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島
關燈
小
中
大
醍醐灌頂。
女瑣屑問人世事及各處風俗,并問今為何代。
崔具告之。
女屈指以計,忽歎曰:“瞬息間已六百年矣!抑何速也?”崔語竟辭出,女亦不留。
自是崔居翁所,荏苒年餘。
讀書作字之外,了無所事。
或為女錄漢魏唐宋人詩,絕無一念思及鄉裡。
一日,翁忽謂崔曰:“我思将一履塵世,南遊普陀,北訪五台,需二十年而後還。
惟是弱息不能攜帶,将以累子。
我女本塵緣未了,今應在子矣。
”遂擇吉日,以女嫁崔。
卻扇之夕,女盛妝靓服,容益豔美,伉俪之笃,有可知也。
成婚月餘,翁媪乃行,崔與女皆送至海濱,有一小舟,已維石畔,翁媪竟登解纜,布帆乍張,天風忽引,轉瞬已杳。
女亦無系戀态,但謂崔曰:“二十年之外,當亦如是送君行耳。
”島中無寒暑,無晝夜,珍禽馴獸,多中土之所未識。
亦無曆日,以花之開謝、樹之榮落為春秋。
崔自與女居,饑則食,渴則飲,倦而眠,醒則起,約略二十年,而容轉少。
無何,翁媪還,促崔登舟。
崔不可。
翁曰:“此天數,不可久留也,留則有禍,不利于子。
子道念苟堅,何患無相見日耶?” 牽袂竟登,舟去如箭。
抵暮已達一處,遙聞有雞犬聲,登岸詢問,方知為乍浦。
竊喜再履人境,方自慶幸,轉念囊無阿堵物,不免作伍員吳市吹箫,則又悲從中來。
因憶臨别時女以一裹相授,置于胸前,不知何物。
探懷出視,則片片皆金葉也。
爰貨其一二作旅資,賃舟自浙回閩,至裡門,無一相識者。
詢舊時之戚族友朋,盡已物故;即有一二存者,亦已潦倒龍鐘,雞皮鶴發,觌面不複可辨。
崔慨念人世榮華,如飄風過耳,殊不可恃,一切所有,皆如寄耳,因有出塵想。
崔居山中久,素習清靜,今再履人間,喧雜龌龊,不複可耐,因祝發為道士,居郡南天後宮為住持,終日持齋誦經,不見賓客。
如是者三十年。
一日晨起,忽見一鶴,羽衣翩跹,翺翔庭際,若有所覓。
口中銜一丹書,見崔,飄然下堕。
崔拾視之,紅箋金字,則女書也。
上書:“世外妻碧蘅裣衽:一别不知幾曆歲年,窗前一株鴨腳桃,已三十度着花結子矣。
每食桃辄念君,欲寄一枚,道遠莫緻,所棄桃核,今已成林,而君渺無還期,老父臨别之言,何不記憶,乃忍于塵世中疾病老死,如蜉蝣如朝菌哉!今傳一方,可常服食。
苟有仙緣,自成正果。
君其勉之!”末附二絕雲:碧海青天夜夜心,靈香無計返瑤林。
算來不是蓬山遠,何日劉郎再問津?缥缈樓台鎖玉蕤,一緘遠寄怕人知。
阿侬才識相思苦,始信人間有别離。
崔得書,不禁悲惋久之。
術煮苓,如法服食,覺身體健于平時。
泉郡人多習航海術,崔時問以此島,緬述方向景物,率皆曰無有。
仍思泛海,一窮其境。
有老于舵工者聞之,笑曰:“君殆癡矣!今時海舶,皆用西人駕駛,往還皆有定期,所止海島皆有居人,海外雖汪洋無涯,安有一片棄土為仙人所駐足哉?子休矣!忽作是想,徒空中樓閣也。
”崔終弗信,欲往之念愈堅。
因貨其所有,得四百金,拟先往西南洋,後至美洲,已有定約将行,忽逢寇亂,蓋發逆汪海洋由豫竄閩,漳泉數縣,皆為賊窟。
有一賊持刀直入天後宮,于崔牀下,得金一囊,崔前奪之,賊連斲數刃,竟死。
賊去,鄉人殓而葬之,廟後樹石碣曰:“崔道人墓”。
