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新書丁
關燈
小
中
大
己。
景龍以來,大臣初拜官者,例許獻食,謂之“燒尾”。
開元後,亦有不燒尾者,漸而還止。
長慶初,每大獄有司斷罪,又令給事中、中書舍人參酌出入,百司呼“參酌院”,今審刑即其地也。
李翺在湘潭,收韋江夏之女于樂籍中;趙骅亦于賊人贖江西韋環之女。
或厚給以歸族;或盛飾以事良家。
此哀孤之上也。
禮部駁榜者,十一月出,瞏駁者,謂有狀無解;無狀細駁,謂書其行止之過。
兩省谏議,無事不入。
每遇入省,有廚食四孔炙。
中書舍人,時謂宰相判官。
宰相親嫌不拜知制诰,為直腳。
又雲:不由三事,直拜中書舍人者,謂之“撻額裹頭”。
天寶五載,巴東石開,有天尊像及幢蓋。
盧從願,景雲中典選,有聲稱。
時人曰:“前有裴、馬,後有盧、李。
”裴即行儉,馬即馬載,李即朝隐。
上元二年夏,于景龍觀設高座,講論道、釋二教。
遣宰臣百僚,悉就觀設齋聽論,仍賜錢有差。
貞元二年,江淮運米每年二百萬斛,雖有此制,而所運不過四十萬。
王栖曜善射,嘗與文士遊虎邱寺,平野霁日,先以一箭射空,再發中之。
江東文士梁肅以下鹹歌詠之。
李輔國為殿中監,常在銀台門受事。
置察事廳子數十人,官吏有小過,無不伺知。
長安三月十五日,兩街看牡丹,奔走車馬。
慈恩寺元果院牡丹,先于諸牡丹半月開;太真院牡丹,後諸牡丹半月開。
故裴兵部憐《白牡丹詩》,自題于佛殿東頰唇壁之上。
太和中,車駕自夾城出芙蓉園,路幸此寺,見所題詩,吟玩久之,因令宮嫔諷念。
及暮歸大内,即此詩滿六宮矣。
其詩曰:“長安豪貴惜春殘,争賞先開紫牡丹。
别有玉杯承露冷,無人起就月中看。
”兵部時任給事。
盧家有子弟,年已暮而猶為校書郎。
晚娶崔氏子,崔有詞翰,結缡之後,微有慊色。
盧因請詩以述懷為戲,崔立成詩曰:“不怨盧郎年紀大,不怨盧郎官職卑。
自恨妾身生較晚,不見盧郎年少時。
” 開元十九年四月,于京城置禮會院,院屬司農寺,在崇仁坊南街。
後元和中,拾遺楊歸厚私以婚禮上言借禮會院,因此貶官。
《蘭亭》者,武德四年,歐陽詢就越訪求得之,始入秦王府。
麻道嵩奉教拓兩本,一送辯才,一王自收。
嵩私拓一本。
于時天下草創,秦王雖親總戎,《蘭亭》不離肘腋。
及即位,學之不倦。
至貞觀二十三年,褚遂良請入昭陵。
後但得其摹本耳。
柳子溫家法:常命粉苦參、黃連、熊膽和為丸,賜子弟永夜習學,含之以資勤苦。
陸龜蒙居震澤之南巨積莊,産有鬥鴨一欄,頗極馴養。
一旦有驿使過,挾彈斃其尤者。
龜蒙詣而駭之曰:“此鴨能人語。
”複歸家,少頃,手一表本雲:“見待附蘇州上進,使者斃之何也?”使人恐,盡與橐中金,以糊其口,龜蒙始焚其章,接以酒食。
使者俟其稍悅,方請其人語之由。
曰:“能自呼其名。
”使者憤且笑,拂袖上馬。
複召之,盡還其金,曰:“吾戲之耳。
” 大中好文,嘗賦詩,上句有“金步搖”,未能對。
進士溫岐即庭筠。
續之,岐以“玉跳脫”應之,宣皇賞焉。
令以甲科處之,為令狐□所沮,遂除方城尉。
