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新書庚
關燈
小
中
大
衙内有小将負罪,懼事露,乃煽動軍人數百,定謀反叛。
齊邱因衙退,于小廳閑行,忽有兵數十,露刃走入。
齊邱左右惟奴仆,遽奔宅門,過小廳數步,回顧又無人,疑是鬼物。
将及宅,其妻女奴婢複叫呼出門雲:“有兩甲士,身出廳屋上。
”時衙隊軍健聞變,持兵亂入小廳前,見十馀人,屹然庭中,垂手張口,投兵于地。
衆遂擒縛五六人,喑不能言。
馀者具首雲:“欲上廳,忽見二士長數丈,瞋目叱之,初如中惡。
”齊邱因之斷酒肉。
天寶中,哥舒翰為河西節度使,控地數千裡,甚著威令。
故西鄙人歌曰:“北鬥七星高,哥舒夜帶刀。
吐番□殺盡,更築兩重壕。
”時差都知兵馬使張擢上都奏事,值楊國忠專權好貨,擢逗留不返,因納賄交結。
翰續入朝奏,擢知翰至,擢求國忠拔用。
國忠乃除擢兼禦史大夫充劍南西川節度使。
敕下,就第辭翰,翰命部下就執于庭,數其罪而殺之。
俄奏聞,帝卻賜擢屍,更令翰決一百。
至德初,安史之亂,河東大饑,荒地十五裡生豆谷,一夕掃而複生,約得五六千石,其米甚圓細複美,人皆賴焉。
李德裕幼時,嘗于明州見一水族,有兩足,嘴如雞,魚身,終莫辨之。
劉晏任史部,與張繼書雲:“博訪群材,揖對賓客,無如戴叔倫。
” 吉顼之父哲,為冀州長史,與顼娶南宮縣丞崔敬女,崔不許,因有故脅之。
花車卒至,崔妻鄭氏抱女大哭曰:“我家門戶底,不曾有吉郎。
”女堅卧不起。
小女自當,登車而去,顼後入相。
雷公墨,雷州之西,有雷公廟。
彼中百姓,每年配納雷鼓雷車。
人有以黃魚彘肉同食者,立遭雷震,人皆敬而憚之。
每大雷後,人多于野中拾得黳石,謂之“雷公墨”。
扣之□□然,光瑩如漆。
又于霹靂處或土木中,收得如楔如斧者,謂之“霹靂楔”。
與兒帶,皆辟驚邪,與孕婦人磨服為催生藥,皆有應驗。
诃子湯,廣之山村皆有诃梨勒樹,就中郭下法性寺佛殿前四五十株,子小而味不澀,皆是陸路。
廣州每歲進貢,隻采茲寺者。
西廊僧院内老樹下有古井,樹根蘸水,水味不鹹。
院僧至诃子熟時,普煎此湯,以延賓客。
用新诃子五顆,甘草一寸,并拍破,即汲樹下水煎之,色若新茶,味如綠乳,服之消食疏氣,諸湯難以比也。
佛殿東有禅祖慧能受戒壇,壇畔有半生菩提樹,禮祖師啜乳湯者,亦非俗客也。
近李夷庚自廣州來,能煎此味,士大夫争投飲之。
天授三年,始置試銜。
李延壽所撰《南北史》,因父太師先有纂集未畢,追終先志,凡十六載方畢。
合一百八十卷,并表上之。
其表雲:“《北史》起魏登國元年,盡隋義甯二年,凡三代二百四十年;兼自東魏天平元年,盡齊隆化二年,又四十四年行事。
總編為本紀十二卷,列傳八十八卷,謂之《北史》。
《南史》起宋永初元年,盡陳祯明三年,四代一百七十年。
為本紀十卷,列傳七十卷,謂之《南史》。
南北兩朝合一百八十卷。
”其表雲:“鸠集遺逸,以廣異聞;去其冗長,揚其菁華。
既撰自私門,不敢寝嘿。
”又雲:“未經聞奏,不敢流傳;輕用陳聞,伏深戰越。
” 元相缜之薨也,蔔葬之夕,為火所焚,以煨燼之馀瘗之也。
李德裕自西川入相,視事之日,令禦史台榜興禮門:“朝官有事見宰相者,皆須牒台。