女瑣屑問人世事及各處風俗,并問今為何代。
崔具告之。
女屈指以計,忽歎曰:“瞬息間已六百年矣!抑何速也?”崔語竟辭出,女亦不留。
自是崔居翁所,荏苒年餘。
讀書作字之外,了無所事。
或為女錄漢魏唐宋人詩,絕無一念思及鄉裡。
一日,翁忽謂崔曰:“我思将一履塵世,南遊普陀,北訪五台,需二十年而後還。
惟是弱息不能攜帶,将以累子。
我女本塵緣未了,今應在子矣。
”遂擇吉日,以女嫁崔。
卻扇之夕,女盛妝靓服,容益豔美,伉俪之笃,有可知也。
成婚月餘,翁媪乃行,崔與女皆送至海濱,有一小舟,已維石畔,翁媪竟登解纜,布帆乍張,天風忽引,轉瞬已杳。
女亦無系戀态,但謂崔曰:“二十年之外,當亦如是送君行耳。
”島中無寒暑,無晝夜,珍禽馴獸,多中土之所未識。
亦無曆日,以花之開謝、樹之榮落為春秋。
崔自與女居,饑則食,渴則飲,倦而眠,醒則起,約略二十年,而容轉少。
無何,翁媪還,促崔登舟。
崔不可。
翁曰:“此天數,不可久留也,留則有禍,不利于子。
子道念苟堅,何患無相見日耶?” 牽袂竟登,舟去如箭。
抵暮已達一處,遙聞有雞犬聲,登岸詢問,方知為乍浦。
竊喜再履人境,方自慶幸,轉念囊無阿堵物,不免作伍員吳市吹箫,則又悲從中來。
因憶臨别時女以一裹相授,置于胸前,不知何物。
探懷出視,則片片皆金葉也。
爰貨其一二作旅資,賃舟自浙回閩,至裡門,無一相識者。
詢舊時之戚族友朋,盡已物故;即有一二存者,亦已潦倒龍鐘,雞皮鶴發,觌面不複可辨。
崔慨念人世榮華,如飄風過耳,殊不可恃,一切所有,皆如寄耳,因有出塵想。
崔居山中久,素習清靜,今再履人間,喧雜龌龊,不複可耐,因祝發為道士,居郡南天後宮為住持,終日持齋誦經,不見賓客。
如是者三十年。
一日晨起,忽見一鶴,羽衣翩跹,翺翔庭際,若有所覓。
口中銜一丹書,見崔,飄然下堕。
崔拾視之,紅箋金字,則女書也。
上書:“世外妻碧蘅裣衽:一别不知幾曆歲年,窗前一株鴨腳桃,已三十度着花結子矣。
每食桃辄念君,欲寄一枚,道遠莫緻,所棄桃核,今已成林,而君渺無還期,老父臨别之言,何不記憶,乃忍于塵世中疾病老死,如蜉蝣如朝菌哉!今傳一方,可常服食。
苟有仙緣,自成正果。
君其勉之!”末附二絕雲:碧海青天夜夜心,靈香無計返瑤林。
算來不是蓬山遠,何日劉郎再問津?缥缈樓台鎖玉蕤,一緘遠寄怕人知。
阿侬才識相思苦,始信人間有别離。
崔得書,不禁悲惋久之。
術煮苓,如法服食,覺身體健于平時。
泉郡人多習航海術,崔時問以此島,緬述方向景物,率皆曰無有。
仍思泛海,一窮其境。
有老于舵工者聞之,笑曰:“君殆癡矣!今時海舶,皆用西人駕駛,往還皆有定期,所止海島皆有居人,海外雖汪洋無涯,安有一片棄土為仙人所駐足哉?子休矣!忽作是想,徒空中樓閣也。
”崔終弗信,欲往之念愈堅。
因貨其所有,得四百金,拟先往西南洋,後至美洲,已有定約将行,忽逢寇亂,蓋發逆汪海洋由豫竄閩,漳泉數縣,皆為賊窟。
有一賊持刀直入天後宮,于崔牀下,得金一囊,崔前奪之,賊連斲數刃,竟死。
賊去,鄉人殓而葬之,廟後樹石碣曰:“崔道人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