初□曾問故事于岐,岐曰:“出《南華真經》,非僻書也。
冀相公燮理之暇,時宜覽古。
”□怒甚。
後岐有詩雲:“悔讀《南華》第二篇。
” 黃巢令皮日休作谶詞,雲:“欲知聖人姓,田八二十一。
欲知聖人名,果頭三屈律。
”巢大怒。
蓋巢頭醜,掠鬓不盡,疑三屈律之言是其譏也,遂及禍。
王承業為太原節度使,軍政不修。
诏禦史崔衆交兵于河東,衆侮易承業,或裹甲持槍,突入承業廳事,玩谑之。
李光弼聞之,素不平。
至是衆交兵于光弼,光弼以其無禮,不即交兵,令收系之。
中使至,除衆禦史中丞,懷其敕,問衆所在。
光弼曰:“有罪系之矣。
”中使以敕示光弼,光弼曰:“今隻斬侍禦史。
若宣制命,即斬中丞。
若拜宰相,即斬宰相。
”中使懼,遂寝而還。
翌日,斬衆于碑堂之下。
貞元十五年,以谏議田敦為兵部郎中。
上将用敦為兵部侍郎,疑其年少,故有此拜。
貞元四年九月二日敕:今海隅無事,蒸庶小康,其正月晦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宜任文武百僚擇勝地追賞為樂。
仍各賜錢,以充宴會。
每歲正旦,曉漏已前,宰相、三司使、大金吾,皆以桦燭百炬擁馬,方布象城,謂之“火城”。
甲賦中有《火城賦》。
仍雜以衣繡鳴珂、焜耀街陌。
如逢宰相,即諸司火城,悉皆撲滅。
或其年無仗,即中書門下率文武百僚詣東上□門,橫行拜表稱慶,内臣宣答。
禮部員外郎受諸道賀表,取一通官最高者,拆表展于坐案上,跪讀訖,□門使引表按入内,卻出宣雲。
所進賀表,如有太後,即宰相率兩班赴西内稱賀。
李泌有谠直之風,而好談谑神仙鬼道。
或雲:“嘗與赤松、王喬
景龍以來,大臣初拜官者,例許獻食,謂之“燒尾”。
開元後,亦有不燒尾者,漸而還止。
長慶初,每大獄有司斷罪,又令給事中、中書舍人參酌出入,百司呼“參酌院”,今審刑即其地也。
李翺在湘潭,收韋江夏之女于樂籍中;趙骅亦于賊人贖江西韋環之女。
或厚給以歸族;或盛飾以事良家。
此哀孤之上也。
禮部駁榜者,十一月出,瞏駁者,謂有狀無解;無狀細駁,謂書其行止之過。
兩省谏議,無事不入。
每遇入省,有廚食四孔炙。
中書舍人,時謂宰相判官。
宰相親嫌不拜知制诰,為直腳。
又雲:不由三事,直拜中書舍人者,謂之“撻額裹頭”。
天寶五載,巴東石開,有天尊像及幢蓋。
盧從願,景雲中典選,有聲稱。
時人曰:“前有裴、馬,後有盧、李。
”裴即行儉,馬即馬載,李即朝隐。
上元二年夏,于景龍觀設高座,講論道、釋二教。
遣宰臣百僚,悉就觀設齋聽論,仍賜錢有差。
貞元二年,江淮運米每年二百萬斛,雖有此制,而所運不過四十萬。
王栖曜善射,嘗與文士遊虎邱寺,平野霁日,先以一箭射空,再發中之。
江東文士梁肅以下鹹歌詠之。
李輔國為殿中監,常在銀台門受事。
置察事廳子數十人,官吏有小過,無不伺知。
長安三月十五日,兩街看牡丹,奔走車馬。
慈恩寺元果院牡丹,先于諸牡丹半月開;太真院牡丹,後諸牡丹半月開。
故裴兵部憐《白牡丹詩》,自題于佛殿東頰唇壁之上。
太和中,車駕自夾城出芙蓉園,路幸此寺,見所題詩,吟玩久之,因令宮嫔諷念。
及暮歸大内,即此詩滿六宮矣。