其他退朝從龍尾道出,不得橫入興禮門。
”于是禁省始靜。
天寶中,有樵人入山醉卧,為蛇所吞,因以樵刀畫腹得出,久之方悟,自爾半身皮脫,如白風狀。
上官昭容,儀之孫也。
其母将誕之夕,夢人與秤曰:“持此秤量天下文士。
”母視之曰:“秤量天下,豈是汝耶?”口中嘔嘔,如應曰“是”。
德皇西幸,知星者奏曰:“逢林即住。
”及至奉天,奉天尉賈隐林入谒,遂拜侍禦史。
睿皇時,司馬承祯歸山,乃賜寶琴花帔以送之,公卿多賦詩以送。
常侍徐彥伯撮其美者三十馀篇,為制序,名曰《白雲子》也。
開元八年,□水夜半漲。
時伐契丹,兵營于彼,漂沒二萬人。
唯行綱夜樗蒲不睡,接高獲免。
衛中行自福察有贓,流于播州。
會赦北還,死于播之館,置于臼塘中。
南人送死,無棺椁之具,稻熟時理米,鑿木若小舟,以為臼,土人呼為“臼塘”。
範液有口才,薄命,所向不偶,曾為詩曰:“舉意三江竭,興心四海枯。
南遊李邕死,北望宋珪殂。
” 進士周逖,改次《千字文》,更撰《天寶應道千字文》,将進之,請頒行天下,先呈宰執,右相陳公迎問之曰:“有添換乎?”逖曰:“翻破舊文,一無添換。
”又問:“翻破盡乎?”對曰:“盡。
”右相曰:“‘枇杷’二字,如何翻破?”逖曰:“唯此兩字依舊。
”右相曰:“若如此,還未盡。
”逖逡巡不能對。
禦史舊例,初入台,陪直二十五日,節假直五日,謂之“伏豹直”。
百司州縣初授官陪直者有此名。
杜易簡解伏豹之義雲:“直宿者,離家獨宿,人情所違。
其人初蒙榮拜,故以此相處。
‘伏豹直’者,言衆官皆出,此人獨留,如藏伏之豹,伺候待搏,故曰‘伏豹’耳。
”韓琬則解為
齊邱因衙退,于小廳閑行,忽有兵數十,露刃走入。
齊邱左右惟奴仆,遽奔宅門,過小廳數步,回顧又無人,疑是鬼物。
将及宅,其妻女奴婢複叫呼出門雲:“有兩甲士,身出廳屋上。
”時衙隊軍健聞變,持兵亂入小廳前,見十馀人,屹然庭中,垂手張口,投兵于地。
衆遂擒縛五六人,喑不能言。
馀者具首雲:“欲上廳,忽見二士長數丈,瞋目叱之,初如中惡。
”齊邱因之斷酒肉。
天寶中,哥舒翰為河西節度使,控地數千裡,甚著威令。
故西鄙人歌曰:“北鬥七星高,哥舒夜帶刀。
吐番□殺盡,更築兩重壕。
”時差都知兵馬使張擢上都奏事,值楊國忠專權好貨,擢逗留不返,因納賄交結。
翰續入朝奏,擢知翰至,擢求國忠拔用。
國忠乃除擢兼禦史大夫充劍南西川節度使。
敕下,就第辭翰,翰命部下就執于庭,數其罪而殺之。
俄奏聞,帝卻賜擢屍,更令翰決一百。
至德初,安史之亂,河東大饑,荒地十五裡生豆谷,一夕掃而複生,約得五六千石,其米甚圓細複美,人皆賴焉。
李德裕幼時,嘗于明州見一水族,有兩足,嘴如雞,魚身,終莫辨之。
劉晏任史部,與張繼書雲:“博訪群材,揖對賓客,無如戴叔倫。
” 吉顼之父哲,為冀州長史,與顼娶南宮縣丞崔敬女,崔不許,因有故脅之。
花車卒至,崔妻鄭氏抱女大哭曰:“我家門戶底,不曾有吉郎。
”女堅卧不起。
小女自當,登車而去,顼後入相。
雷公墨,雷州之西,有雷公廟。
彼中百姓,每年配納雷鼓雷車。
人有以黃魚彘肉同食者,立遭雷震,人皆敬而憚之。
每大雷後,人多于野中拾得黳石,謂之“雷公墨”。
