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島
關燈
小
中
大
崔生孟塗,泉州人。
少好遊。
思探奇海外,當有所遇。
會有巨舶航海者,崔求附舟同行。
許之。
甫出大洋,即遘飓風,銀濤湧地,雪浪掀天,舟經簸蕩,帆樯悉摧,舟中人已無生望。
越數日,漂至一島,層巒聳翠,疊嶂摩霄,山徑皆平坦寬廣,翠柏長松,幽花異草,不可名狀。
舟長考諸圖經,向所未載。
島中空曠無居人。
稍進,則有石洞石室,幾榻爐竈畢具,爐旁尚有零星木炭,似不久有人炊爨者。
風日晴暖,氣候溫和,殊不類蠻峤。
兩旁皆溪澗,泉流碎石間,喧聲聒耳。
澗上皆忍冬花,藤蔓糾結,黃白相間,其香紛郁,爽人心脾。
花多落于溪中,故其泉甘冽異常。
崔至此疑為仙境,不複思還。
詣船取袱被,欲宿洞中。
既夕,衆勸崔歸舟,不可,鹹笑崔癡。
夕陽既落,狂風又作,舟不勝風,随其漂去。
明曰,崔往視舟,則已不見。
因大驚,自分必葬身異域矣。
計無所出,拟裹糧以窮其境。
攀蘿扪葛,直跻山巅,舉目遠瞻,則彌望滄波,浩渺無際,俯視山腰,縷縷有炊煙騰起,林木杳霭中,隐隐有廬舍。
乃盤旋而下,覓徑前行,曲折數裡許,已抵其境。
一水當門,通以略,見一垂髫女子,方踞盤石臨溪浣紗,瞥睹崔,若甚怪異,棄紗奔入。
須臾,翁媪扶杖而出。
翁貌古神清,霜髯披拂,衣服如唐宋妝束。
隔溪拱手謂崔曰:“君從何來?請以實告。
何不徑造敝廬作十日飲?”崔乃渡橋與翁媪作禮。
媪年五十許,舉止風度,酷似大家。
翁遜崔登堂并坐,問崔何處人,何時來此。
崔具以實告。
崔操閩音,啁啾不可辨。
翁笑曰:“此真南蠻舌之聲也。
仆昔日幸從張丞相南渡,盤桓三月,得以略知其義耳。
”又問崔讀書未。
答以身固秀才也。
翁大喜,肅然緻敬,令媪呼女出見。
頃之,女至,淡汝素服,豐韻娉婷,神仙不啻也。
浣紗小鬟亦立女旁,嗤然視女而笑。
崔一啟齒,笑愈不可仰。
女怒之以目始止。
翁曰:“此婢亦南海人,與君言語相同否?”崔對以泉郡方言惟與潮州相似,餘則不通。
翁出《四書》,令崔授女。
翁聽其誦讀一過,笑曰:“何以與中州一字不相同也?”中午設餐,菽乳筍脯,甘旨異常。
翁曰:“山肴不足以款遠客,幸勿哂也。
”晚即下榻翁齋,衾褥香潔逾恒,崔深感激。
如是數日,崔不言去,而翁亦不問。
翁齋外有一小園,疊石成山,疏泉作池,奇葩異卉,遍地皆是。
有葡萄架甚巨,翠蔭紛披,廣覆畝許,繞之而出,可以直達女室。
崔一日任意散步,見其風景清幽,不忍遽舍,行叢綠中,衣袂皆作碧色。
石徑已盡,則現回廊,雕闌曲檻,别有洞天。
繞廊而入,精舍三椽,霧閣雲窗,極為雅麗。
聞内有吟哦聲,揭簾徑入,阒然無人,爐中香篆猶萦,架上缥缃萬卷,玉軸牙簽,充座右。
略一抽閱,則皆《黃庭》、《玉樞》等經;幾上置《參同契》、《悟真篇》兩冊,俱有注釋,乃鈔本也。
末葉有“固始沈碧蘅女史書”,字迹娟秀,直逼鐘王。
崔知為翁女讀書之所,即欲退出。
方舉步,一麗人自後廊出,笑謂崔曰:“先生何獨自至此?”崔乃長揖作禮,局促不自安。
女殊坦然不介意,延崔少坐,取琉璃杯斟案上玉瓶中水以授崔,曰:“此甘露所釀百花精液也,服一杯可百日不饑,百杯可卻病延年,非下方所有也。
”崔視其色白,嗅之其香沁鼻,飲之其涼震齒,胸鬲間頓覺清爽,有如
