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新書壬

關燈
李紋者,早年受王涯恩。

    及為歙州巡官時,涯敗,因私為詩以吊之。

    末句曰:“六合茫茫皆漢土,此身無處哭田橫。

    ”乃有人欲告之,因而《纂異記》記中有《噴玉泉幽魂》一篇,即甘露之四相也。

    玉川先生,盧仝也。

    仝亦涯客,性辟面黑,常閉于一室中,鑿壁穴以送食。

    太和九年十一月二十日夜,偶宿涯館。

    明日,左軍屠涯家族,随而遭戮。

     裴說,寬之侄孫,佐西川韋臯幕。

    善鼓琴,時稱妙絕。

    靈開山有美桐,取而制以新樣,遂謂之“靈開琴”。

    蜀中又有馬給,彈琴有名,尤能大小間弦。

    吳人陽子儒,亦于悲風尤妙。

     天尊應号者,取《靈寶經》中三十二天之十方,即其次序也。

     大忌,學士進名奉慰,其日尚食供素膳,賜茶十串。

     大中年,日本國王子求唐人圍棋。

    上敕待诏顧師言敵著,出楸玉局,冷暖棋子。

    本國有手譚池。

    池中出玉子,不由制處,自然黑白,冬溫夏冷。

     禦廚進馔,凡器用有少府監進者九□食,以牙盤九枚裝食味其間,置上前,亦謂之“看食見”。

    京都人說,兩軍每行從,進食及有宴設,多食雞鵝,每隻價值二三千。

    每有設,據人數取鵝,□去毛及五髒,攘以肉及粳米飯,五味調和。

    先取羊一口,亦□剝去腸胃,置鵝于其中,縫合炙之,肉熟便堪,去卻羊,取鵝渾食之,謂之“渾羊沒忽”。

    翰林學士每遇食賜食,有物若畢羅衫,絕大滋味香美,号為“諸王修事”。

     高劭者,骈之猶子,以門地遷華州刺史。

    中和後,寓圃田,為蔡寇挈之。

    後得脫去,投汴,梁祖擢為判官。

    後駕在岐,使緻書四。

    入至三原,行十裡,遇害。

     僧佛壽命者,續佛壽命也。

    四分律中說:“住持毗尼藏者,即住佛法也。

    以住持佛法,故乃續佛壽命。

    ”結集緣起雲:“佛臨涅槃,阿難問佛,佛滅度後,以何為師?佛答阿難,吾滅度後,以波羅提木叉為師。

    ”梵曰波羅提木叉,此雲别解脫戒,與毗尼同出而異名。

    毗尼者,此雲調服律藏也。

    又《戒經·序》雲:“今演毗尼法,令正法久住。

    ” 太和九年,敕江南、湖南共以傔資一百二十分送上都,充宰臣雇召手力。

    宰臣李石堅讓,乞隻以金吾手力引,從之。

    時初誅李訓後也,至今為例。

     建中三年六月,诏中書門下兩省,各置印一面。

     元和三年,李藩為給事中,時制敕有不可,遂于黃紙批之。

    吏曰:“宜連白紙。

    ”藩曰:“别以白紙是文狀,豈曰批敕。

    ”裴洎言于上,以謂有宰相器。

    俄而鄭□罷免,藩遂拜相。

     萬回,阌鄉人也。

    神用若不足,人謂愚癡無所能。

    其兄戍安西,久不得問,雖父母亦謂其死矣,日夕悲泣而憂思焉。

    萬回顧父母感念其兄,忽跪而言曰:“涕泣豈非憂兄耶?”父母且疑且信,曰:“然。

    ”萬回曰:“詳思我兄所要者,衣裝糗糧扉履之屬悉備之,某将往觀之。

    ”忽一朝,赍所備而去,夕返其家,謂父母曰:“兄善矣。

    ”發書視之,乃兄迹也。

    宏農抵安西蓋萬馀裡,以其萬裡而回,故曰萬回也。

    萬回貌若愚癡,忽有先舉異見,驚人神異也。

    上在藩邸時,多行遊人間,萬回每于聚落街衢中高聲曰:“天子來。

    ”或“聖人來。

    ”信宿間,上必經過徘徊也。

    安樂公主,上之季妹也,附會韋氏,熱可炙手,道路懼焉。

    萬回望見車騎,連唾曰:“血腥血腥,不可近也。

    ”不久而夷滅矣。

    上知萬回非常人,内出二宮人侍奉之,時于集賢院圖形焉。

     舊制,碑碣之制,五品已上碑,七品已上碣。

    若隐淪道素,孝義著聞,雖不仕亦立碣。

     貞元已來,選樂工三十馀人,出入禁中,号宣徽長。

    入供奉,皆假以官第。

    每奏伎樂稱旨,辄厚賜之。

    至元和八年,始分番上下,更無他錫,所借宅亦收之。

     胡生者,失其名,以釘鉸為業,居霅溪而近白蘋洲。

    去厥居十馀步,有古墳,胡生若每茶,必奠酹之。

    嘗夢一人謂之曰:“吾姓柳,平生善為詩而嗜茗。

    及死,葬室乃子今居之側。

    常銜子之惠,無以為報,欲教子為詩。

    ”胡生辭以不能,柳強之曰:“但率子言之,當有緻矣。

    ”既寤,試構思,果有冥助者,厥後遂工焉。

    又一說,列子終于鄭,今墓在郊薮,謂賢者之迹,而或禁其樵焉。

    裡有胡生,性落魄,家貧。

    少為洗鏡锼釘之業,倏遇甘果名茶美醞,辄祭于列禦寇之祠壟,以求聰惠,而思學道。

    曆稔,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