其詩曰:“長安豪貴惜春殘,争賞先開紫牡丹。
别有玉杯承露冷,無人起就月中看。
”兵部時任給事。
盧家有子弟,年已暮而猶為校書郎。
晚娶崔氏子,崔有詞翰,結缡之後,微有慊色。
盧因請詩以述懷為戲,崔立成詩曰:“不怨盧郎年紀大,不怨盧郎官職卑。
自恨妾身生較晚,不見盧郎年少時。
” 開元十九年四月,于京城置禮會院,院屬司農寺,在崇仁坊南街。
後元和中,拾遺楊歸厚私以婚禮上言借禮會院,因此貶官。
《蘭亭》者,武德四年,歐陽詢就越訪求得之,始入秦王府。
麻道嵩奉教拓兩本,一送辯才,一王自收。
嵩私拓一本。
于時天下草創,秦王雖親總戎,《蘭亭》不離肘腋。
及即位,學之不倦。
至貞觀二十三年,褚遂良請入昭陵。
後但得其摹本耳。
柳子溫家法:常命粉苦參、黃連、熊膽和為丸,賜子弟永夜習學,含之以資勤苦。
陸龜蒙居震澤之南巨積莊,産有鬥鴨一欄,頗極馴養。
一旦有驿使過,挾彈斃其尤者。
龜蒙詣而駭之曰:“此鴨能人語。
”複歸家,少頃,手一表本雲:“見待附蘇州上進,使者斃之何也?”使人恐,盡與橐中金,以糊其口,龜蒙始焚其章,接以酒食。
使者俟其稍悅,方請其人語之由。
曰:“能自呼其名。
”使者憤且笑,拂袖上馬。
複召之,盡還其金,曰:“吾戲之耳。
” 大中好文,嘗賦詩,上句有“金步搖”,未能對。
進士溫岐即庭筠。
續之,岐以“玉跳脫”應之,宣皇賞焉。
令以甲科處之,為令狐□所沮,遂除方城尉。
初□曾問故事于岐,岐曰:“出《南華真經》,非僻書也。
冀相公燮理之暇,時宜覽古。
”□怒甚。
後岐有詩雲:“悔讀《南華》第二篇。
” 黃巢令皮日休作谶詞,雲:“欲知聖人姓,田八二十一。
欲知聖人名,果頭三屈律。
”巢大怒。
蓋巢頭醜,掠鬓不盡,疑三屈律之言是其譏也,遂及禍。
王承業為太原節度使,軍政不修。
诏禦史崔衆交兵于河東,衆侮易承業,或裹甲持槍,突入承業廳事,玩谑之。
李光弼聞之,素不平。
至是衆交兵于光弼,光弼以其無禮,不即交兵,令收系之。
中使至,除衆禦史中丞,懷其敕,問衆所在。
光弼曰:“有罪系之矣。
”中使以敕示光弼,光弼曰:“今隻斬侍禦史。
若宣制命,即斬中丞。
若拜宰相,即斬宰相。
”中使懼,遂寝而還。
翌日,斬衆于碑堂之下。
貞元十五年,以谏議田敦為兵部郎中。
上将用敦為兵部侍郎,疑其年少,故有此拜。
貞元四年九月二日敕:今海隅無事,蒸庶小康,其正月晦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宜任文武百僚擇勝地追賞為樂。
仍各賜錢,以充宴會。
每歲正旦,曉漏已前,宰相、三司使、大金吾,皆以桦燭百炬擁馬,方布象城,謂之“火城”。
甲賦中有《火城賦》。
仍雜以衣繡鳴珂、焜耀街陌。
如逢宰相,即諸司火城,悉皆撲滅。
或其年無仗,即中書門下率文武百僚詣東上□門,橫行拜表稱慶,内臣宣答。
禮部員外郎受諸道賀表,取一通官最高者,拆表展于坐案上,跪讀訖,□門使引表按入内,卻出宣雲。
所進賀表,如有太後,即宰相率兩班赴西内稱賀。
李泌有谠直之風,而好談谑神仙鬼道。
或雲:“嘗與赤松、王喬