扣之□□然,光瑩如漆。
又于霹靂處或土木中,收得如楔如斧者,謂之“霹靂楔”。
與兒帶,皆辟驚邪,與孕婦人磨服為催生藥,皆有應驗。
诃子湯,廣之山村皆有诃梨勒樹,就中郭下法性寺佛殿前四五十株,子小而味不澀,皆是陸路。
廣州每歲進貢,隻采茲寺者。
西廊僧院内老樹下有古井,樹根蘸水,水味不鹹。
院僧至诃子熟時,普煎此湯,以延賓客。
用新诃子五顆,甘草一寸,并拍破,即汲樹下水煎之,色若新茶,味如綠乳,服之消食疏氣,諸湯難以比也。
佛殿東有禅祖慧能受戒壇,壇畔有半生菩提樹,禮祖師啜乳湯者,亦非俗客也。
近李夷庚自廣州來,能煎此味,士大夫争投飲之。
天授三年,始置試銜。
李延壽所撰《南北史》,因父太師先有纂集未畢,追終先志,凡十六載方畢。
合一百八十卷,并表上之。
其表雲:“《北史》起魏登國元年,盡隋義甯二年,凡三代二百四十年;兼自東魏天平元年,盡齊隆化二年,又四十四年行事。
總編為本紀十二卷,列傳八十八卷,謂之《北史》。
《南史》起宋永初元年,盡陳祯明三年,四代一百七十年。
為本紀十卷,列傳七十卷,謂之《南史》。
南北兩朝合一百八十卷。
”其表雲:“鸠集遺逸,以廣異聞;去其冗長,揚其菁華。
既撰自私門,不敢寝嘿。
”又雲:“未經聞奏,不敢流傳;輕用陳聞,伏深戰越。
” 元相缜之薨也,蔔葬之夕,為火所焚,以煨燼之馀瘗之也。
李德裕自西川入相,視事之日,令禦史台榜興禮門:“朝官有事見宰相者,皆須牒台。
其他退朝從龍尾道出,不得橫入興禮門。
”于是禁省始靜。
天寶中,有樵人入山醉卧,為蛇所吞,因以樵刀畫腹得出,久之方悟,自爾半身皮脫,如白風狀。
上官昭容,儀之孫也。
其母将誕之夕,夢人與秤曰:“持此秤量天下文士。
”母視之曰:“秤量天下,豈是汝耶?”口中嘔嘔,如應曰“是”。
德皇西幸,知星者奏曰:“逢林即住。
”及至奉天,奉天尉賈隐林入谒,遂拜侍禦史。
睿皇時,司馬承祯歸山,乃賜寶琴花帔以送之,公卿多賦詩以送。
常侍徐彥伯撮其美者三十馀篇,為制序,名曰《白雲子》也。
開元八年,□水夜半漲。
時伐契丹,兵營于彼,漂沒二萬人。
唯行綱夜樗蒲不睡,接高獲免。
衛中行自福察有贓,流于播州。
會赦北還,死于播之館,置于臼塘中。
南人送死,無棺椁之具,稻熟時理米,鑿木若小舟,以為臼,土人呼為“臼塘”。
範液有口才,薄命,所向不偶,曾為詩曰:“舉意三江竭,興心四海枯。
南遊李邕死,北望宋珪殂。
” 進士周逖,改次《千字文》,更撰《天寶應道千字文》,将進之,請頒行天下,先呈宰執,右相陳公迎問之曰:“有添換乎?”逖曰:“翻破舊文,一無添換。
”又問:“翻破盡乎?”對曰:“盡。
”右相曰:“‘枇杷’二字,如何翻破?”逖曰:“唯此兩字依舊。
”右相曰:“若如此,還未盡。
”逖逡巡不能對。
禦史舊例,初入台,陪直二十五日,節假直五日,謂之“伏豹直”。
百司州縣初授官陪直者有此名。
杜易簡解伏豹之義雲:“直宿者,離家獨宿,人情所違。
其人初蒙榮拜,故以此相處。
‘伏豹直’者,言衆官皆出,此人獨留,如藏伏之豹,伺候待搏,故曰‘伏豹’耳。
”韓琬則解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