女至,已易前妝,依
賦性豪俠。
年僅弱冠,已自不凡。
世居泾縣,固望族也。
父官京師,以鲠直聞,居台谏,彈劾不避權貴,當軸者陽敬禮而陰疏遠之,出為夔州太守。
生以省親往蜀,乘輪舶至漢,卸妝小憩。
旅邸無聊,偶偕二三朋好作北裡遊,曆至數家,苦無當意者。
有一友曰:“個中人物,無非乞靈于粉黛耳,豈足當子一盼哉?頃有新來一姬,口操北音,肌白如雪,眼明于波,娬媚中自具豪邁氣,絕無青樓積習,子見之定必傾倒。
”生請同往,則路既曲折,巷尤深邃。
小築三椽,極為幽雅。
庭前紫荊兩株,已着花矣,紅紫爛熳,高逾尋丈。
房中陳設,清麗絕俗,絕無纖塵。
坐既定,即有小鬟捧琵琶至,為奏數弄,輕攏漫拈,其聲清越異常。
須臾,姬出,玉立亭亭,固妙人也。
問其姓名,自言為白瓊英,京師人。
以父渡海溺水死,流落湖湘,遂堕風塵耳。
言罷,眉黛間隐有淚痕。
生為吟白香山詩“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兩語以慰之,且笑曰:“此君家司馬所言,何不能聊自寬解耶?”姬亦笑謝之。
生友特設盛筵相款,更招鄰右三四妓,征歌侑酒,倍形熱鬧。
燭更闌,留送客,生遂宿于姬所。
姬詢生将至蜀中,因謂生:“肯作寄書郵否?兒有第三妹秋英,現從姨氏寄居成都錦雞坊北,君若至彼,可往問訊,自可相見。
”枕畔再三囑付。
生諾之,曰:“定當不負卿托。
”臨行,出箧中書相授。
生既至夔,小住衙齋,定省之餘,惟事誦讀。
适上遊以要事谕生父至省,生請從行。
偶閑詣錦雞坊左右,詢京中白氏娃,人無知者。
尋訪既窮,桃源路杳,因姑置之。
成都好事者,每歲為杜少陵慶生日,浣花草堂中,陳設邪麗,遠近士女,傾城往觀,幾于袂雲汗雨,寶馬香車,繹絡不絕。
生亦肩輿而往。
小啜茗寮,臨窗閑坐,見垂楊樹下,遊人叢集。
有女子三四人,羅衫纨扇,貌并豔絕,遊人環而矚者,繞之三匝,幾不得出。
無賴子間入以遊語,女子窘甚欲哭。
生憤甚,正拟出為排解,忽一道士,鶴發童顔,直入衆中,衆鹹披靡,戟指呵衆曰:“止,止!”衆并束手屏息,狀若木雞,女乃得出,亦至茗寮小憩。
生方欲前問道士姓名,轉瞬遽已不見。
須臾,女家仆從尋至,俱乘魚軒而去,生亦欲歸,即坐藍輿行,與女輿或先或後,或參差相并,隔窗睨之;二女皆京華妝束,玉肌花貌,麗絕人寰;從其後者,乃二婢也,容亦嬌媚異常。
生意此必閥閱名姝,但非蜀産,必系從宦來此,惜無人為達微波,一探消息耳。
行未數裡,女已停輿,生遙視門銜,大書“京都白寓”,頓觸前事,竟必白氏秋英所居。
女既入門,即遣輿夫往問,方知數月前從錦雞坊遷來,秋英則其家三姑也。
生因登堂求見,謂自漢至此,攜有尺素,須面緻也。
頃之,一婢出,延生入。
西偏樓下,繡簾錦,寶鼎鴨爐,宛如貴族。
一婦人年四十許,方倚隐囊,支頤獨坐,徐娘雖老,豐韻猶饒。
見生入,裣衽作禮。
生告以颠末。
婦人自述為袁姓,姊妹二人,俱嫁白氏,瓊英姊氏所出,秋英則己所生也;姊少好修行:自賦寡鹄後,即入峨眉山祝發為尼,身入空門,心忘塵世。
言際,即拆瓊英書觀之,猶未終幅,淚堕,謂生曰:“不意瓊英為匪人所誘,誤堕平康。
此當是前生孽緣,然非是亦不能見君。
今當設法為脫樂籍,急促之歸。
瓊英既蒙君子眷愛,即非外人,小女秋英,當出相見。
”命婢呼女至。
俄聞環■珊然,麝蘭馥郁,女至,已易前妝,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