少好遊。
思探奇海外,當有所遇。
會有巨舶航海者,崔求附舟同行。
許之。
甫出大洋,即遘飓風,銀濤湧地,雪浪掀天,舟經簸蕩,帆樯悉摧,舟中人已無生望。
越數日,漂至一島,層巒聳翠,疊嶂摩霄,山徑皆平坦寬廣,翠柏長松,幽花異草,不可名狀。
舟長考諸圖經,向所未載。
島中空曠無居人。
稍進,則有石洞石室,幾榻爐竈畢具,爐旁尚有零星木炭,似不久有人炊爨者。
風日晴暖,氣候溫和,殊不類蠻峤。
兩旁皆溪澗,泉流碎石間,喧聲聒耳。
澗上皆忍冬花,藤蔓糾結,黃白相間,其香紛郁,爽人心脾。
花多落于溪中,故其泉甘冽異常。
崔至此疑為仙境,不複思還。
詣船取袱被,欲宿洞中。
既夕,衆勸崔歸舟,不可,鹹笑崔癡。
夕陽既落,狂風又作,舟不勝風,随其漂去。
明曰,崔往視舟,則已不見。
因大驚,自分必葬身異域矣。
計無所出,拟裹糧以窮其境。
攀蘿扪葛,直跻山巅,舉目遠瞻,則彌望滄波,浩渺無際,俯視山腰,縷縷有炊煙騰起,林木杳霭中,隐隐有廬舍。
乃盤旋而下,覓徑前行,曲折數裡許,已抵其境。
一水當門,通以略,見一垂髫女子,方踞盤石臨溪浣紗,瞥睹崔,若甚怪異,棄紗奔入。
須臾,翁媪扶杖而出。
翁貌古神清,霜髯披拂,衣服如唐宋妝束。
隔溪拱手謂崔曰:“君從何來?請以實告。
何不徑造敝廬作十日飲?”崔乃渡橋與翁媪作禮。
媪年五十許,舉止風度,酷似大家。
翁遜崔登堂并坐,問崔何處人,何時來此。
崔具以實告。
崔操閩音,啁啾不可辨。
翁笑曰:“此真南蠻舌之聲也。
仆昔日幸從張丞相南渡,盤桓三月,得以略知其義耳。
”又問崔讀書未。
答以身固秀才也。
翁大喜,肅然緻敬,令媪呼女出見。
頃之,女至,淡汝素服,豐韻娉婷,神仙不啻也。
浣紗小鬟亦立女旁,嗤然視女而笑。
崔一啟齒,笑愈不可仰。
女怒之以目始止。
翁曰:“此婢亦南海人,與君言語相同否?”崔對以泉郡方言惟與潮州相似,餘則不通。
翁出《四書》,令崔授女。
翁聽其誦讀一過,笑曰:“何以與中州一字不相同也?”中午設餐,菽乳筍脯,甘旨異常。
翁曰:“山肴不足以款遠客,幸勿哂也。
”晚即下榻翁齋,衾褥香潔逾恒,崔深感激。
如是數日,崔不言去,而翁亦不問。
翁齋外有一小園,疊石成山,疏泉作池,奇葩異卉,遍地皆是。
有葡萄架甚巨,翠蔭紛披,廣覆畝許,繞之而出,可以直達女室。
崔一日任意散步,見其風景清幽,不忍遽舍,行叢綠中,衣袂皆作碧色。
石徑已盡,則現回廊,雕闌曲檻,别有洞天。
繞廊而入,精舍三椽,霧閣雲窗,極為雅麗。
聞内有吟哦聲,揭簾徑入,阒然無人,爐中香篆猶萦,架上缥缃萬卷,玉軸牙簽,充座右。
略一抽閱,則皆《黃庭》、《玉樞》等經;幾上置《參同契》、《悟真篇》兩冊,俱有注釋,乃鈔本也。
末葉有“固始沈碧蘅女史書”,字迹娟秀,直逼鐘王。
崔知為翁女讀書之所,即欲退出。
方舉步,一麗人自後廊出,笑謂崔曰:“先生何獨自至此?”崔乃長揖作禮,局促不自安。
女殊坦然不介意,延崔少坐,取琉璃杯斟案上玉瓶中水以授崔,曰:“此甘露所釀百花精液也,服一杯可百日不饑,百杯可卻病延年,非下方所有也。
”崔視其色白,嗅之其香沁鼻,飲之其涼震齒,胸鬲間頓覺清爽,有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